夏商時期,市境屬“淮夷”之地。
西周時期,市境大部為州來國所轄,南部地區(qū)分屬六、蓼;春秋末期,諸侯紛爭。
周襄王三十年(前622年),楚滅六、蓼,市境南部入楚;周景王十六年(前529年),吳滅州來,市境屬吳;隨著楚國勢力的擴(kuò)張,位于淮河上游的蔡國被迫幾度遷都,求救于吳。
周敬王二十七年,(前493年),在吳國的支持下,蔡國遷都于州來,改州來為下蔡。
戰(zhàn)國初期,周貞定王二十二年(前447年),楚惠王滅蔡,市境屬楚。
戰(zhàn)國末期,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年),遷都于壽春,改壽春為郢,市境為楚國都城。
楚王負(fù)芻五年(前223年),秦滅楚。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統(tǒng)一六國,市境淮河以南屬九江郡(郡治壽春),鳳臺縣及淮河以北屬泗水郡。
漢高祖四年(前203年),劉邦封英布為淮南王,首置淮南國,都六(今六安),轄九江、廬江、衡山、豫章4郡。
高祖十一年(前196年),英布獲罪伏誅,改封劉長為淮南王,都壽春(今壽縣)。
漢文帝六年(前174年),劉長獲罪流放,死于途中。
文帝改封城陽王劉喜為淮南王。
漢文帝十六年(前164年),淮南國被分為淮南、衡山、廬江,分別封給劉長的3個兒子,長子劉安繼任淮南王,都壽春。
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劉安獲罪自盡,廢淮南國,復(fù)為九江郡,治壽春。
元封五年(前106年),置十三州刺史部,屬揚州刺史部,駐九江郡,壽春為九江郡治所。
西漢時期,市境先后為淮南國、九江郡所轄,鳳臺縣屬沛郡下蔡縣。
東漢時期,市境為九江郡所轄,分屬壽春縣、下蔡縣。
三國時期,曹魏設(shè)淮南郡,壽春為郡治兼揚州治所。
其后,魏文帝先后封其子曹邕及其弟曹彪為淮南王,明帝青龍元年(233年),移治合肥新城。
其間,市境為淮南郡所轄。
西晉初年,揚州遷治建鄴,淮南郡遷治于壽春,市境為其所轄。
永嘉亂起,淮河流域淪為戰(zhàn)亂區(qū),江淮郡縣大批廢弛,北人南遷。
東晉咸和初年僑置淮南郡于丹陽郡于湖,市轄境則為僑置的南梁郡。
孝武帝時,因避帝后鄭阿春名諱,改壽春為壽陽。
南北朝期間,劉宋、南齊、蕭梁沿襲東晉,僑置淮南郡于江南。
市境淮河以南先后有豫州、南梁郡等僑置郡縣。
北魏、北齊、北周、隋時,市境淮河以南復(fù)為淮南郡所轄,淮河以北屬汝陰郡下蔡縣。
隋開皇八年(588年),置淮南行臺尚書省,治所壽春;次年滅陳,改行臺省為壽州總管府。
大業(yè)三年(607年),改置淮南郡,壽春為郡治所。
唐,置淮南道,市境淮河以南屬淮南道壽州所轄。
天復(fù)二年(902年),唐封淮南節(jié)度使楊行密為吳王,都揚州,壽州為吳國地。
淮河以北屬河南道潁州下蔡縣。
五代初,吳王天祐四年(907年),置壽州忠正軍節(jié)度使。
吳天祚三年(937年),南唐代吳,以壽州置清淮軍節(jié)度使。
后周顯德四年(957年),世宗拔壽州,置忠正軍節(jié)度使,徙軍治、州治于下蔡(今鳳臺),稱北壽春,壽州稱南壽春。
北宋,置淮南路,市境屬淮南路壽州(治下蔡)所轄。
熙寧五年(1072年),分淮南路為東西兩路,市境為淮南西路壽州所轄。
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升壽州為壽春府,府治在北壽春(下蔡)。
南宋紹興十一年(1141年),宋金和議,以淮河、大散關(guān)為界,市境淮河以北屬金國,淮河以南為宋地。
金以下蔡為壽州,置防御使,隸汴京路(后改稱南京路);宋置安豐軍,治安豐縣,壽春隸安豐軍;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復(fù)置壽春府,隸淮南西路,壽春為府治,兼制安豐軍。
元代,市境屬河南江北行中書省安豐路,分屬壽春、下蔡兩縣所轄。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建懷遠(yuǎn)縣,今市區(qū)東部屬懷遠(yuǎn)縣轄地。
明代,市境屬南京鳳陽府轄地,分屬壽州(包括今鳳臺縣)、懷遠(yuǎn)縣。
清初,市境屬江南行省鳳陽府,分屬壽州、懷遠(yuǎn)縣所轄。
順治十八年(1661年),置江南省左、右承宣布政使司,鳳陽府隸屬左司。
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省左布政使司改稱安徽布政使司。
雍正十一年(1733年),從壽州分置出鳳臺縣,轄故下蔡縣地,同城分治。
同治三年(1864年),鳳臺縣遷治于下蔡縣故地(今城關(guān))。
同治四年(1865年),安徽置3道,市境隸屬鳳潁六泗道(后改為皖北道)鳳陽府。
民國元年(1912年),廢道府,市境分屬壽縣、鳳臺、懷遠(yuǎn)縣。
民國三年(1914年),市境屬安徽省淮泗道(治鳳陽縣)。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市境隸屬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區(qū),專員駐壽縣;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改屬第三區(qū),專員先后駐立煌(今金寨)、六安;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第三區(qū)改為第二區(qū)。
其中有“淮南三鎮(zhèn)”之稱的田家庵、大通、九龍崗均屬懷遠(yuǎn)縣所轄。
1949年1月18日,淮南解放。
市境分屬淮南礦區(qū)、壽縣、鳳臺縣;3月,中共中央華東局決定在淮南三鎮(zhèn)的基礎(chǔ)上設(shè)立淮南煤礦特別行政區(qū);4月,淮南煤礦特別行政區(qū)改設(shè)為淮南礦區(qū)。
1950年9月,建縣級淮南市。
1952年6月,建立省轄淮南市。
1977年1月,鳳臺縣由阜陽專區(qū)劃入。
1999年11月,毛集社會發(fā)展綜合實驗區(qū)批準(zhǔn)成立。
2004年7月,孔店鄉(xiāng)、三和鄉(xiāng)、曹庵鎮(zhèn)、史院鄉(xiāng)、孤堆鄉(xiāng)、楊公鎮(zhèn)、孫廟鄉(xiāng)由長豐縣、壽縣分別劃入淮南市大通區(qū)、田家庵區(qū)、謝家集區(qū)。
2015年12月3日,國務(wù)院批復(fù)同意六安市壽縣劃歸淮南市管轄。
2016年1月,壽縣正式劃歸淮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