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考古可知,早在4500年前,縣民就辛勤勞動,繁衍生息在景泰這塊土地上。
西周時境內屬羌方;春秋為戎落;戰(zhàn)國至秦屬月氏;秦末漢初,匈奴破月氏,屬匈奴休屠王之地。
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后,開河西,列四郡。
大約于漢宣帝地節(jié)三年(前67),于縣境置武威郡媼圍縣,縣治在今之吊溝古城,為景泰立縣之始,自此景泰縣。
東漢因之。
其取“媼圍”二字為名,據說是沿用了當時移居而來的一少數(shù)民族部落的俗語。
真正寓意因無史料記載,無從考證。
東漢末年,群雄并起,戰(zhàn)亂頻繁,邊陲媼圍,也隨之淪復無常。
東晉歸前涼,自晉到清代,無固定建置,皆為各代沿邊之屬邑。
唐朝廣德、大中年間為土蕃控制;宋朝隸屬西夏;明朝萬歷年間被韃靼所據。
清乾隆四年(1739),在屬地今壽鹿山腳下的寬溝村設縣丞一員,負責管理地方事務。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將寬溝縣丞移駐“紅水堡”,設分縣,取其堡名而稱“紅水”分縣。
紅水堡坐落在古“紅河”側,河名原稱老婆河。
傳說當時河濱居民中眾多男子被充軍戍邊,兩位俊秀女子盼夫回歸心切,終日在河邊哭泣,久而久之,淚干滴血,鮮血染紅了河水:老婆河因此改稱紅水河。
紅水河的溪水清澈香甜,現(xiàn)供紅水村村民灌溉良田及人畜飲用。
堡因河名,縣因堡名。
1913年,紅水分縣改升為紅水縣。
“景泰”縣名,始自1933年。
當時,撤紅水縣,合并靖遠縣北區(qū)成立景泰縣。
景泰縣從建置以來幾經撤并,隸屬關系頻繁更變,但歷次恢復置縣,一直沿用“景泰”之名。
其時命名事宜交由當時原紅水籍在蘭同學會來完成,并擬有“永壽”、“北屏”、“景泰”三個名稱。
“永壽”,是取原紅水縣永泰古城的“永”字和壽麓山的“壽”字合并而來;“北屏”系因新縣疆域地處中國版圖北部屏障而取之。
終因“永壽”同陜西永壽縣同名,“北屏”不具代表性而棄之未用。
最后,國民黨甘肅省政府于1933年1月31日,正式取新縣名為“景泰”。
據傳取名原由有二說:一說是,用“靖”字代表靖遠縣北區(qū),取“靖”字諧音為“景”,用永泰古城的“泰”字代紅水縣地,合而為名“景泰”,含有“永期景象繁榮,國泰民安”之意。
二說是:明神宗萬歷二十六年(1598),景泰境地復歸明朝版圖,境內筑堡設防,廣布耕屯,至今留有“教場”、“營盤臺”、“派馬場”等地名。
1949年9月12日,景泰解放,揭開了景泰歷史的新篇章,旋即誕生了景泰縣人民政府,屬武威專區(qū)。
1955年底,景泰縣劃歸定西專區(qū)管轄。
1958年4月4日,撤景泰縣,所屬全部并入皋蘭縣。
同年12月20日,撤皋蘭縣,將該縣所屬全部劃歸白銀市。
1961年11月15日,恢復景泰縣,屬白銀市。
1963年10月,景泰縣從白銀市劃出,屬武威專區(qū)。
1985年5月14月經國務院批準,景泰縣又歸屬白銀市,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