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片视频在线网址,亚洲av世界男人的色的天堂,黄色免费看网站,国产拔擦拔擦8xcom高清在线,黄色片子网站,国产美女一级特黄网站大全,新一级毛片国语版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 河北省 > 衡水市 > 冀州區(qū)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區(qū)概況

[移動版]

冀州5000年歷史,得到確認!

歷史文化是一種無形而強韌的力量,在經濟和社會的和諧發(fā)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前不久,8位國內著名文物專家齊聚冀州,對4大類123套件歷史文物進行集中鑒定,結果把冀州歷史推到了5000年以前。這是“九州之首”文化的尋根之旅,也是對冀州歷史淵源的一次重新定位。

冀州淵源:

上古時代因地跨黃河,今轄區(qū)分屬冀、兗二州。饒、昌、武城、武羅均系境內主要封邑方國。春秋時期多歸晉國。戰(zhàn)國時代為燕、趙之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屬鉅鹿郡。漢代屬冀州刺史部,先后設有廣川國、信都國和安平國,今轄縣市區(qū)多為此時建置。三國時系魏國冀州域,冀州治自鄴始移信都,境內分屬安平、博陵、渤海三郡。晉代仍為冀州所轄。隋時,南部屬冀州,北部屬公元596年所置深州。唐代屬河北道。宋初冀州屬河北東路,深州屬河北西路。元初,觀州治所移至縣城(今景縣城),并于公元1265年復稱景州。此后直至明、清,先后為中書省、京師、直隸省所轄,境內仍由冀、深、景三州分領。

河北省冀州市概況

冀州市隸屬河北省衡水市,地處華北平原腹地,北距首都300公里,西距省會石家莊110公里,轄區(qū)總面積918平方公里,東與棗強縣(衡水)為鄰,南與南宮市、新河縣(邢臺)接壤,西與寧晉縣(邢臺)、辛集市(石家莊)相連,北隔衡水湖與桃城區(qū)(衡水)相望。轄11個鄉(xiāng)鎮(zhèn),412個村,總人口37萬人。全境東南部和西北部稍高,東北部較低,海拔高度為21.5至26.5米,地勢較為平坦,土壤質地適中,土層深厚。市區(qū)北郊有北方稀有的平原淡水湖,總面積75平方公里,已被河北省批準為省級濕地保護區(qū)。冀州市處于北半球暖溫帶地區(qū),大陸季風氣候特點顯著,春季干燥多風,夏季暖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冷少雪,寒旱同期,雨熱同季,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宜于作物生長。年平均氣溫12.7℃,最冷月為一月份,平均氣溫-4.2℃,最熱月為7月份,平均氣溫27.1℃,年降水量平均510.3毫米,歷年平均光照時數(shù)為2571.2小時,無霜期平均為192天。

河北省冀州經濟概況

-工業(yè)上堅持“抓大活小,增實力,促產業(yè)升級”,以產業(yè)為重點,以項目為抓手,以骨干企業(yè)為依托,全市工業(yè)經濟實力明顯增強。產業(yè)框架漸具成型,采暖鑄造、化工、玻璃鋼三大戰(zhàn)略支撐產業(yè)和農產品加工、汽車配件、醫(yī)療器械三大區(qū)域優(yōu)勢產業(yè)發(fā)展迅速,群體規(guī)模日益膨脹,總體實力不斷提升,在全市經濟中的比重達到70%以上,構筑起發(fā)展的支柱和主脈。07年全市共謀劃建設投資500萬元以上的重點項目86個,超億元項目13個,超千萬元項目35個,項目單體平均規(guī)模達到4680萬元,同比增長13%。骨干企業(yè)不斷發(fā)展壯大,全市銷售收入超億元企業(yè)達到19家,納稅超千萬元企業(yè)達到7家,納稅超百萬元企業(yè)達到27家。

土地資源

冀州是古黃河、漳河、滹沱河等水流沖積而成的低洼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質地比較適中。沙壤質和輕壤質土壤占總土種的85.3%,是糧食、棉花生長發(fā)育較理想的土壤,中壤質土壤占總土種的14.7%,適宜種植糧食作物。耕地面積較大,土壤類型較多,有利于發(fā)展多種經營。地勢平坦,有利于提高農田基本建設和機械化水平。部分土壤土體結構不良,母質含鹽堿量較高。

行政區(qū)劃

冀州市轄7個鎮(zhèn)、4個鄉(xiāng):冀州鎮(zhèn)、魏屯鎮(zhèn)、官道李鎮(zhèn)、南午村鎮(zhèn)、周村鎮(zhèn)、碼頭李鎮(zhèn)、西王鎮(zhèn)、門莊鄉(xiāng)、徐家莊鄉(xiāng)、北漳淮鄉(xiāng)、小寨鄉(xiāng)。

氣候

冀州屬于暖溫帶半干旱地區(qū),大陸季風氣候顯著,春季干燥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冷少雪,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寒旱同期,雨熱同季,光熱資源比較豐富。氣候資源有利于作物生長,但由于大陸季風氣候影響,大風低溫干旱等氣象災害對農業(yè)生產也有一定影響。

水資源

冀州市因受西部太行山影響,大陸性氣候明顯,屬半干旱季風氣候區(qū),境內地上水資源主要由大氣降水,外來客水,石津渠水三部分組成。地表水產生多集中在7月下旬、8月上旬。每平方公里多年平均為2.3萬立方米,分布均衡。地下水從上到下分為淺水層、咸水、深層淡水三種。冀州市地表水可利用水資源為5243萬立方米,地下水可利用資源為700萬立方米,合計為5943萬立方米。水資源屬于比較缺乏狀態(tài),解決水資源不足的著眼點在于:科學用水,節(jié)約用水;攔洪蓄水,引客水;待大型跨流域南水北調工程實現(xiàn)之后,水資源缺乏問題可以得到徹底解決。

地熱資源

冀州市有四處地勢異常地段,均與斷層構造,基巖形態(tài)有密切關系,多分布于凸起上。1.徐莊、堤里王一帶,適于利用松散蓋層中的中低溫熱水。2.傅官至衡水北沼一帶,松散蓋層可得中低溫水,基巖中可得巖溶裂隙高溫熱水,礦化度低,水量大,水頭高。3.西王莊、門莊一帶,松散蓋層可得中低溫熱水。4.李瓦窯至棗強張秀屯一帶,松散蓋層中可得中低溫熱水,基巖中可得中高溫熱水。

冀州市之名淵源于古冀州。據(jù)《尚書·禹貢》記載,大禹治水后,劃華夏為“九州”,冀為“九州之首”。漢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始于此置信都縣和信都郡,隸冀州。三國時期,魏文帝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冀州州治移至信都,安平郡亦治信都,信都成為州、郡、縣三級治所,從此冀州與今冀州市開始聯(lián)系起來。明洪武二年(1369年),廢信都縣,歸冀州直轄,屬真定府。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改冀州為冀縣。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冀縣改屬冀南區(qū)五專區(qū)。1946年2月,正式命名“冀縣人民政府”。1993年9月22日,冀縣撤縣建市,定名為冀州市。

冀州的歷史沿革

冀州歷史悠久,它的歷史變遷,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現(xiàn)依據(jù)歷史資料分上古冀州、信都冀州、直隸冀州、近現(xiàn)代冀州四個時段,對冀州的歷史沿革作概略介紹,為了解冀州歷史文化提供參考。

一、上古冀州

九州的說法,名稱不一,在《禹貢》、《爾雅》、《周禮》等多部古籍記載中,有夏制、殷制、周制三種說法:

一、《尚書·禹貢》記載的九州是:冀、豫、雍、揚、兗、徐、梁、青、荊;

二、《爾雅·釋地》中所載九州是冀、豫、雍、揚、兗、徐、幽、營、荊,相對于《尚書·禹貢》的說法,增加了幽州和營州,而沒有了青州和梁州;

三、《周禮·職方》記載的九州是冀、豫、雍、揚、兗、幽、并、青、荊,相對于《尚書·禹貢》的說法,增加了幽州和并州,而沒有了徐州和梁州。另外《尚書·堯典》還有十二州的記載,稱虞舜曾就禹所劃的九州,又劃出幽、并、營三州,合為十二州。無論是哪種說法,冀州都在其內,且列首位,可見冀州在上古時期的影響。

夏、商、周上古三代的九州,影響深遠,凝結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情結。據(jù)傳夏朝(約前21世紀-前16世紀)和商朝(約前16世紀-前1066年)及西周(約前1066年-前771年)均沿襲了上古九州的劃分。

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分為春秋和戰(zhàn)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期北方戎狄縱橫河北,現(xiàn)冀州市境曾屬白狄的鮮虞國。公元前489年,鮮虞國為晉所滅。現(xiàn)冀州市境為晉國的東陽地區(qū)。戰(zhàn)國時期,公元前295年,現(xiàn)冀州市境改屬趙國。

先秦時期,州只是傳說中的地方行政區(qū)劃制度,實際上并不存在,州作為地方行政區(qū)單位是從漢代開始的。

秦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實行郡、縣兩級制,劃天下為三十六郡,F(xiàn)冀州市境屬巨鹿郡。

二、信都冀州

西漢至宋代,冀州的治所大多設在信都(今冀州市舊城),所以將這一階段稱之為“信都冀州”。

西漢西漢初實行的是郡(國)、縣兩級制;后改為州、郡(國)、縣三級制。

高帝六年(公元201年),設置信都郡(地區(qū)級),治所設在信都,即現(xiàn)在冀州市的舊城。信都郡下設信都縣等諸縣,其中現(xiàn)冀州市境內設置了四個縣,即:信都縣(今冀州舊城)、扶柳縣(今小寨鄉(xiāng)扶柳城一帶)、昌成縣(今碼頭李鎮(zhèn)南顧城村一帶)、辟陽縣(今安興村一帶)。信都郡和信都縣兩級治所都在冀州市舊城。

高后六年(前182年),高后封趙王張耳之孫(劉邦長女魯元公主之子)張侈為信都侯,將信都郡改為信都國,治所仍在信都(現(xiàn)冀州市舊城),所轄區(qū)域沒有變化。在現(xiàn)冀州市境內仍設置四個縣,即:信都縣(今冀州市舊城)、扶柳縣(今冀州市扶柳城)、辟陽縣(今冀州市安興一帶)、昌成縣(今冀州市南顧城)。

公元前155年,漢景帝封自己的八兒子彭祖在信都為廣川王,改信都國為廣川國。廣川國的治所、所轄區(qū)域和現(xiàn)冀州市境內設置的四縣都沒有變化。

武帝五年(公元前106年)開始設州,實行州、郡(國)、縣三級制。將全國劃分為冀州等諸州(相當于今省級,也稱刺史部。當時,州作為監(jiān)察機構巡行,無固定治所),冀州下轄魏、清河、巨鹿、常山四郡和廣川、趙、廣平、河間、中山、真定六國(郡、國屬于地區(qū)級)。廣川國治所在信都(現(xiàn)在的冀州舊城),領縣十七,即信都、辟陽、扶柳、昌成、下博、桃、觀津、東鄉(xiāng)、、歷、高堤、平堤、武邑、廣川、南宮、東昌、西梁。在現(xiàn)冀州市境內仍設置四個縣,即:信都縣(今冀州市舊城)、扶柳縣(今冀州市扶柳城)、辟陽縣(今冀州市安興一帶)、昌成縣(今冀州市南顧城)。

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廣川國改稱信都國。信都國仍屬于冀州,信都國所轄區(qū)域與原廣川國相比沒有變化,且現(xiàn)冀州市境內設置的四縣也沒有變動,信都國和信都縣的治所仍在信都(今冀州市舊城)。

新朝行政區(qū)劃與西漢相同,實行州、郡、縣三級制。公元9年把信都國改稱新博,把信都縣改稱新博亭,治所都在信都(今冀州舊城)。新博仍屬冀州,在現(xiàn)冀州市境內設置四個縣,即:扶柳縣(今冀州市扶柳城)、昌成縣(今冀州市南顧城)、樂信縣(今冀州市安興一帶)和新博亭(今冀州市舊城)。

東漢東漢王朝,實行州、郡(國)、縣三級制,東漢初,州仍沒有固定治所,東漢后期,州的治所才開始固定下來。

建武元年(25年),全國分為冀州等諸州(相當于今省級,東漢初無固定治所),冀州下設信都、常山、中山、河間、清河、趙國、巨鹿、渤海、魏九個郡(國)。信都郡(相當于現(xiàn)在的地區(qū)級)領信都、阜城、扶柳、南宮、經、武邑、觀津、堂陽、武遂、下博、饒陽、安平、深澤十三個縣。信都郡和信都縣兩級治所都在信都(今冀州舊城)。現(xiàn)在的冀州市境內設置三個縣,即:信都縣(今冀州市舊城)、扶柳縣(今冀州市扶柳城)、辟陽縣(今冀州市安興一帶)。

永平15年(72年),明帝封自己的六兒子劉黨為樂成王,改信都郡為樂成國。樂成國仍屬于冀州,樂成國的治所仍在信都(今冀州市舊城),在現(xiàn)冀州市境內設置了三個縣:信都縣(今冀州市舊城)、扶柳縣(今冀州市扶柳城)、辟陽縣(今冀州市安興一帶)沒有變動。

延光元年(122年),安帝封章帝之孫劉得為安平王,改樂成國為安平國。安平國仍屬于冀州,安平國的治所在信都(今冀州市舊城),F(xiàn)冀州市境內設置三縣,即:信都縣(今冀州市舊城)、扶柳縣(今冀州市扶柳城)、阜城縣(今冀州市南顧城),把原辟陽縣并入了信都縣(今冀州市舊城)。延光年間,州的治所開始固定下來,冀州治所在高邑(今河北柏鄉(xiāng)縣北),冀州的下轄區(qū)域沒有變化。

中平元年(184年),安帝將安平國改為安平郡。安平郡仍屬冀州,安平郡治所仍在信都(今冀州市舊城),現(xiàn)冀州市境內設置三縣,即:信都縣(今冀州市舊城)、扶柳縣(今冀州市扶柳城)、阜城縣(今冀州市南顧城)。中平年間,冀州州治遷于鄴(今河北臨漳縣鄴鎮(zhèn)),三國冀州屬曹魏,魏國實行州、郡(國)、縣三級制。

黃初二年(221年),魏國劃分為冀州等諸州(相當于今省級),曹丕將冀州的治所從鄴遷到了信都(今冀州市舊城),冀州下轄安平、趙國、巨鹿、平原、渤海、章武、河間、高陽、博陵、清河、中山、常山、樂陵等十三個郡(國)。安平郡下設信都等諸縣,安平郡治所在信都(今冀州市舊城),F(xiàn)冀州市境設了三個縣,即:信都縣(今冀州市舊城)、扶柳縣(今冀州市扶柳城)、阜城縣(今冀州市南顧城)。信都成為州、郡、縣三級行政中心,從此冀州的名稱與今天冀州市的屬地有了更為緊密的聯(lián)系。

晉朝武帝泰始元年(265年),全國分為冀州等諸州(相當于今省級),實行州、郡(國)、縣三級制,安平郡改為安平國。冀州下轄包括安平國在內的諸郡、國(地區(qū)級),冀州的治所在信都(今冀州舊城)。安平國下轄信都、下博、廣宗、經、觀津、武邑、武遂、扶柳八縣,安平郡治所在信都(今冀州市舊城),F(xiàn)冀州市境內設兩個縣,即:信都縣(今冀州市舊城)和扶柳縣(今冀州市扶柳城)。

太康五年(284年)安平國改為長樂國。長樂國的治所仍在信都(今冀州市舊城),轄區(qū)和現(xiàn)冀州市境內設置的兩個縣都沒有變化。

晉惠帝之后(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的鮮卑、氐族等少數(shù)民族入主中原,冀州先后屬后趙、前燕、前秦和后燕,隨所屬國家的變換,冀州的治所經常變動。后趙時期,將州治自信都遷至鄴(今河北臨漳縣鄴鎮(zhèn)),前燕鮮卑族慕容俊將冀州治所遷于房子,前秦時將冀州州治遷于鄴,后又將冀州治所遷至信都,至后燕慕容垂沿襲下來。

南北朝冀州先后屬北魏、北齊、北周,三代均實行州、郡、縣三級制。北魏時(396年)將全國分為冀州等諸州(相當于今省級),冀州轄長樂、武邑、渤海三郡,冀州治所在信都(今冀州舊城)。長樂郡(相當于今地區(qū)級)下轄信都、扶柳、堂陽、棗強、索蘆、廣川、南宮、下博等八縣,長樂郡治所在信都(今冀州舊城),F(xiàn)冀州市境內只設信都一縣,治所在冀州舊城。信都為州、郡、縣三級治所。北齊、北周兩時期全國的州、郡、縣的劃分沒有變化。

隋朝前兩年實行州、郡、縣三級制,文帝開皇三年(583年)廢掉郡一級,實行州、縣兩級制。分全國為冀州等諸州(地區(qū)級),冀州下轄十二個縣,即信都、堂陽、衡水、棗強、武邑、、南宮、武強、鹿城、下博、阜城、斌強。冀州治所在信都(今冀州舊城),現(xiàn)冀州市境只設信都一縣。開皇六年分信都縣,設置長樂縣(今冀州市舊城);開皇十六年分長樂縣,設置澤城縣(今冀州市扶柳城)。隋煬帝大業(yè)三年(607年),改行郡、縣兩級制,冀州改為信都郡,轄域未變,郡治在信都(今冀州市舊城)。同時,信都縣和澤城縣均并入長樂縣。

唐朝實行道、州、縣三級制。唐初分天下為河北道等十道(省級),河北道下轄冀州等諸州。冀州(曾改稱魏州或信都郡)下轄信都、堂陽、南宮、棗強、武邑、衡水、阜城、、武強九縣(后改轄六縣),州治在信都(今冀州舊城),F(xiàn)冀州市境只設信都一縣(今冀州市舊城)。

唐高宗龍朔二年(662年)改冀州為魏州,州治仍在信都(今冀州市舊城)。咸亨三年(672年)復名冀州。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為信都郡。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罷郡復為冀州,所領縣由九個改為六個,即信都、南宮、堂陽、棗強、武邑、衡水等六縣。唐哀帝天佑二年(905年),改信都縣為堯都縣。

五代(梁、唐、晉、漢、周)各朝均實行道、州、縣三級制。將轄域分為河北道等諸道(省級),河北道下轄冀州等諸州,冀州(地區(qū)級)下轄信都等諸縣,冀州治所在信都(今冀州舊城),F(xiàn)冀州市境內只設信都一縣(今冀州市舊城)。五代時,冀州多戰(zhàn)事,“梁兵取冀州,李克用救之。契丹攻冀州,周兵拒之。自唐末亂離,群豪竟起,兵連禍連,血戰(zhàn)數(shù)年”。

宋朝實行路、府(州)、縣三級制。分天下為河北東路等十五路(省級),河北東路下轄冀州等諸州(地區(qū)級),冀州下轄信都、南宮、棗強、武邑、、衡水、阜城七縣,冀州治所在信都(今冀州舊城),F(xiàn)冀州市境內只設信都一縣。

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冀州歸屬金國。金太宗天會七年(1129年)仍設置冀州(地區(qū)級,也稱安武軍)。冀州治所仍在信都(今冀州市舊城)。冀州屬河間府(省級與地區(qū)級之間的一級行政機構),隸河北東路(省級)。貞祐元年(1213年)蒙古兵攻占冀州。

三、直隸冀州

元、明、清三代,冀州作為陪輔京都的“畿內巨州”,一直為路(元)、府(明)、布政司(清)直轄,故稱之為“直隸冀州”。

元朝實行路、府、州、縣四級制,將全國分為真定路等諸路(省級),冀州(地區(qū)級)直屬真定路(跨過了府一級),隸屬燕南河北道(省級)。冀州治所在信都(今冀州舊城),冀州下轄信都、南宮、新河、棗強、武邑五縣。現(xiàn)冀州境內只設信都一縣。

明朝實行府、州、縣三級制。將全國分為真定府等諸府(省級),冀州(地區(qū)級)屬真定府。冀州下轄棗強、武邑、南宮、新河四縣(洪武二年,即1369年,廢除信都縣,歸冀州直轄),冀州治所在信都(今冀州舊城),現(xiàn)冀州市境直屬冀州。

清朝實行府、州、縣三級制。雍正二年(1724年)冀州升為直隸州,直屬朝延布政司所轄。冀州下轄南宮、新河、棗強、武邑、衡水等五縣,州治在信都(今冀州舊城),現(xiàn)冀州市境直屬冀州。

四、近現(xiàn)代冀州

民國三年(1914年)裁撤直隸州冀州,設立冀縣,屬直隸省的冀南道(地區(qū)級),第二年改屬大名道(地區(qū)級)。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道一級,冀縣隸屬河北省。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屬南宮行政區(qū),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屬河北省第十四督察區(qū)。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月15日,冀南軍政委員會成立,冀縣設抗日民主政府。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2月9日,日軍侵占冀縣。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民國冀縣政府自行消亡。

1941年8月15日,冀縣屬中國0晉冀魯豫邊區(qū)的冀南區(qū)十四專區(qū)。1942年“四·二九”后,歸冀南六分區(qū)領導。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冀縣改屬冀南區(qū)五專區(qū)。1946年2月,各邊區(qū)及交叉村分歸原屬,恢復舊縣治,冀南行署正式命名“冀縣人民政府”,并歸五專署領導。

1948年9月26日,華北人民政府成立,冀縣屬華北行政區(qū)冀南五專區(qū)。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冀縣劃歸河北省衡水專區(qū)。1952年11月7日,冀縣改屬石家莊專區(qū),1958年12月20日,撤銷冀縣并入衡水縣(亦屬石家莊專區(qū))。1961年7月9日,衡水大縣分開,冀縣、棗強劃出,合為冀縣。1962年1月1日析冀縣為冀縣、棗強兩縣,冀縣仍為原建制。同年6月27日復置衡水專區(qū),冀縣仍屬衡水專區(qū)。1970年衡水專區(qū)改為衡水地區(qū),冀縣依然屬之。1993年9月22日,經國務院批準,冀縣撤縣建市(縣級市)。1996年7月10日,衡水地區(qū)改為地級衡水市,冀州市依然屬衡水市至今。

冀州歷史名人

在冀州漫長的歷史上,涌現(xiàn)出了許多名彪史冊的杰出人物,其中既有帝王官吏,又有文人學者,還有武術名家等等,所有這些人都從不同的方面為歷史的進步和社會的發(fā)展做出了一定貢獻,為后世所敬仰,F(xiàn)根據(jù)有關史籍記載,將歷史上冀州籍的部分杰出人物概括介紹如下:

一、帝王官吏

1、邳彤

劉秀到洛陽后拜邳彤太常之職,后又改任左曹侍中,專侍于皇帝左右。漢明帝劉莊即位后,在南宮云臺繪制了二十八位開國功臣的畫像,稱“云臺二十八將”,邳彤為二十八將之一。

據(jù)史料載,邳彤在平定王郎后曾任曲陽郡太守。他在任期間為官清正,而且精通藥理和醫(yī)術,重視藥業(yè),受到當?shù)厝嗣褓濏。傳說邳彤醫(yī)術精湛,經常扮作串鄉(xiāng)醫(yī)生給人治病,療效頗佳,被稱為“神醫(yī)”。邳彤死后葬于祁州(今安國縣)南關,墓地修造“邳王廟”作為祭所。宋朝時祁州人將邳彤尊為“藥王”,北宋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4年)祁州建立“藥王廟”。清朝時體仁閣大學士劉墉又特為“藥王廟”書匾。

2、馮跋、馮弘

馮跋(?-431),字文起,東晉十六國時北燕國君,長樂郡信都(今冀州市冀州鎮(zhèn)岳良村)人。祖父馮和在西晉永嘉之亂時,為避戰(zhàn)亂遷居上黨(今陜西長子縣)。父馮安曾任西燕國的將軍,西燕敗亡后,馮安全家遷居和龍(今遼寧朝陽市),成為鮮卑化漢人。

馮跋少年時就很有志向,性情豪放。后燕慕容寶時任中衛(wèi)將軍,慕容熙即位后,馮跋任衛(wèi)中郎將。慕容熙昏庸暴虐,賦稅很重,人民痛苦不堪,怨恨四起。馮跋尋機殺了慕容熙,立慕容寶的義子高云為主,馮跋-為侍中、征北大將軍、開府儀司、武邑公。公元409年,燕王高云被部下所殺,馮跋平定事變,被眾將推舉為王,年號“太平”,國仍稱燕(史稱北燕)。

馮跋在位時歷意農桑,勤心政事,為鞏固統(tǒng)治和發(fā)展生產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俺琳瑧拓澷g(qiu,意為賄賂)”,他要求各級官吏施仁政、惠民眾,并嚴懲-,使“上下肅然,請賂路絕”!笆♂尜x,課農!,他省徭役薄賦稅,選拔官吏時細詢勵農方略,“勸農課桑”蔚然成風,農業(yè)發(fā)展很快!爸匦€ㄌ珜W”,他十分重視倫理道德,獎勵孝賢,并在各處營建太學,教育子民。馮跋在位22年,社會比較穩(wěn)定,生產得到發(fā)展。

公元431年,馮跋得重病,諸子和其弟爭王,互相殘殺,跋驚嚇致死。

馮弘,字文通,馮跋之弟,北燕國君。馮跋在位時,馮弘-為中山公。馮跋死后,馮弘殺死馮跋的兒子馮翼,自立為北燕國君,年號“太興”,在位六年。公元437年,魏攻打北燕兵臨城下,馮弘-逃往高麗(今朝鮮),兩年后被高麗王所殺。

3、馮太后

馮太后(441-490),長樂郡信都(今冀州市冀州鎮(zhèn)岳良村)人,北燕國君馮弘的孫女,杰出的女改革家。其祖父馮弘兵敗逃往高麗后,其父馮朗和其叔馮邈(miao)降魏。馮朗在北魏官至秦、雍(今陜西境內)二州刺史,受封西郡公,后獲罪被殺,馮氏被送進宮里,靠姑母(北魏國君拓跋燾的左昭儀)撫養(yǎng)。她自幼聰明好學,在姑母的教育下,不僅精通文字,而且見識日廣。

公元452年,文成帝拓跋汝登基,11歲的馮氏被選為貴人,公元456年-為皇后。公元465年,26歲的文成帝去世,獻文帝拓跋弘(李夫人生)即位,馮氏被尊為皇太后。當時獻文帝才12歲,是個不懂事的孩子,丞相乙渾專權,陰謀傾覆帝室。馮太后和漢族大臣密定大計,突然捕殺乙渾,然后臨朝聽政。公元467年,太子拓跋宏出生,馮太后停止臨朝聽政,轉而撫養(yǎng)皇孫,由14歲的獻文帝親政。公元471年,18歲的獻文帝拓跋弘將皇位禪讓于4歲的太子拓跋宏(孝文帝),馮氏遂受封為太皇太后。拓跋弘成為太上皇,但仍參與朝政。公元476年,太上皇拓跋弘暴死,史載:“顯祖(即獻文帝拓跋弘)暴崩,時言太后所為也”。馮氏開始第二次臨朝聽政,直到公元490年病死為止。

馮太后再度臨朝后,在政治、經濟、文化、思想、風俗習慣等方面進行了全面徹底地改革。如:提倡漢化,修孔子廟,提倡儒家思想;建立學校,大興教育;嚴禁鮮卑族同姓結婚;革除鮮卑族信奉巫術的風習;實行均田制,把因戰(zhàn)爭荒蕪了土地分給有力耕耘的丁壯,收繳租稅以利國家;建立戶籍制與俸祿制等。經過馮太后所主持的一系列改革,使北魏王朝擺脫混亂局面,抑制了豪強的掠奪行為,使國家日趨安定,北魏逐漸由鮮卑族落后的生產方式向漢族先進的封建生產方式過渡,為孝文帝親政后更大規(guī)模地推行漢化政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馮太后嚴于執(zhí)法,有兩個親王因貪贓枉法受到檢舉,許多王公大臣為之說情,馮太后依據(jù)朝規(guī),將這兩名親王削去封爵,終身-。馮太后生活樸素,穿的衣服都是素色綢帛,吃飯用的桌子僅一尺見方,飯菜數(shù)量也比其他皇帝和皇后少得多。她生前還寫下遺囑,規(guī)定墳墓長三十步,葬室長寬一丈,用普通棺槨,不用殉葬器物。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馮太后去世,年僅49歲,謚“文明太皇太后”。馮太后對推動北魏封建化和漢化做出了卓越貢獻,所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4、馮熙

馮熙(?-495),字晉昌,長樂信都(今冀州市岳良村)人,馮太后之兄,其父馮朗投降北魏,后獲罪被殺。馮朗被殺后,馮熙由其母攜帶逃到羌氐中撫育,學到一身好武藝。后來到長安從師,學習《孝經》、《論語》和陰陽兵法。

馮太后入宮后,使人訪知馮熙所在,將其接至宮中,封為冠軍將軍,賜爵“肥如侯”。后出任定州刺史,進爵“昌黎王”。孝文帝時,出任洛州刺史、侍中太師。他的三個女兒皆嫁于孝文帝,兩個封為皇后(廢皇后、幽皇后),一個封為左昭儀。馮熙長子馮誕又娶孝文帝的妹妹長樂公主為妻,拜駙馬都尉、侍中、征西大將軍、南平王。

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馮熙病死,追贈大司馬、太尉、冀州刺史備九錫,孝文帝為其作墓志銘,以示哀悼。

5、尚義

尚義,明代冀州(今冀州市)人,為官清廉,被稱作“布袍令”。尚義永樂三年考中舉人,曾任延安縣令。當時延安縣土地荒蕪,人民貧困。尚義在任期間,帶領全縣人民開墾荒地,發(fā)展農業(yè),使延安縣富裕起來,有了充足的食糧,當?shù)孛癖姺浅鄞魃辛x,民眾兩次請求部院將尚義留任。尚義在延安任縣令十八載,為官公正廉潔,一心為民,從不貪贓,終生只穿破舊的布袍,只有朝祭公服是絹做的,人稱“布袍令”。尚義為官數(shù)年,貧窮如故。延安縣民眾為尚義立“遺愛碑”。

二、文人學者

1、孫敬

孫敬,字文寶,漢代信都(今冀州市)人,“頭懸梁”的典故即出自孫敬!短接[》載:其“好學,晨夕不休”,他常年閉門謝客,攻讀詩書,人稱“閉戶先生”。孫敬苦讀常通宵達旦,為消除困意,系發(fā)于屋梁,若低頭欲睡,拽其發(fā)而警醒。孫敬憑借其獨特的“懸梁”精神苦學,終能通今博古、滿腹經綸,成為當時的知名大儒。后人對孫敬“懸梁”苦讀的精神極為敬仰,并將此與戰(zhàn)國時蘇秦“讀書欲睡,引錐刺其股”的故事揉為“懸梁刺股”,用以教育孩童。《三字經》中有“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把孫敬、蘇秦以及車胤的“囊螢”、孫康的“映雪”,引為苦讀的楷模。

2、劉焯

劉焯(zhuo)(544-610),字士元,隋朝經學家、天文學家,信都縣(今冀州市)人。劉焯自幼聰慧,并與河間劉炫友善,兩人一起向信都郡劉軌思學習《詩經》,向廣平郭懋(mao)常學《左傳》,向阜城熊安生學《儀禮》,后又在武強的大儒劉智海家苦讀十年,遂成知名學者,出任州博士,同劉炫并稱“二劉”。

隋文帝開皇年間,劉焯中舉秀才,射策甲科,拜為員外將軍,與著作郎王劭一起修定國史,并參議律歷。他曾與諸國子共論古今滯義,常有高論,眾人皆佩服其學識淵博。開皇六年,洛陽“石經”運抵京師,文字多處磨損,極難辯認。隋文帝便詔劉焯、劉炫等人考證,他們經過努力,一一辯清。在國子監(jiān)舉行的一次經學辯論中,他與劉炫力挫諸儒,因此受到忌恨和誹謗,被革職還鄉(xiāng)。后隋文帝派劉焯到蜀王楊熹府下做事,他不肯去。楊熹得知,將劉焯發(fā)配到邊遠充軍。楊熹的蜀王封號被廢后,劉焯才重新得到起用,在朝中做了云騎尉。劉焯秉性耿直,為官期間經常抨擊時政,終為朝廷所不容,再次被罷職回鄉(xiāng)。自此他游學授徒于閭里,致力于教育和著述,其間天下名儒有了疑問、學子求學,常千里慕名而至。隋煬帝即位后,他又重被起用,任太學博士。劉焯于大業(yè)六年(公元610年)去世。

劉焯的著述有《稽極》十卷、《歷書》十卷、《五經述議》等書,后散失。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中輯有《尚書劉氏義疏》1卷。唐魏征《隋書》“儒林”中介紹劉焯時說:“論者以為數(shù)百年以來,博學通儒,無能出其右者。”現(xiàn)代歷史學家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第三冊中寫到“隋朝最著名的儒生只有劉焯、劉炫二人!

劉焯精通天文學,他發(fā)現(xiàn)隋朝的歷法多存謬誤,多次建議修改。公元600年,他創(chuàng)《皇極歷》,首次考慮到太陽視運動的不均性,創(chuàng)立“等間距二次內插法公式”來計算日、月、五星的運行速度。推日行盈縮,黃道月道損益,日月食的多少及出現(xiàn)的地點和時間,這都比以前諸歷精密!岸ㄋ贩ā、“定氣法”也是他的創(chuàng)見!痘蕵O歷》推定的每76.5年春分點在黃道上西移一度的歲差,與現(xiàn)行數(shù)值非常接近。由于劉焯所著歷書與當時權威人士——太史令張胄玄的天文、歷數(shù)觀點多有不同,故嘔血而成的《皇極歷》被排斥不得施行。然而該書提供的天文歷法在當時是最先進的,歷史證實劉焯研究天文學已有相當高的水平。唐代高宗時李淳風就是依據(jù)《皇極歷》造出了《麟德歷》,被推為古代名歷之一。

3、孔巢父

孔巢父(?-784),字弱翁,唐朝大臣,冀州(今冀州市)人,孔子三十七世孫,“竹溪六逸”之一,與李白、杜甫以及皇甫冉等文豪友善,亦有詩文佳作行世,后散失。

唐玄宗末年,孔巢父曾與李白、韓準、裴政、張叔明、陶沔隱居于山東泰安府徂徠山腳下,縱酒酣歌,談詩論賦,號稱“竹溪六逸”。徂徠田園生活結束后,孔巢父被舉薦赴長安做官。約在天寶六年(公元747年)辭官歸隱江東(今浙江會稽)。行前,京師好友蔡侯曾設宴為其餞行,席間,詩人杜甫吟詩一首,以表述自己的心境,贊頌巢父的才德,題為《送孔巢父謝病歸游江東兼呈李白》。后來孔巢父為扶救社稷,再度復出,任湖南觀察使。唐德宗建中年間,孔巢父為朝中大臣,官至給事中。因其足智多謀,善于辭令,且破賊有方,深得朝廷器重,被稱為“知君名宦”。

建中二年(公元781年),鎮(zhèn)州李維岳和淄青李納請示承襲父職,朝廷不允,魏博七州節(jié)度使田悅又代其二人奏請,德宗仍不答應。田悅惱羞成怒,聯(lián)合李維岳、李納等人嘩變。河北三鎮(zhèn)的叛亂致使連年戰(zhàn)禍,生靈涂炭,官兵和叛兵浴血沙場,士卒死傷慘重。興元元年(公元784年),德宗任命孔巢父為宣慰使前往平亂,孔巢父冒死趕赴魏博鎮(zhèn),舌戰(zhàn)田悅,陳述順逆之禍福,理據(jù)俱備,打動人心,終使田悅率眾歸降。

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朔方節(jié)度使李懷光曾奉帝旨兵伐田悅。次年,涇原兵變,叛將朱泚(ci)入長安稱帝,德宗逃往奉天(今陜西乾縣),朱泚率兵猛攻,李懷光前去救駕,數(shù)敗敵部,屢有戰(zhàn)績,迫使朱泚退歸長安。因德宗輕信0相盧杞的挑撥,不許李懷光入朝覲見,故李懷光耿耿于懷,以至背主而去,聯(lián)合朱泚逼使德宗南逃漢中,并率軍占領河中(今山西永濟西),割據(jù)一方?壮哺刚f降田悅叛軍后,當年六月,德宗令其招安李懷光,孔巢父再度深入虎穴,舍身勸降,因言辭失宜,不幸為李懷光部下殺害。死后,朝廷追贈孔巢父尚書左仆射職,謚號“忠”!杜f唐書》、《新唐書》均有孔巢父傳。

4、胡宗照

胡宗照(1884-1942),字峰蓀(sun),筆名耐翁,冀州(今冀州市伏家莊村)人,近代著名書法家。胡宗照出身于書香門第,先祖胡存武曾創(chuàng)辦義學,祖父胡鎣(ying)為清代候選訓導,在義學任塾師,父胡庭麟曾任教于京師,善書法。

宗照畢業(yè)于保定優(yōu)級師范學堂,1911年與同仁創(chuàng)辦冀縣縣立高等小學堂,并任國文和書法課。他治學嚴謹,兼收并蓄,尤精古詩文,書法課常以口傳心授教導弟子,并舉辦書法展覽。1928年胡寓居天津勸業(yè)場附近華錦成燈扇字畫店后院,以買字畫為生。

宗照自幼聰敏好學,尤喜書法,他初習顏柳正楷,頗得人們賞識,有所成就之后,改臨魏碑,以張裕釗的《南宮碑》為范本,練習魏碑。他在運筆、結構上極下功夫,并持之以恒扎實苦練。宗照遍覽名牌牌匾,研究古代拓片,探討歷代金石碑刻,取長補短,自創(chuàng)新境,獨成一格。他的書法剛柔相濟,內藏筋骨,富有金石雕刻之感,既古樸美觀,又神氣活現(xiàn),余韻無窮。胡宗照在書法屆頗有影響,據(jù)說藝術大師齊白石認為胡是當時北方最有成就的書法家,并為他精心刻制印章。胡先后應邀為天津“五和線店”、“交通旅館”、“裕華文具店”、“寶豐飯店”、“華盛王金店”等以及北京前門大街的一些商號書寫牌匾,為河北省省立第六師范學校、河北省第十四中學、冀縣縣立高等學校書寫校名。胡所寫的條幅在京、津等城市的字畫店里奉為上品,內地富賈和外國客商均以高價求購,人們將他的字畫視為珍寶。胡宗照1942年5月病故于北京,他的書法著述、所藏之詩書字畫在歷次運動中先后丟失。

三、佛教高僧

1、道安

道安(312-385),東晉時杰出的翻譯家、著名高僧。道安出生于扶柳縣(今冀州市小寨鄉(xiāng)扶柳村)的一個讀書人家,原姓魏(一作衛(wèi)),自稱釋道安。

道安父母早喪,由外兄孔氏撫養(yǎng),7歲開始讀書,15歲時對五-義已相當通達,轉而學習佛法。道安18歲出家(此據(jù)《名僧傳抄》之說,《高僧傳》載“年十二出家”),因形貌黑丑,不為剃度師所重視,只讓他去田里干活。后來他向剃度師要佛經來讀,能過目成誦,記憶驚人,師傅驚喜,并送他受具足戒,允許他外出任意參學。傳說師傅給他《辨意經》一卷約五千言,只用一天時間就把經書讀完。又給他讀《成具光明經》約萬言,仍用一天時間讀完,復述-竟一字不差,為此甚得師傅喜愛。

道安24歲時,在后趙的鄴都(今河北臨漳縣境)拜西域高僧佛圖澄為師,在此道安鉆研佛學長達十三四年之久。道安深得佛圖澄的賞識,常代佛圖澄講經,并0解答許多理論疑難,因而,贏得“漆道人,驚四鄰”的美譽。佛圖澄死后,道安離開鄴都來到山西與當時名僧竺法濟、竺僧輔、竺道護等研究佛經,并為佛經作了極寶貴的注解。

公元364年,道安率弟子400余人來到襄陽,在此居住15年,先住白馬寺,后又創(chuàng)立檀溪寺,從事佛學研究和著述,制定僧規(guī)。道安在當時佛教界影響很大,東晉孝武帝曾下詔書表揚道安,并給他象王公一樣的俸祿。寧康三年(公元375年),道安去長安,受到苻堅的召見。道安晚年在長安五重寺主持譯經,并注經作序。道安于公元385年二月初八離世,葬于長安五重寺,時年73歲。

道安為弘揚佛教做出巨大貢獻,歸結起來主要有:一佛經翻譯和佛教著述。道安共有佛教著述約60多種(佚失約40種,現(xiàn)存20多種),他作的14篇經論序言都載在《出三藏記集》中。佛教剛傳入中國時,翻譯質量比較低。道安親自主持,與西域等地名僧詮定文字、詳核文旨,并為譯成的佛經作序言,提高了佛經的翻譯質量。在翻譯過程中,他還總結出“五失本、三不易”翻譯規(guī)則,主張直譯。道安曾撰《綜理眾經目錄》,對當時流行的諸經譯本一一詳考。二、制定僧徒教規(guī)教儀。道安主張僧侶以“釋”為姓,得到佛學界認同,從此出家人自稱“釋子”。他還為僧侶制定了儀規(guī)戒律,天下僧侶的行為得以統(tǒng)一,宗教組織得到規(guī)范。三、創(chuàng)立“本無宗”佛學學派。道安融合禪學和般若學兩大學說的精華,主張“以無為本”,開創(chuàng)了新學派——“本無宗”,這是我國在佛學上創(chuàng)立學派的最重要的代表。

四、武術名家

1、宋邁倫

宋邁倫(1809-1893),名彥超,字邁倫,清朝中葉著名的愛國武術家,人稱“神拳宋老邁”,冀州(今冀州市漳淮鄉(xiāng)趙家莊村)人。其父宋奇策曾任清朝大學士。

邁倫自幼聰慧,“凡有所習,無不過人,然性情豪邁,立志遠大,有投筆從戎之志!彼釔畚湫g,自9歲開始練習武術,學過多門拳法,技藝漸精,20歲便中了武秀才。為了提高武技,他四處求教,廣拜名師,30歲時在峨嵋山巧遇三皇炮捶拳大師“喬齡真人”,并拜喬齡真人為師,學習三皇炮捶拳和趙家(漢代趙云)大奇槍。邁倫跟隨喬翁習武數(shù)年,深得喬翁賞識,師徒二人情同父子,喬翁將三皇炮捶之妙、趙家大槍之絕及平生所學盡傳于邁倫。喬翁去世后,邁倫閉門謝客,三年苦練,深研拳理,集各家精華,終于創(chuàng)出了三皇炮捶拳獨特的技法“夫子三拱手”,此法出手二、三招即見勝負,甚為奇特,并使三皇炮捶成為練拳、練氣、技擊三位一體、氣勁合一、剛柔相濟的優(yōu)秀拳種,俗稱宋派三皇炮捶。宋邁倫又在趙家“大奇槍”法的基礎上,吸取楊繼業(yè)、羅成、戚繼光三家名槍的精華,創(chuàng)出“子龍三十六點大槍”之槍法(此槍法流傳至今,是很珍貴的大槍套路)。此時宋邁倫武功已相當高深,成為名聲遠揚的武林大師。

鴉片戰(zhàn)爭以后,宋邁倫看到民族受辱,以滿腔愛國之心“荷戈投效,遍走南北”。1845年36歲的邁倫胸懷壯志進京投皇家神機營以圖報國,神機營內武林高手云集,有著名武術教練兩千余人,在比武時宋邁倫以其超群武技常常只有一、二回合就將對手擊敗,被賜封為五品頂戴花翎,人稱“神拳宋老邁”。后因目睹清--,邁倫灰志功名,毅然離去,“游幕京畿”,傳徒授藝。邁倫非常注重對弟子的愛國教育,忠心報國的話語“不絕于口”。后來邁倫在北京創(chuàng)辦“會友鏢局”并經營數(shù)年。1893年宋邁倫故于家鄉(xiāng)趙家莊,時年84歲。眾弟子為其立“宋邁倫神道碑”一尊。

2、尹福

尹福(1840-1909),字德安,號壽鵬,冀州(今冀州市漳淮鄉(xiāng)漳淮村)人,清末武術家,人稱“瘦尹”,曾為光緒拳師。尹福年少時去北京以賣油條燒餅為生,因極愛武術,從小就學習“彈腿”、“羅漢拳”等,練就了良好的武術功底。八卦掌大師董海川來到北京后,其八卦掌絕技威振京都。尹福慕名拜在董海川門下,開始學習八卦掌。經過數(shù)年的苦練,尹福武功出眾,成為董海川的得意大弟子。因其身材較瘦,面貌清秀似文弱書生,故人稱“瘦尹”。尹福吸取董海川拳藝的精華,又采各拳門所長,創(chuàng)立了以冷掌技擊見長的尹派八卦掌,名振京師。尹福后來在皇宮教太監(jiān)練習八卦掌,光緒皇帝曾召見尹福,見其身手非凡,便跟他學習八卦掌。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略中國,光緒帝由尹福等人保駕去長安避難;鼐┖蠊饩w帝賞他金銀珠寶并讓他在宮中任職。1908年,光緒帝駕崩,尹福卸職還鄉(xiāng),第二年辭世。

3、梁振圃

梁振圃(1863-1932),字照庭,冀州(今冀州市冀州鎮(zhèn)后冢村)人,清末武術家。梁振圃7歲習武,練習彈腿,后隨父在北京東大市開估衣莊并學做估衣生意,16歲時拜董海川為師學習八卦掌。數(shù)年后功夫練成,精于-八式,尤善截法,后在北京前門外設場授徒,漸成名師,人稱“估衣梁”。

梁振圃性情豪爽,好打抱不平。清朝末年,搬運工人在北京永定門外馬家堡火車站成立“腳行”,收入可觀,惡霸“金鏢趙六”企圖霸占,帶二十多名惡奴毒打工人,梁振圃前去規(guī)勸,趙六不但不聽規(guī)勸,反而大打出手,梁振圃忍無可忍抖動九節(jié)鞭,打死趙六及惡奴十多人。為此梁振圃被打入死囚牢,后多虧其弟子李國泰多方奔走,才免除死罪。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占北京,清廷官吏大都逃走,刑部大獄的犯人借機炸獄逃跑,梁振圃也扭斷鐐銬回家隱居,后在冀縣開設“德勝鏢局”。民國時,梁振圃先后應束鹿縣教育局和冀縣省立十四中學之聘,從事武術教學工作,1932年病故。

4、李子鳴

李子鳴(1900-1995),八卦掌第三代傳人,人稱“武杰”,冀州(今冀州市冀州鎮(zhèn)李桃村)人。李子鳴7歲開始向附近拳師學藝,打下了良好的武功基礎。1921年董海川的親傳弟子梁振圃在十四中學任武術教練,李子鳴慕名拜于門下,跟隨梁振圃學習八卦掌。他聰慧勤學,受師青睞,深得八卦掌之精髓。自此他演武不廢,扎實苦練,成為八卦掌第三代高手之一。為將八卦掌發(fā)揚光大,李子鳴整理編纂了《八卦掌悟通》、《董海川轉掌及圖解》、《梁振圃八卦掌》等書。李子鳴桃李滿園,弟子遍及全國各地,日本、新加坡、美國、挪威、奧地利、新西蘭等國也有他的門生。李子鳴曾應聘為中國武協(xié)八卦掌研究會會長、北京大學武協(xié)名譽會長、人民大學武協(xié)顧問、航空學院武協(xié)名譽會長和日本中國拳法聯(lián)盟顧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