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青羊村位于鄉(xiāng)境北部,老白河西岸。距縣城8公里處。東依老白河與王營村隔河相望,南鄰下青羊村,西連張樓村,北與樊集鄉(xiāng)東趙莊行接壤。東西寬1.4公里,南北長2公里,面積2.8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 上青羊村,1951年屬一區(qū)(老戶莊)青羊鄉(xiāng)。1958年屬城關公社為青羊大隊。1963年屬城郊公社青羊大隊。1975年與下青羊分開為上青羊大隊。1984年屬城郊鄉(xiāng)上青羊村民委員會,,村委會駐上青羊。轄2個自然村。上青羊 唐即稱青羊,因村有一青色石羊故名。明洪武二年,張姓由-縣遷入,村名仍為青羊,后因南北分居,此村位北,改名上青羊。袁營 明洪武二年,袁姓由-縣遷此,以姓取村名。
人口民族 如今,村委轄2個自然村,8個村民小組,300戶,1207人。其中男627人,女580人;全部為漢族。村計劃生育率99.5%,綜合節(jié)育率100%,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左右?側丝谥,小學以下文化程度14%,中學文化程度80%,高中文化程度3%。有馬、劉、袁、樊、何、王、張、駱、喬、鮑10個姓氏。其中馬姓約占80%,樊、袁各占5%以下。
自然狀況 上青羊地處老白河西岸,形似南北梯形,沿老白河邊為沙土地,約200畝,占總面積10%;村西邊系粘土地,約2000畝,占總面積90%。老白河中含有大量黃沙,是建筑的優(yōu)質原料。
主要經濟狀況 建國后,農村經濟得到發(fā)展,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生產力進一步解放,經濟建設進入快速發(fā)展時期。1978年,全村工農業(yè)總產值13萬元,其中工業(yè)產值1萬元,人均收入110元。1993年,全村工農業(yè)總產值180萬元,其中工業(yè)產值10萬元,人均收入1500元。2007年,人均收入2900元。
社會事業(yè)
教育 建國前,村原有李家祠堂小學。建國后曾先后3次投資興建擴建教學用房1000平方米。為遠近聞名的青羊小學校。今年,有學生180名,教師12名,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9.5%,鞏固率為100%,畢業(yè)率10096。村小學先后為大中專學校輸送學生200名,其中大學本科50名,?60名。
科技 村重視科技工作。50年代,曾建百花試驗田,搞種子實驗。80年代,搞微肥試驗。90年代種植槲桑,養(yǎng)蠶,種香菇菌,聘請技術人員輔導村民種植槲桑、養(yǎng)蠶及香菇菌培育技術。村有農民技術員8名。
文化 建國后,村有文藝宣傳隊等,活躍了村民文化生活。眼下,村有圖書室1個,藏書500余冊,有“青年民兵之家”活動室、廣播室,廣播人戶率95%,電視普及率100%。
衛(wèi)生 建國初,村少醫(yī)缺藥。1978年,村和村醫(yī)共同投資萬余元,蓋房屋7間,建筑面積120平方米,有醫(yī)務人員3名,重點開展地方病防疫和常見病的防治工作。2003年以來,實行新型農村合作醫(yī)療制度,村民看病難的問題得到了改善。
村民生活 解放前,村民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建國后,經過土地改革和生產互助,村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還有少數貧困戶不能溫飽。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人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逐年提高。1993年,村民人均占有糧食500公斤,細糧比例占80%。2007年人均占有糧食700公斤,細糧比例占95%,蔬菜、禽蛋、肉類消費量大幅度增加。住房由原來的土坯墻、箔札瓦、磚包皮的磚木結構,發(fā)展為磚混鋼筋結構的平房、樓房,人均住房由70年代10平方米,上升到2007年30平方米。村民穿著由70年代單調青、白、藍服裝,變?yōu)樯守S富、式樣新穎的服裝。人均收入由20世紀90年代的800元,提高到2007年的1600元。村民耐用消費品百戶擁有自行車200輛,洗衣機40臺,電視機110臺,VCD20臺,電話95部。部分家庭還擁有汽車、摩托車、電冰箱、電腦、手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