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會末期屬三苗部族區(qū)域,約4200年前,堯子丹朱避舜,從丹水沿漢江遷徙于此,堯封此地為房,屬虞舜部落聯(lián)盟的部落方國。
公元前13世紀初,殷商武丁伐彭,彭氏部落族群一部遷入,在房邑建彭國。
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分封彭于中原,彭遷出,乃稱房(邑)。
周宣王時期(前827-782)為周太師尹吉甫食邑地,后屬麇庸二國之地。
公元前616年,楚子滅麇,在防渚設立房陵縣。
始皇26年(前221),秦始皇統(tǒng)一中原,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房陵屬漢中郡,漢襲秦制。
東漢末,屬益州漢中郡,統(tǒng)一地名用字為房陵(原寫作“防”“房”不一)。
魏黃初元年(220),隸屬新城郡,郡治所房陵,建安二十年(215),境西北增設安富縣(今姚坪鄉(xiāng)境),境東增設昌魏縣(今尹吉甫境),境西增設上粉縣(今軍店、化龍境)。
轄:房陵、上粉、昌魏、沶鄉(xiāng)、夷陵、秭歸六縣。
西晉時新城郡轄房陵、昌魏二縣。
南朝(宋)屬梁州,縣境南野人谷境置閬陽縣。
南朝(齊479),改屬南新城郡,郡治房陵,轄:房陵、昌魏、閬陽三縣。
南朝(梁502),屬岐州(南新城郡更名)。
治房陵,轄房陵、昌魏二縣。
北朝魏廢帝二年(553),置光遷國與新城郡并置,治房陵。
(北周)武帝三年(563),廢光遷國為遷州,與新城郡并置,治所房陵。
改境西上粉縣為光遷縣,改房陵境東昌魏縣為大洪縣。
隋大業(yè)二年(606),改光遷郡復為房陵郡,郡治所復置房陵縣,唐武德元年(618),境西光遷縣并入房陵縣。
唐武德五年(623),撤房陵郡,以房陵簡稱置房州,州治竹山。
唐貞觀十年(636)移州治所房陵,轄房陵、永清、上庸、竹山四縣。
宋開寶中968年,廢上庸、永清二縣。
宋雍熙三年,新置?弟,治房陵,州、軍并置,襄陽路所轄。
元裁撤軍的建制,房州轄房陵、竹山二縣。
明至正二年(1342),房陵縣并入房州,轄竹山縣。
明洪武十年(1377),竹山縣并入房州,降房州為縣,始稱房縣。
隸屬湖廣布政司襄陽府。
明成化十二年(1476)改屬鄖陽府。
明孝宗弘治五年(1492),析縣東修文,宜陽二里置?悼h,1912年屬襄陽道;1931年隸湖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區(qū);同年夏,賀龍,鄧中夏、柳直旬率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二軍團主力轉戰(zhàn)房縣,開辟了以房縣為中心的鄂西北蘇區(qū),成立了房縣蘇維埃政府;1936年改隸湖北省第八行政督察區(qū);1946年7月,王樹聲、羅厚福率中原新四軍五突圍部隊轉戰(zhàn)房縣,在房縣中壩成立了鄂西北軍區(qū),鄂西北行政公署和房縣人民政府,開創(chuàng)了以房縣武當山地區(qū)為中心的鄂西北根據(jù)地;1949年元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陳謝兵團四縱十二旅和陜南軍區(qū)部隊,發(fā)房竹戰(zhàn)役,解放房縣,成立了房縣人民民主政府,屬陜西省兩鄖專區(qū);1950年4月陜西省兩鄖專區(qū)劃歸湖北管轄,改屬湖北省鄖陽行政專員公署。
房縣隸之;1952年鄖陽行政專員公署撤銷,劃歸襄陽行政專員公署管轄。
房縣隸之;1956年襄鄖分離,復設鄖陽專署,房縣仍隸屬鄖陽地區(qū);1970年經(jīng)國務院批準,房縣南部大部分地區(qū)(現(xiàn)神農(nóng)架林區(qū)面積4/3)劃入新成立的神農(nóng)架林區(qū),成為現(xiàn)今神農(nóng)架的主要部分;1994年9月29日,《國務院關于同意湖北省鄖陽地區(qū)、十堰市合并實行市領導縣體制的批復》國函〔1994〕98號,撤銷鄖陽地區(qū),與十堰市實行地、市合并,將原鄖陽地區(qū)房縣劃歸十堰市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