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縣早在新石器時代初期就有人類繁衍生息。
原名“攸水縣”,縣以攸水得名,唐改攸縣。
春秋戰(zhàn)國攸縣屬楚黔中地。
秦在湖南設(shè)置12個縣,其中陰山縣、衡山縣、桂陽縣等,攸縣屬陰山縣。
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長沙國。
攸縣、容陵均屬長沙國,攸縣之名第一次出現(xiàn)于史籍。
陰山縣屬桂陽郡。
元光六年(前129年),封長沙定王子劉福為容陵侯。
元朔四年(前125年)封長沙定王子劉則為攸輿侯。
東漢時攸縣、容陵均屬荊州長沙郡。
長沙郡轄攸縣等十一縣。
建安年間,荊州牧劉表的中郎將黃忠曾與劉磐共守長沙、攸縣。
攸縣、容陵皆屬吳,吳將容陵縣改為陰山縣。
三國吳太平三年(258),分長沙東部為湘東郡,西部為衡陽郡,陰山改屬湘東郡,攸縣隸湘東。
晉太康元年(280),破吳,沅湘降,置長沙郡,屬荊州,領(lǐng)攸、蒲圻十縣。
南朝齊攸縣、陰山均屬湘東郡。
南朝梁(531~555)始遷縣治于攸江之上。
此為老縣治之所在,即今網(wǎng)嶺鎮(zhèn)羅家坪村。
南朝陳(558~589)壬申,湘州刺史王琳襲據(jù)湘州。
辛巳(561)湘州降,罷羅州,改攸縣曰攸水,隸湘州。
隋攸水、陰山、茶陵、建寧(今株洲)四縣并入湘潭縣,屬衡山郡。
唐武德四年(621),廢湘潭縣,置南云州。
攸水縣分置為安樂、新興兩縣,與陰山縣、建寧、茶陵均屬南云州,州治設(shè)攸水縣治,貞觀元年(627)廢南云州,將攸五縣合并為攸縣,屬衡州衡陽郡。
武后圣歷元年(698),分出攸縣所轄茶陵舊地,復(fù)置茶陵縣。
五代后梁(907~935)、后唐、后晉三代,攸縣均屬潭州。
此時縣治由羅家坪遷至洣水北岸。
后漢乾祐元年(948),攸縣改屬衡州。
宋至道三年(997),以潭州屬荊湖南路,領(lǐng)長沙、攸、醴十一縣。
元攸縣以民至萬戶升為州,稱攸州,屬天臨路。
明洪武二年(1369),改攸州為攸縣,屬長沙府。
清攸縣屬長沙府。
民國3年(1914)廢府設(shè)道,攸縣屬湘江道。
民國11年廢道,縣直接屬省。
民國27年(1938)省、縣之間設(shè)“行政督察區(qū)”,攸縣屬湖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區(qū),專員公署設(shè)衡陽,后遷耒陽。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攸縣屬衡陽專區(qū)。
1952年改屬湘潭專區(qū)(專區(qū)后來改成地區(qū))。
1983年7月,實(shí)行市管縣體制,攸縣改屬株洲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