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里古鎮(zhèn)位于蘇州市吳江區(qū)東南30公里,地處江浙滬交界處,與同里、織里、古里共稱江南“四里”。鎮(zhèn)內(nèi)有國家級保護單位柳亞子紀念館。黎里歷史可追溯2500年前。春秋時期,黎里在長水(即今浙江嘉興)境內(nèi)。吳越檇李之戰(zhàn)(公元前496年)后,黎里御兒蕩為吳越分界之一。鎮(zhèn)之羅漢講寺,建于晉永熙元年(290年),距今亦1700余年。后梁開平三年(909年)黎里始屬吳江縣。宋、元時為村落,由汾湖巡檢司管轄,直至清代。明成弘年問(1465--1506年)已成大鎮(zhèn),居民千百家。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黎里鎮(zhèn)自西至東長三里半,人口稠密,瓦屋鱗次櫛比,市場繁榮,舟楫塞港,街道行人接踵摩肩。辛亥革命后,黎里為吳江縣6市之一。古鎮(zhèn)丁字形市河全長200
施家洋房位于老街西側(cè)的北柵西岸路32號,其樣式完全是對傳統(tǒng)民居革命性的顛覆。施家花園建于1929年。坐西朝東,面闊三間,共三進。沿街大門前一對四方細磨石子門柱,鑄鐵大門已失。第一進二層,清水紅磚水泥嵌縫墻體,西洋式水泥細磨石子門樓,上標“1929”,房內(nèi)鋪西洋花卉地磚。后天井有石門樓一座。第二進二層樓房,主體闊14.5米,進深6.6米,由天井南北廂樓與第一進連通,構(gòu)成走馬堂樓。第三進平屋,上部水泥天橋與第二進連通。民國初,下絲村有青年施永生,本來學(xué)得一手好廚藝,夫妻兩開有小飯館,后遭各方排擠,只能歇業(yè)。于是,托人介紹,到浙江南潯龐家?guī)蛡。龐家本是南潯四象之一。后兩人隨主人龐元濟(1864-1949)到上海,施永生燒得一手好菜,主人稱
退一步處,是清末愛國將領(lǐng)張曜的故居。為什么會起這么獨特的名字呢?迷途知返的“阿!保⒕永枥飶堦,乳名阿牛。少時的他,常常與伙伴們扳跟頭,不喜讀書。父母便將他送到了文化名鎮(zhèn)黎里,讓姑父蒯賀蓀--。后來,幡然悔悟、發(fā)奮進取的張曜來到了河南固始縣,在蒯賀蓀的幫助下,投身團練,脫穎而出,青云直上。蒯賀蓀十分欣賞張曜的軍事才能,便將女兒鳳仙許配給張曜。二人在黎里完婚。在鳳仙夫人的教導(dǎo)下,張曜逐漸文理斐然,成為一位多才多藝的人物!独枥锢m(xù)志》記載:“(張)曜工詩、善畫、兼通六法,……著有《河聲岳色樓集》!蓖挝迥,張曜在黎里鎮(zhèn)新蒯家弄底建造了一座船廳,自書一匾額“退一步處”,有歸鄉(xiāng)退隱之意。每天與眾親友喝酒吟詩,儒雅倜儻,與離開黎里時的阿牛
黎里鎮(zhèn)西北有一個著名的禊湖,形狀好似一面巨大的青銅鏡,因此又名金鏡湖,湖中央漂浮著一叢綠洲,那就是明清兩代黎里人的好去處禊湖道院。自明代以來,黎里民眾總愛把禊湖道院叫作城隍廟,其實道院的神與城隍神是有區(qū)別的,但在黎里人的心目中,二者卻是合而為一的。就是嘉慶乙丑的《黎里志》,也將禊湖道院與城隍廟混為一體記載,說禊湖道院,本名昭靈侯廟,祀奉的是唐太宗李世民14子李明,擅長書法,曾任蘇州刺史,惠及黎民,死后有旨立祠。唐末淮兵圍蘇,吳越王錢氏入廟求禱,祈求保佑,事后,下旨敕封李明為昭靈侯并建廟。宋元間,俗傳昭靈侯為城隍神,始稱城隍廟。元大德三年,一度改名衍慶昭靈觀。明朝洪武年間,正式定封昭靈侯為城隍廟。禊湖道院歷朝歷代不斷翻修、重建和擴建。
黎里鎮(zhèn)西的西徐家弄與西蔡家弄(老醫(yī)院弄)之間有一幢八進深的大宅,此宅即是徐達源故居。徐達源故居的第三進名為寫韻樓,即是當年吳瓊仙的書齋,現(xiàn)從西蔡家弄(老醫(yī)院弄)出進。該樓為一樓廳,面積108平方米,高爽明亮,廳前為一庭院,院中原有磚雕門樓、花臺等,現(xiàn)存有半殘的漏窗一個,其兩邊云彩、上下四只蝙蝠尚在。望著樓前褐黑色的長窗和樓側(cè)青灰色的高墻,望著院中那一盆盆花草,眼前依稀浮現(xiàn)出當年“寫韻簾垂碧柳陰”的情景。就是在這座寫韻樓里,吳瓊仙寫下了許多詩篇!昂馐锉挑贼,畫出江南二月春。逢著桃花儂要問,此中可有避秦人”、“近水人家先得月,垂楊時節(jié)未聞鶯。徐忱舊館分明是,何處東風(fēng)第一人”等佳句膾炙人口,流傳頗廣。吳瓊仙逝世后,《寫韻樓詩集》予以
柳亞子紀念館坐落在歷史文化名鎮(zhèn)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汾湖鎮(zhèn)黎里古鎮(zhèn)上,東鄰上海,北接蘇州,南連浙江,太浦河穿過古鎮(zhèn),東西兩頭連接著巨浸分湖與京杭大運河,“318”國道及“蘇同黎”公路縱橫交錯,“蘇嘉杭”、“-滬”高速在黎里均設(shè)有出入口,交通非常便利。柳亞子紀念館,是一座清代乾隆年間的優(yōu)秀建筑,又是一處近現(xiàn)代的重要史跡,原為清乾隆直隸總督、工部尚書周元理私邸,落成于1780年之前,宅名“賜福堂”,前后六進,備弄深達92.9米,占地面積2603平方米,建筑面積2862平方米,101個自然間,F(xiàn)存的三座磚刻門樓,高大氣派、栩栩如生,有極高的藝術(shù)價值。1922年,著名愛國詩人柳亞子向周氏后裔典租了這座深宅大院,這里就成了一代詩人會見四方愛國人士
舊名際恩橋,俗名相家橋,位于吳江市黎里鎮(zhèn)市河?xùn)|段,跨平樓街和九南街。明成化十八年(1482)游方僧始建。清乾隆十八年(1753)里人陳姓重建。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里人公捐重建。2005年1月,與黎里市河駁岸及其他古橋列為吳江市文物保護單位。單孔石拱橋,南北走向。全長13.1米,中寬2.6米,堍寬3.1米,矢高3.8米,跨徑5.45米。北堍14級石階,南堍16級石階。橋兩側(cè)各有龍頭兩個、橋耳朵(即系石)兩只。拱券、橋匾、龍頭、橋耳朵均為武康石;橋身大部分是青石;朝東有一塊花崗石橋欄,其余均為青石橋欄。橋匾上鐫刻“青龍橋”三字,青石望柱上雕刻著覆蓮,橋身兩側(cè)各有一副楹聯(lián)橋聯(lián)。東側(cè)楹聯(lián):“長虹高掛千門月,巨鎖遙連萬頃云!蔽鱾(cè)楹聯(lián):
亭子橋又名望恩橋,位于吳江市黎里鎮(zhèn)北柵,跨南北向市河北段的梨花街和西新街。明嘉靖五年(1526年),道士王光曙始建,舊時橋上有兩亭,故名亭子橋。明隆慶五年(1571年),里人周善、同邑吳邦相等修繕。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里人陳世華重修。清咸豐二年(1852年),里人公捐重建。1983年,黎里鎮(zhèn)人民政府維修。2005年1月,與黎里市河駁岸及其他古橋列為吳江市文物保護單位。單孔石拱橋,東西走向。全長22米,中寬2.55米,東堍寬2.7米,西堍寬2.85米,矢高4.1米,跨徑7.4米。東堍23級石階,西堍21級石階。橋身正中有佛教“輪回”圖案。橋主要構(gòu)件有武康石、青石、花崗石。橋西立有“重建萬善橋記”石碑一塊,碑高1.70米,寬0
俗稱嘰咯橋,在吳江市黎里鎮(zhèn)北柵、禊湖道院西,跨南北向市河北柵出口。清初里人始建。清雍正十三年(1735),道士卜斗文募緣用石重建。1994年7月29日列為吳江市文物控制單位。1998年,整修禊湖道院時一起重修;◢徥菏饺讟,東西走向。全長17.4米,寬2.1米,中孔高1.75米,跨徑17.4米。橋身正中有一輪回圖案。兩邊是條石,中間擱25塊長方形石板,不知橋工有意還是無意,橋面每塊鋪得都不平,人走橋上發(fā)出“嘰咯”聲響,當?shù)厝朔Q為“勿歇不!畤\咯’橋”,俗稱嘰咯橋。禊湖秋月,明清時期是黎里百姓賞月游覽之處,為黎川八景之一。
聞詩堂,位于鎮(zhèn)西北岸,建于清道光年間,三開間廳堂,殷壽彭、殷壽臻兄弟居住。殷壽彭,道光22年(1842年)二甲一名進士,傳為同治帝師。殷壽臻,道光24年進士,授編修之職。黎里的殷家因為兄弟二人苦讀詩書,終得進士,將廳堂取名“聞詩堂”以銘記苦讀發(fā)跡之史。聞詩堂建筑本體四至范圍:南立面與北墻均寬10.4米,東西墻均長10.3米,保護面積107平方米;聞詩堂弄總體保護面積824.28平方米。
周宮傅祠在南新街廟橋弄內(nèi),是清乾隆六十年(1795)為祭祀工部尚書周元理而建的專祠。周元理一生為國家鞠躬盡瘁,廉潔奉公。在其病逝后,乾隆皇帝非常痛心,親自為其寫“諭祭文”。周宮傅祠坐南朝北的大殿規(guī)整宏大,斗拱、枋條、柱頭、懸花籃都有木雕,而且雕工精細。粗大的木柱下有覆蓮式青石礎(chǔ),十分古樸。其正門前,有一棵古雅的羅漢松,230多歲了,依然樹形婆娑,枝葉紛披,被認為是祥瑞之兆,里人爭相傳為奇談。周宮傅祠前后共六進。前三進是祭祀周元理的專祠;第四進是周家祭祀列祖列宗的場所;五六兩進在晚清及民國年間,是民眾祭孔儀式的地方。周宮傅祠作為三祭合一的空間,這在江南比較罕見。參觀周宮傅祠,可以看到大殿的面貌依然,整個大殿建筑放有回避、肅靜等行牌。大
張應(yīng)春烈士墓位于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市北庫鄉(xiāng)。張應(yīng)春,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11月11日生于吳江縣黎里葫蘆兜村(今黎里鎮(zhèn)北厙社區(qū)黎星村)。這一天,是農(nóng)歷十月初一,農(nóng)諺中有云“十月芙蓉應(yīng)小春”,故取名為蓉城,字應(yīng)春,號秋石。張應(yīng)春從小就讀于本村私塾和國民初級小學(xué),后隨父進入黎里女子高級小學(xué)學(xué)習(xí),由于勤奮刻苦,各門功課都頗為出眾。民國八年(1919),她考入上海兩江女子體育師范專門學(xué)校,很快地接受了“五四”以來的新思潮。民國十一年(1922),她畢業(yè)后至福建廈門集美女子師范學(xué)校任教。翌年秋天,張應(yīng)春經(jīng)柳亞子介紹至松江景賢女子中學(xué)任教。在那里,她先后結(jié)識了共產(chǎn)黨員侯紹裘和國民黨左派朱季恂,如饑似渴地閱讀了《新青年》、《前鋒》、《向?qū)е軋?p>
壽恩堂在黎里鎮(zhèn)滸涇南路28號,為清直隸總督周元理宅。民國年間,成為柳亞子組織的南社通訊處舊址。周元理(1705-1782),字秉中。原籍浙江仁和,7歲父親棄世,隨母回歸黎里娘家。清乾隆三年(1738),中舉。清乾隆十一年(1746),出任直隸蠡縣知縣,后調(diào)任清苑縣、易州、宣化知府、按察使,再遷布政使。乾隆三十六年(1771),周元理隨尚書裘曰修、總督楊廷璋治理河患,因功授山東巡撫,后提升直隸總督。乾隆四十五年(1780),調(diào)任兵部左侍郎,再擢升工部尚書,掌管直隸境內(nèi)并河南、山東的軍民政務(wù)。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春,告老回鄉(xiāng)。當年冬,病逝。乾隆帝聞訊令江蘇布政使致祭,葬于黑龍甸。周宅坐北朝南,共六進,依次為門廳、轎廳、壽恩堂、永春
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于蘇州市吳江區(qū)黎里鎮(zhèn)滸涇街鴻壽弄3號,為明代建筑,原為清乾隆年間工部尚書周元理之從弟周王圖(字文河,為貢生,工詩文,著有《寫心集》、《滌硯齋詩草》)的舊宅,共有7進,現(xiàn)存5進。鴻壽堂在第三進,為一平廳,三開間,建筑面積171平方米。據(jù)鎮(zhèn)志記載,鴻壽堂的其他幾進,都是周氏新建或翻建的,而第三進鴻壽堂沒有明確是否翻建過。1981年黎里鎮(zhèn)進行文物普查,特邀南京博物院古建筑專家前來進行鑒定。專家們從屋檐、梁架以及“加官翅”和云狀堆砌之雕花等等飾物,綜合考察后認定鴻壽堂屬于明代中期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