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寶山,位于貴陽市城區(qū)東北寶山北路東側(cè),山本名“象寶”,以其形似象也。又名“照壁山”、“平頂高峰”,皆因山勢得名。山脈走向呈西向東,林木蔭森,拔地聳峙,列障排云,儼若屏風(fēng),昔有“翠屏”之譽。
相寶山包括兩座相連的山峰,西峰高而東峰低。早在明崇禎年間,西山建寺,名“相寶寺”、“照壁山寺”、“屏山寺”,亦稱“毗尼寺”�!芭帷睘殍笳Z戒律之意,該寺為貴陽地區(qū)唯一律寺,故有此名。該寺在清順治年間重建,道光年間改修。寺廟規(guī)模不大,依山勢而建,欄廊回環(huán),梵宮縹緲。山門并排正殿七楹、觀音殿三楹,正殿后面有準(zhǔn)提殿三間,另有客房、僧寮、齋堂等輔助建筑。正殿中供大佛,兩側(cè)塑有十八羅漢。寺中原藏有古銅鏡一面、銅牛一尊,直徑與身長均達二尺以上。僧寺和故老相傳:“銅鏡可照人前世”,招徠善男信女摩肩接踵登山觀景。清代詩人沈毓蓀在《重建相寶山寺》中譏笑云:“萬里登臨慵照鏡,前生可是此山僧?”。 殿外有長廊,憑欄遠眺,諸山環(huán)拱,朝暮變化美不勝收,令人心曠神怡。在正殿的左方佛閣下,有洞名“碧云”,洞口狹窄,高約兩米,寒氣凜冽,據(jù)說此洞為佛教徒行律禁閉之所。另外西山平臺上有殿三楹,祀宋包拯像于內(nèi)。
相寶山遠觀形如畫屏,又似一葉張帆待航之舟,逢春秋佳節(jié),游人如織,歷來騷人墨客留下不少題句于此,吳廷禎、朱文、鄒一桂、王本玉、鄭珍等均有游覽相寶山的詩詞傳世,地方史志多有記載,這些詩不僅有一定的文學(xué)欣賞價值還是研究貴陽歷史的重要史料�,F(xiàn)在碧云洞上方石壁還鐫有慶均書“相寶留云”,另一處為咸豐時貴州提督趙德昌書“黔陽半壁”,字大如斗、清晰顯眼。
民國以后,寺宇漸敗、寺僧寥寥�?谷諔�(zhàn)爭時期駐兵于寺內(nèi),本已破舊的殿宇又遭破壞。1958年大煉鋼鐵,山寺房屋竟被拆毀,寺院僅存屋基遺址,昔日舊貌,蕩然無存。1983年6月2日,相寶山列為貴陽市文物保護單位。
延伸閱讀:
闂傚倷鑳舵灙缂佺粯鍔欏畷銏ゅ冀椤愩儱小濡炪倖甯掔€氼剛绮婚敐澶嬬厵閻庢稒岣块惌瀣磼椤曞棙瀚� 闂傚倷娴囨竟鍫熴仈缁嬫娼栧┑鐘崇閻掗箖鏌熺紒銏犳灈婵☆偅锕㈤弻锝夋偄缁嬫妫嗙紒缁㈠幐閸嬶拷 闂傚倷鑳舵灙缂佺粯鍔楃划鏃堟倻閼恒儱鍓瑰┑掳鍊撻懗鍫曟偟閸洘鐓熸俊銈傚亾闁绘锕敐鐐烘晸閿燂拷 缂傚倸鍊搁崐鎼佸疮椤栫偛鍨傜憸鐗堝笚閸嬬喐銇勯弽顐粶閻熸瑱绠撻弻娑㈩敃閿濆洨鐓傜紓浣割儜閹凤拷 闂傚倷鑳堕幊鎾绘偤閵娾晛鍨傚┑鍌涙偠閳ь剙鎳橀弫鍌炴偩瀹€鈧幊婵嗏攽閻愭潙鐏︽い鏇嗗洦鏅搁柨鐕傛嫹 |
闂傚倷娴囨竟鍫熴仈缁嬫娼栧┑鐘崇閻掗箖鏌熺紒銏犳灈缂佺媴缍侀弻鐔衡偓娑欋缚閻绱掗鍡欑暤闁哄被鍔岄埥澶愭惞椤愩埄浼� QQ闂傚倷鐒︾€笛囧礃婵犳艾绠柨鐕傛嫹2642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