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名勝不可不提草衣巖,這是今人不應(yīng)遺忘的一大古跡。光緒二十年(1894),鐵面御史趙啟霖特為草衣巖綏福堂題五律一首:
我來草衣寺,室內(nèi)風(fēng)翛然。
不瓦禪房蔽,無楹古壁堅(jiān)。
苔痕侵佛貌,嵐氣雜爐煙。
任是丹青手,難描小洞天。
草衣巖在大羅山,即今青山橋鎮(zhèn)曉南管區(qū)草衣村。大羅山長16公里,寬12公里,峰體上下全是清一色的連體赤石。其巖縱深8米,橫達(dá)16米,高近5米。巖面有如眉月,巖內(nèi)有草衣寺。寺建于一天然巖洞之半洞中,下為懸崖,周遭吞云吐霧,風(fēng)雨霓虹。建寺之初,后周巴蜀高僧奉初,結(jié)寒草為衣,在巖內(nèi)坐禪30余年,草衣巖由此著稱于世。奉初圓寂后,湘中名士倡首,即集資而建兩進(jìn)寺院。至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
光緒《湘潭縣志》記載:南宋乾道三年(1167),朱熹、張南軒、林擇之等理學(xué)大師文壇圣手同游南岳,路遇暴風(fēng)雪,宿草衣巖。是夜,三人詩興大發(fā),互有題詠唱酬。朱熹有詩云:落日疏林射日光,誰
分殘雪許山煌。平生愿學(xué)程夫子,恍憶當(dāng)年洗俗腸。
寺于明宣德九年(1434)、成化四年(1468)曾兩度重修。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鄉(xiāng)紳趙聯(lián)榮與妻唐氏再建其寺殿,上題“洞徹人天”橫匾。寺分前后兩進(jìn),前為僧家坐禪,后即燒香禮佛。其工藝精巧,氣勢不凡,當(dāng)是昔日的輝煌。
清宣統(tǒng)元年(1909),里人以唐氏族人為主,編輯了一本《湘潭縣十四都草衣巖志》,一代一代相傳承,至今仍保存完好。志共4卷,分寺史、山川、名家題詠等,人文歷史淵源深厚。扉頁有圖三幀,一為草衣巖寺宇詳圖,一為四周山脈圖,一為區(qū)域圖,皆精美,非名家實(shí)難描就。
闂傚倷鑳舵灙缂佺粯鍔欏畷銏ゅ冀椤愩儱小濡炪倖甯掔€氼剛绮婚敐澶嬬厵閻庢稒岣块惌瀣磼椤曞棙瀚� 闂傚倷娴囨竟鍫熴仈缁嬫娼栧┑鐘崇閻掗箖鏌熺紒銏犳灈婵☆偅锕㈤弻锝夋偄缁嬫妫嗙紒缁㈠幐閸嬶拷 闂傚倷鑳舵灙缂佺粯鍔楃划鏃堟倻閼恒儱鍓瑰┑掳鍊撻懗鍫曟偟閸洘鐓熸俊銈傚亾闁绘锕敐鐐烘晸閿燂拷 缂傚倸鍊搁崐鎼佸疮椤栫偛鍨傜憸鐗堝笚閸嬬喐銇勯弽顐粶閻熸瑱绠撻弻娑㈩敃閿濆洨鐓傜紓浣割儜閹凤拷 闂傚倷鑳堕幊鎾绘偤閵娾晛鍨傚┑鍌涙偠閳ь剙鎳橀弫鍌炴偩瀹€鈧幊婵嗏攽閻愭潙鐏︽い鏇嗗洦鏅搁柨鐕傛嫹 |
闂傚倷娴囨竟鍫熴仈缁嬫娼栧┑鐘崇閻掗箖鏌熺紒銏犳灈缂佺媴缍侀弻鐔衡偓娑欋缚閻绱掗鍡欑暤闁哄被鍔岄埥澶愭惞椤愩埄浼� QQ闂傚倷鐒︾€笛囧礃婵犳艾绠柨鐕傛嫹2642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