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五大古寺之一。在該地區(qū)被奉為祖寺。云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云南省著名古寺。
根據寺內碑文記載,拖姑清真寺始建于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由清朝武官蔡家地馬姓先祖馬鱗燦公、馬鱗熾公因戰(zhàn)功而獲得封地拖姑地區(qū),故代頭帶頭捐資建造該寺正殿,作為禮拜之所;公元1755年經住寺阿訇賽煥章牽頭,到四川、貴州、陜西、寧夏及省內各地募捐,相繼建起了喚醒樓、廂房。以后又幾經修葺增建至現(xiàn)在規(guī)模。(另有傳說為阮氏第四代先祖阮世美老仙巴巴創(chuàng)建)
主殿為全寺的主體建筑,高約13米、長約18米、寬約15米,由36根圓柱支撐。殿宇莊嚴雄偉、雕梁畫棟,殿堂中央有一橫匾,-“快樂天堂”,大廳內可容納近三百人禮拜。殿中有兩根大橫梁分別僅由四條小薄方木支撐,其構筑之奇妙,技藝之精湛,令人贊嘆不已。殿頂檐翹四角,氣度不凡。
喚醒樓,即呼喚快來禮拜之意,是全寺最為奇妙、最引人注目的地方。一根根大圓木柱直立其中,挑起層層梁椽,乍一看去,恍如柱柱到頂,其實不然。內分五層,木柱層層遞減。一、二層各二十八根,三、四各十根,到第五層只有六根了。這些圓柱和橫梁交錯連接,構成下矩形上六方形的骨架,支撐著主亭的三層筒瓦翹檐。令人叫絕的是,整座樓的建筑竟然沒有用一根鐵釘連接,充分體現(xiàn)了勞動者的聰明才智和高超的建筑技巧。
在喚醒樓二層背面,面對大殿一側的檐下,懸掛著一塊巨匾,上有“普慈萬有”四個行草大字,系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昭通府總兵世襲騎都尉冶大雄書贈。
寺內對聯(lián):“層圖重輝華樹贈益”,生動地概括了清真寺的實貌和建筑特色。
過喚醒樓,中間為一大院子,兩旁為廂房。廂房現(xiàn)用作主寺阿匐、宗教管理委員會和教學用房。院子寬敞,約四百平方米,植有四株柏樹,清綠蔥蘢,尚存一棵金桂樹,中秋前后,花香飄溢,沁人心脾。
拖姑清真大寺獨具一格的建筑,在昭通地區(qū)一百多座清真寺中首屈一指;就其歷史久遠,在云南省有“祖寺”之稱。建筑技藝巧奪天工,無釘、無楔、無扣,結構科學合理,幾經滄桑,數次地震,毫無傾斜崩塌,令人嘆為觀止。
桃源鄉(xiāng)是回族自治鄉(xiāng),為云南省一個較大的回民聚居點。穿桃源街北行兩公里,便到了拖姑村,村子依山傍水,背靠布滿松林的青山,面臨波光鱗鱗的水田,房屋錯落有致,整個村子掩映在濃郁的白楊樹林中,顯得那么幽深、寧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