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太康元年(280)更名康樂縣,后復稱陽樂縣。 唐武德五年(622)縣治從羅城遷至龍山下(即今縣城)。 清末為第一區(qū),轄2都、8圖,分14坊。 民國初沿用舊制,仍為第一區(qū),轄城廂一鎮(zhèn)、城廂二鎮(zhèn)。 1940年撤區(qū),屬城廂一鎮(zhèn)、城廂二鎮(zhèn)。 1942年8月,城廂一鎮(zhèn)、城廂二鎮(zhèn)合并為康樂鎮(zhèn)。 1949年8月撤銷康樂鎮(zhèn),改設為城廂區(qū)。 1953年復名康樂鎮(zhèn)。 1961年設康樂人民公社。 1967年改名東風鎮(zhèn)。 1973年10月恢復康樂鎮(zhèn)。 2003年9月18日經(jīng)省政府批準撤消康樂鎮(zhèn)設立康樂街道辦事處,沿用至今。 |
唐代隸屬高安縣萬載鄉(xiāng),五代十國時期隸屬萬載縣。 清末全縣設6個區(qū),株潭屬第三區(qū);1935年全縣實行區(qū)、鄉(xiāng)、保、甲制,株潭鄉(xiāng)屬第三區(qū)。 1938年撤鄉(xiāng),設保聯(lián),仍屬萬載第三區(qū)。 1939年改保聯(lián)為鄉(xiāng)鎮(zhèn),株潭設鎮(zhèn),仍屬第三區(qū)。 1949年,株潭鎮(zhèn)轄15保。 同年7月改設為株潭街,屬株潭區(qū)。 1952年3月株潭區(qū)更名為第五區(qū)政府。 1956年7月,撤區(qū)并鄉(xiāng),株潭鎮(zhèn)為鄉(xiāng)級鎮(zhèn)。 1958年10月,成立株潭人民公社,株潭鎮(zhèn)改稱株潭街辦事處。 1963年,株潭人民公社改為株潭區(qū),株潭街辦事處改設為株潭鎮(zhèn)。 1968年,撤銷株潭區(qū),恢復株潭人民公社,仍為株潭鎮(zhèn)。 1984年3月,株潭公社改為縣轄株潭鎮(zhèn),沿用至今。 |
黃茅鎮(zhèn)歷史悠久,清雍正年間(1723-1736)建成自西北向東南的上、中、下3條街,稱黃茅街,素有上王、中周、下湯的說法。 1949年前境內(nèi)設黃茅鄉(xiāng)。 1949年屬株潭區(qū)。 1951年成立黃茅區(qū),設黃茅、白石、三和、橋下、改江、店下、洪爐、南江等8個鄉(xiāng),1956年撤區(qū)并為店下、三和、棉土、高橋4個鄉(xiāng)。 1958年成立黃茅人民公社。 1961年置黃茅、金鐘湖2個公社。 1964年金鐘湖公社撤銷,劃歸黃茅公社。 1991年撤鄉(xiāng)設鎮(zhèn),沿用至今。 |
1949年前為中正鄉(xiāng)。 1949年屬潭埠區(qū),設10個鄉(xiāng),1956年并為茵果、濠田、潭埠、芳林4個鄉(xiāng)。 1958年成立潭埠人民公社,同年10月與白水、嶺東合并為上游人民公社。 1959年上游公社撤銷,分為潭埠、白水公社。 1961從潭埠分出嶺東公社。 1995年10月撤鄉(xiāng)設鎮(zhèn),沿用至今。 |
1949年前境內(nèi)設大橋、柏樹2個鄉(xiāng),1949年屬大橋區(qū),設10個鄉(xiāng)。 1958年成立星火人民公社,設22個大隊。 1959年分置大橋、赤興2個公社。 1964年大橋分出柏樹公社,1966年柏樹公社撤銷,劃歸大橋公社。 1983年9月(因與清江縣大橋公社重名)經(jīng)省人民政府批準,取自然鎮(zhèn)兩橋相望的含義更名為雙橋公社,1984年改稱雙橋鄉(xiāng),2000年撤鄉(xiāng)設鎮(zhèn)。 |
清末屬第六區(qū)二十四都,1939年屬萬載縣第五區(qū)高村鄉(xiāng),1949年高村屬羅城區(qū)管轄,西坑屬仙源區(qū)管轄。 1952年,增設高村區(qū)。 1956年撤區(qū)并鄉(xiāng),高村由原來10個鄉(xiāng)合并為高村、竹源、錦源、上西4個鄉(xiāng)。 1958年10月,成立高村人民公社,1961年,調(diào)整公社規(guī)模,成立西坑人民公社。 1984年,實行政社分開,高村人民公社和西坑人民公社分別改為高村鄉(xiāng)和西坑鄉(xiāng)。 2001年11月,撤銷西坑鄉(xiāng),成建制劃歸高村鄉(xiāng)。 2002年撤銷高村鄉(xiāng),設立高村鎮(zhèn)。 |
羅城又名羅陂頭。 1949年前境內(nèi)設羅城、盧洲2個鄉(xiāng),1949年成立羅城區(qū)。 1956年撤區(qū)并為盧洲、羅城、麻田3個鄉(xiāng)。 1957年冬又并為羅城鄉(xiāng)。 1958年與三興合并成立東風人民公社,設羅城辦事處。 1961年7月撤銷東風人民公社,與三興分開,單獨成立羅城人民公社。 同年冬又分為羅城、麻田2個公社。 1965年冬麻田并入羅城公社。 1984年改稱羅城鄉(xiāng),2002年撤鄉(xiāng)設鎮(zhèn)。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為三興鄉(xiāng),曾屬第四區(qū)。 1949年屬三興區(qū)禮裕鄉(xiāng)。 1956年撤區(qū),并為三興、萬歲2個鄉(xiāng),屬三興鄉(xiāng)。 1958年與羅城合并成立東風人民公社,1961年撤銷東風人民公社,分別成立三興人民公社、羅城人民公社,三興人民公社設24個大隊,1968年調(diào)整為10個大隊。 1984年改稱三興鄉(xiāng)。 2000年2月撤鄉(xiāng)設鎮(zhèn),沿用至今。 |
清末屬第二區(qū)管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為第一區(qū)所轄高城鄉(xiāng)。 1950年成立高城區(qū),分設12個鄉(xiāng)。 1956年撤區(qū),并為高城、里山、上源、奇豐4個鄉(xiāng)。 1958年成立高城人民公社,同年冬改為高峰人民公社。 1961年分為高城、奇楓2個公社,1966年又合并為高城人民公社。 1984年改為高城鄉(xiāng)。 2010年9月,撤銷高城鄉(xiāng),設立高城鎮(zhèn),沿用至今。 |
清末屬第五區(qū)管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為白良鄉(xiāng)。 1949年屬三興區(qū)白良、建華、進華、廖杭、良福、范塘6個鄉(xiāng)。 1956年并為白良、建華2個鄉(xiāng)。 1958年與茭湖合并成立先鋒人民公社。 1959年公社撤銷,分為白良、茭湖兩個公社,白良公社設18個大隊。 1962年并為17個大隊。 1984年更名為白良鄉(xiāng)。 2010年9月,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鄉(xiāng)設鎮(zhèn),鎮(zhèn)政府駐地不變。 |
清末屬第二區(qū)管轄。 1931年為第一區(qū)所屬民權鄉(xiāng)、涂泉鄉(xiāng)、丁田鄉(xiāng)。 1946年,境內(nèi)設勵進(同年由涂泉鄉(xiāng)、丁田鄉(xiāng)合并而成)、民權2個鄉(xiāng)。 1949年屬城廂區(qū),設鵝峰、布塘、福大、里泉、多江、田江6個鄉(xiāng)。 1956年7月撤區(qū),境域并為鵝峰、泉江2個鄉(xiāng)。 1958年成立鵝峰人民公社。 1984年改設鵝峰鄉(xiāng),沿用至今。 |
清末屬第二區(qū)管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為城南鄉(xiāng)。 1949年先后設立興和、耕畬、馬步、新民、布城、洞口、聯(lián)三、黃田鄉(xiāng),其中耕畬、新民、洞口、聯(lián)三鄉(xiāng)屬高城區(qū),其余屬城廂區(qū)。 1956年并為馬步鄉(xiāng)。 1958年成立馬步人民公社。 1984年改稱馬步鄉(xiāng)。 |
清末屬第四區(qū)管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為第二區(qū)白楊鄉(xiāng)。 1949年白楊鄉(xiāng)改名復興鄉(xiāng),設中塅、赤興2個鄉(xiāng)。 1956年并為赤興鄉(xiāng)。 1958年與大橋成立星火人民公社。 1959年設置赤興人民公社,設21個大隊。 1968年并為紅星、紅山、紅衛(wèi)、赤衛(wèi)、朝陽5個大隊。 1972年調(diào)整為9個大隊。 1984年改為赤興鄉(xiāng)。 |
清末屬第四區(qū)管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為第二區(qū)所屬藍田鄉(xiāng)。 1949年屬潭埠區(qū),設為嶺東、藍田2個鄉(xiāng),1956年并為嶺東鄉(xiāng)。 1958年成立嶺東人民公社,同年10月與潭埠、白水合并為上游人民公社。 1959年上游公社撤銷,嶺東屬潭埠公社。 1961年從潭埠公社分出,恢復嶺東人民公社。 1984年改稱嶺東鄉(xiāng)。 |
清末屬第四區(qū)管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屬第二區(qū)白水鄉(xiāng)。 1949年屬潭埠區(qū),設白水、文義、槽峰、老山4個鄉(xiāng)。 1958年成立白水人民公社,同年10月與潭埠、嶺東公社合并為上游人民公社。 1959年6月又與潭埠、嶺東分開,恢復白水人民公社。 1984年改稱白水鄉(xiā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