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年間十字街北面有一水塘,周圍居住雷、宋、潘三姓,其塘均不屬三姓,故名獨塘。后,以方位分為三個村,分別為獨塘東,獨塘中和獨塘西。 |
明洪武年間十字街北面有一水塘,周圍居住雷、宋、潘三姓,其塘均不屬三姓,故名獨塘。后分為三個村,分別為獨塘東,獨塘中和獨塘西。因在獨塘西和獨塘東的中間,故取村名獨塘中。 |
明初十字街北面有一水塘,周圍居住雷、宋、潘三姓,其塘均不屬三姓,故名獨塘。后分為三個村,分別為獨塘東,獨塘中和獨塘西。因在獨塘中和獨塘東的西邊,故取村名獨塘西。 |
原名張莊,清乾隆元年(1736)有一張姓去京城應試,中馬快官職,為全村榮耀,故更名為張馬快。 |
據(jù)《朱氏家譜》記載,明嘉靖四年(1525)朱氏從朱奶奶廟搬遷于此落戶,因村西有座橋,取村名朱橋。清順治三年(1646)因該橋位于官路上,改村名為官橋。 |
明洪武三年(1370)景姓遷此百余人落戶,后人口劇增,成為景氏大莊戶。因村中辦小賣部者較多,后演變?yōu)榧,周圍村民稱此村為景集。 |
又因離縣城十里,故名十里鋪。 |
原為師姓老莊戶,莊內修有一廟堂,取村名為師堂。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廟堂拆毀,師姓多流落他鄉(xiāng)。萬姓從渦河北常莊遷此,人口增多。明崇禎十一年(1638)萬嘉行在原廟堂的位置上主持重修廟堂,當時叫白衣堂。萬嘉行死后,晚輩為紀念萬嘉行的業(yè)績,更名白衣堂為萬堂。 |
唐神龍二年(706)有一名叫萬已標的人在此買了不少地發(fā)了家。于村北角建一石橋,取萬橋代為莊名。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因萬姓莊主打死人,被送官衙,連莊子帶地一起賣給了許總兵,許在莊上筑一高樓,更名為許大樓。 |
原名渦河村。明洪武五年(1372)有姓宋的幾戶人家在此定居,后人丁興旺發(fā)了戶,在村內建起樓房,改村名為宋樓。 |
原名張莊。清咸豐元年(1851)許姓人遷此落戶,張姓人口漸少。有一許老漢在此喂種牛,牛頭上掛了塊紅布,上面寫的許莊,久而久之,人們稱此莊為許莊。 |
清順治五年(1648)康姓村民遷此落戶建村,取村名康莊。 |
元惠宗年間郭姓村民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居住,后發(fā)了戶,蓋有樓房一座,取村名郭樓。 |
因姓氏“龐”取名,為區(qū)別重名且村落位置于老渦河北部。清雍正五年(1727)龐氏村民遷此居住,故稱龐莊。1981年因重名且村落位于老渦河北,故更名為北龐莊。 |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安姓村遷此居住,后人口增多,故取村名安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