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武德二年(621),劃三川、洛交、直羅縣域時,此村位于洛交縣西緣邊陲,名為“到頭”(意為洛交縣域到頭處),筑有“到頭”寨。后演化為“道德”村。 |
因最先居住該村的人以“緱姓”居多,故名緱家莊。 |
因四個小村落合并而成的村子,故名。 |
當(dāng)時溝內(nèi)十八個村子都是魏氏山莊,故此溝名曰“魏家河”,后來諧音為“渭家河”。 |
原為“柳村”,以“柳”姓聚居故名,后演變?yōu)椤吧狭亍薄?/div> |
據(jù)村旁原“靈湫”廟碑記:“大金黃統(tǒng)二年(1142)仲夏,一夕風(fēng)雨,靈湫猝至”,故村名源于此。過去在上湫塬和下湫塬中間有一自然形成湖泊,名為湫潭,現(xiàn)湫涸成灘。 |
位于北道德村北2千米處,相傳富縣人鄭建元是故宋延安知府,金天會七年(1129)降金后仍任此職;其幕賓同鄉(xiāng)人杜誠是鄭幼年同窗學(xué)友,鄙鄭變節(jié),辭幕回鄉(xiāng),在此建屋隱居,自號“寄樓居士”。此村因之名“寄樓”,后諧音變?yōu)椤凹o(jì)路”。 |
金時是壽國公高汝鼓之別業(yè)(高家耕種的土地)。金正大元年(1224)高汝勵死,哀宗命建鄉(xiāng)祠祭之,人稱“高祠”。因方言“祠”“池”同音,故而“祠”誤寫為“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