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正德年間王氏自東北里許門樓王分居至此,初名前小莊。后因村前有一高大土崗,而得名。 |
據(jù)《王氏家譜》載:元代,王鋼因避亂自縣城北馬力坡(今遠襄鎮(zhèn)王雙廟)行至一廢門樓下車壞,不能前行,以為天意,遂墾荒為家,故名。清咸豐年間七年(1857)筑寨。 |
元代,李中為避兵亂,自山東高唐州棗林遷此,因靠渡口,名李中口。明成化六年(1470)村落擴大,分為東西兩處,始有東樓(東口)、西樓(西口)之稱,因其在東,故名。清咸豐年間筑寨。 |
明代,常氏遷此定居,以靠沙河(蔣河古稱大沙河)建村,故名。 |
清康熙初年,孫氏自今申橋鄉(xiāng)李天雨遷此,建有樓房,取名“孫樓”,清道光年間筑寨,易今名。 |
明代楊氏建村,稱楊樓。明嘉靖年間張勉自本鄉(xiāng)力士崗遷入,后楊氏絕嗣。清同治年間筑寨,易今名。 |
元代王氏建村,稱小王莊,后絕嗣,村廢。明洪武年間李興自山西洪洞縣遷來,與村北陳莊毗連建村,因?qū)匍L門,故名大李。后因水患,移居今址。 |
明代,孟氏遷此,因傍心悶寺建村,村以寺名。1950年后,村東劉莊并入,因孟氏居多遂易今名。 |
明代,馬氏遷此,后于村東頭建廟,故名。 |
明代,崔、高、白三氏建村,以筑窯燒盆為業(yè),故名。明天啟年間李梅自今邵園鄉(xiāng)小李莊遷入,后崔、高、白絕嗣,仍名。 |
明代,王氏建村,初名王莊。明弘治年間張氏自山東遷入,后王氏絕嗣,清咸豐三年(1853)筑寨,以村南堌堆廟取名“張堌堆寨”簡稱今名。 |
明宣德年間金氏自商丘縣高辛集徙居于此,故名。 |
清雍正年間許氏自今邵園鄉(xiāng)徐園遷此,初名徐莊。因處今村南3里前徐之后,慣稱今名。 |
明中葉,左氏自今東左樓分遷于此,以其處西,故名。亦稱新左樓。 |
明代,左俊為避亂自山東兗州遷此定居,初名左莊。后建樓房易名左樓。明中葉村民西遷建村,遂稱今名。亦稱老左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