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傳原名鳳凰村,唐太宗綿山游幸時,路經(jīng)此處,村民聞訉,歡天喜地,因村居道東,故改稱“東歡”。 |
早年姓焦戶多,所以叫焦家堡村。 |
原為靳氏墳地,后在此建立居民點,故始稱“靳陵”。后村民嫌“陵”字不祥,更名“靳凌”,“凌”“陵”同音。 |
村莊傍(溪)水而建,故名曰“溪底(地)村”,唐初在村南建“靈溪寺”,唐僖宗帝題寺額為“回鑾寺”,宋建隆三年太祖皇帝又賜名為“興國寺”,自此名為“興地村”,意為“興旺發(fā)達(dá)之地”。 |
據(jù)傳,早年山洪暴發(fā),村舍淹沒,唯一株大槐樹幸存,后重建家園,以槐樹為志,村名為南槐志。 |
長壽村意為長壽人之村,原來在幸莊(今興地村、綠夢園)一帶,傳說唐太宗李世民去綿山,路徑此村,看到有人在大樹底下乘涼,有百歲老人起身相迎,遂曰:”真乃長壽真人也!惫蚀迦思匆浴伴L壽”作為村名。 |
據(jù)傳早年此處地廣人稀,四家農(nóng)戶分住在四個窯凹,故名。后居戶日益增多,但仍沿舊稱。 |
相傳,唐太宗去綿山路過此地,在村西土地廟前拴馬休息,故名馬堡。 |
據(jù)《介休縣志》(民國版)載:“秦柏在柏樹嶺,周遭五丈,高六尺,銅柯霜干,嫩枝亦大十圍。相傳為秦時物也,旁有村曰秦樹村,乾隆時知縣呂公滋為繪形于石,并記:其樹中心空虛,上分為十一支,一支折而復(fù)上,形如馬鞍,尤為奇絕!币源藶閾(jù),故稱秦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