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陽,因位于沭河之陽而得名。沭陽縣總面積2297平方千米。古有厚鎮(zhèn)、渠頭、劉莊口等鎮(zhèn),惜毀于兵火。明清增至36個鎮(zhèn)。民國期間,裁鎮(zhèn)設(shè)9市1鄉(xiāng),后改為10區(qū)162鄉(xiāng)鎮(zhèn),大小集鎮(zhèn)星羅棋布。新中國成立后,區(qū)鄉(xiāng)屢有更動,至20世紀80年代相對穩(wěn)定,計35個鄉(xiāng)鎮(zhèn)(場),另有10多個集市。186.45萬人口,是全省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縣;郵編:223600,代碼:321322,區(qū)號:0527。拼音:Shuya……[詳細] |
沭陽駐地沭城,在新沂河南岸。南朝梁(503~556年)后歷為縣治地。城建于古沭河北岸,故名沭陽,簡稱沭城。 [詳細] |
南湖街道辦事處行政區(qū)域面積45平方公里,人口10.3萬人,管理7個居委會和良種場;以原沭城鎮(zhèn)五里、葉莊、新南、前巷、灣河、劉洪、項蕩7個居委會區(qū)域設(shè)立南湖街道辦事處,并將良種場劃歸南湖街道辦事處管轄,街道辦事處駐學(xué)院路20號;……[詳細] |
因北宋沈括任沭陽主簿。根據(jù)沈括先生的《夢溪筆談》而得名。 [詳細] |
十字街道清以前稱為十字橋、十字街。清咸豐年間耿姓修橋,因橫河豎橋,取名十字橋,后成立十字街道。 [詳細] |
章集街道辦事處行政區(qū)域面積50平方公里,人口5.2萬人,管理11個居委會;以原沭城鎮(zhèn)章集、任碼、長興、老戚莊、躍進、張劉、葛老、小穆莊、大沈莊、武河、何楊11個居委會區(qū)域設(shè)立章集街道辦事處,街道辦事處駐章集居委會店東路1號;……[詳細] |
原鎮(zhèn)政府所在地——官田,相傳是明代朝廷官員土地,因不納賦稅故稱官田。清朝中葉曾建鎮(zhèn),稱“東流鎮(zhèn)”,解放后原名官田鄉(xiāng),為紀念七位英烈忠魂而改名七雄。 [詳細] |
傳說,唐朝末年,唐高祖李淵在隴西(今甘肅隴西一帶)有一支后人,因戰(zhàn)亂逃荒流落到沭陽西南方向,看到一大片無人居住長滿茅草的高地,就在那里搭建起簡易的棚舍安家住下來,后來這支隴西人把這塊長滿茅草的荒涼高地稱之為沭陽西南崗。李淵這支流浪到沭陽西南的后人,后來人丁興旺,就把李淵之后安家居住之地叫隴集。隴集,即甘肅隴西人聚集之地的意思。 [詳細] |
胡集原名半邊店,清朝翰林編修胡簡敬受奸臣所害充軍路過此地,因天熱口干,坐在半邊店旁獨樹樁下賣茶老太太的茶棚中納涼,賣茶老太太看他口渴就贈茶給胡簡敬喝。不久,胡簡敬得以平反,官復(fù)原職,為了報答感謝老太太的恩情,就把半邊店買了下來,建成莊園,并逐漸形成集貿(mào)地。胡簡敬死后,半邊店百姓為了紀念他,就把半邊店改為胡集。 [詳細] |
錢集原是湖畔村落,相傳元末年間即有人在此勞作、繁衍生息。康熙42年(1703年),由奉政大夫錢鐓發(fā)起興集,故名“水旱碼頭錢家集”,后稱錢集。 [詳細] |
隋末唐初名將程咬金、羅成曾在此交戰(zhàn),構(gòu)筑溝塘工事用以拒敵,后人為紀念開國功臣興唐之功,遂把此處起名為“唐溝”,后演變?yōu)樘翜稀?[詳細] |
馬廠歷史悠久,宋代前為碩項湖的沖積淤地。明開國皇帝朱元璋騎兵部隊南征得勝,班師休整途中見此地草肥水甜,氣候宜人,遂養(yǎng)兵憩馬于此,人們見馬多而稱之為“馬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后人們習(xí)慣稱“馬場”為馬廠。 [詳細] |
沂濤,原名太平。1965年,為了紀念革命烈士朱沂濤,更名為沂濤。
|
《漢書》地理志載:東海郡屬徐州,三國時為魏地,五代時廟宇眾多,僧侶聚居,其中以“天齊廟”居首,故名廟頭。 [詳細] |
漢朝大將韓信曾于此練兵習(xí)武,韓山由此得名。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