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原始社會時期,二連浩特境內(nèi)就有古游獵部落。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為林胡地,亦稱東胡地。
秦漢時期,匈奴遷徙在此。
東漢時期,為烏恒、鮮卑入居。
隋唐時期,由突厥徙牧。
遼朝時期,為漠葛失部地。
金朝時期,為汪古部族地。
元朝時期,屬上都蘇尼特鄂托克地,設玉龍棧。
據(jù)《元史·憲宗紀》載,蒙哥汗在此會見忽必烈,設大宴并共商國事軍情。
明英宗十四年(1449年),歸北元左翼三萬戶,稱蘇尼特鄂托克。
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設置“伊林”驛站。
清光緒十五年(1899年),清政府架通張家口至庫倫(今蒙古國烏蘭巴托)的電話線,又設電報局,并將該地標入當時的地圖集,名曰“二連”。
民國七年(1918年),張家口旅蒙商景學鈐等人創(chuàng)辦“大成張庫汽車公司”,開通了張家口至庫倫(今蒙古國烏蘭巴托)汽車運輸線,二連鹽池成為這條運輸線上的重要站點之一,站名“滂北”。
1953年,集二鐵路正式動工修建,在鐵路選線時,為避開鹽池低洼地形,從傳統(tǒng)交通線西移9千米,又在傳統(tǒng)邊境線南6.5千米處建國境火車站,站名始稱“額仁”,因發(fā)音不便,更作“二連”。
1956年1月,中、朝、越、蘇、蒙及東歐各社會主義國家參加的鐵路聯(lián)運正式開通,以車站為中心的建筑群便成為今二連的雛形。
1956年3月7日,設二連鎮(zhèn),隸屬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
1957年7月14日,升格為縣級建制,于“二連”后加綴“浩特”(蒙語意為城市)一詞,隸屬錫林郭勒盟。
1966年1月,經(jīng)國務院批準設立縣級二連浩特市。
1969年11月,劃歸烏蘭察布盟。
1980年5月,重新劃回錫林郭勒盟。
1985年1月,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人民政府批準二連浩特市升格為準地級市。
1985年6月,國務院批準二連浩特市為甲類開放城市。
1986年3月,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政府批準二連浩特市為計劃單列市。
1992年7月,二連浩特市被國務院列為13個沿邊開放城市之一。
2014年6月5日,二連浩特市經(jīng)國務院批準成為“全國第二批重點開發(fā)開放試驗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