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縣總面積2740平方公里,轄3鎮(zhèn)18鄉(xiāng),總?cè)丝?1.45萬人,有回、漢、藏、撒拉等12個民族。
農(nóng)業(yè)分川水、淺山、腦山農(nóng)耕區(qū),有耕地53萬畝,已形成糧油、畜牧業(yè)、果品蔬菜生產(chǎn)基地。1997年糧食產(chǎn)量達(dá)到7309萬公斤,油料產(chǎn)量達(dá)到605萬公斤。畜牧業(yè)是該縣的優(yōu)勢產(chǎn)業(yè),全縣草場面積258萬畝,牛羊飼養(yǎng)量42萬頭只。工業(yè)已形成選礦、冶煉、釀酒、發(fā)電、建材等為骨干企業(yè)的民族地方工業(yè)體系。鎳、鋁、銅、黃金、青稞酒、鎳精礦粉、水泥、硅鐵、碳化硅、精鋅、洗凈毛、皮革藏地毯是主要產(chǎn)品,暢銷省內(nèi)外。1997年全縣國民生產(chǎn)總值2.97億元,地方財政收入1478萬元。全縣交通通信便利,城鄉(xiāng)公路四通八達(dá)。
境內(nèi)名勝古跡旅游景點較多,黃河上游青海段13座大中型已建成或規(guī)劃建設(shè)的電站中,境內(nèi)就有7座,珍貴野生動物有麝、巖羊、猞猁、藍(lán)馬雞、雪雞、石雞等。名貴藥材也有十幾種,山珍有發(fā)菜、蕨菜等。
化隆回族自治縣位于青海省東部,海東地區(qū)南部。東經(jīng)101°39′-102°42′、北緯35°48′-36°17′之間。東與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接壤,南臨黃河與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和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隔河相望,西與湟中縣和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毗鄰,北與平安縣、樂都縣相連。東西長98.5千米,南北寬48.5千米,總面積2740平方千米??cè)丝?3萬人(2004年)。以回族為主。
縣人民政府駐巴燕鎮(zhèn),距行署駐地75千米。郵編:810900。代碼:632127。區(qū)號:0972。拼音:HualongHuizuZizhixian。
地處黃河谷地北側(cè)山地、溝谷地,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黃河流經(jīng)縣境西南部和南部,境內(nèi)呈11條溝谷均有大小不等的水系向南注入黃河。屬青藏高原東部干旱區(qū),年均溫2.2℃,年降水量470毫米。
行政區(qū)劃
化隆回族自治縣轄6個鎮(zhèn)、7個鄉(xiāng)、4個民族鄉(xiāng):巴燕鎮(zhèn)、群科鎮(zhèn)、牙什尕鎮(zhèn)、甘都鎮(zhèn)、扎巴鎮(zhèn)、昂思多鎮(zhèn)、雄先藏族鄉(xiāng)、查甫藏族鄉(xiāng)、二塘鄉(xiāng)、謝家灘鄉(xiāng)、德恒隆鄉(xiāng)、沙連堡鄉(xiāng)、阿什奴鄉(xiāng)、石大倉鄉(xiāng)、初么鄉(xiāng)、金源藏族鄉(xiāng)、塔加藏族鄉(xiāng);李家峽管委會、公伯峽管委會。
歷史沿革
古為羌地,西漢時屬晉城郡,東漢屬西平郡,晉咸康元年(335年),在今群科鎮(zhèn)筑黃河城,并在今民和、化隆兩縣交界地區(qū)置黃河郡,管轄今化隆全境及黃河南岸部分地區(qū)(治黃河城),北魏時在今群科鎮(zhèn)古城置石城縣,轄今化隆縣西部地區(qū),并在化隆東部置廣威縣(治今化隆縣甘都鎮(zhèn)),西魏改石城縣為化隆縣,隸湟河郡。經(jīng)隋、唐、宋、元、明、清更名改隸。民國十八年(1929年)青海建省時更名巴燕縣,歸青海省轄,民國二十年(1931年)改為化隆縣。1953年改設(shè)化隆回族自治區(qū),1955年改稱自治縣,1978年劃歸海東地區(qū)。
1949年9月4日化隆解放,化隆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全縣劃分為4個區(qū),轄1個市、25個鄉(xiāng),48個行政村,217個自然村。一區(qū)轄巴燕市、加合鄉(xiāng)、拉干鄉(xiāng)、金家莊鄉(xiāng)、謝家灘鄉(xiāng)、查主鄉(xiāng)、科沿溝鄉(xiāng)、塔白爾鄉(xiāng);二區(qū)轄牙路乎鄉(xiāng)、拉木鄉(xiāng)、德恒倫鄉(xiāng)、阿什努鄉(xiāng);三區(qū)轄多巴鄉(xiāng)、群科鄉(xiāng)、舍仁鄉(xiāng)、梅加鄉(xiāng)、昂思多鄉(xiāng)、德加鄉(xiāng)、二塘鄉(xiāng)、若力尕鄉(xiāng);四區(qū)轄扎巴鄉(xiāng)、拉曲鄉(xiāng)、黑城鄉(xiāng)、查甫鄉(xiāng)、支扎鄉(xiāng)、下扎巴鄉(xiāng)。
1996年底,全縣轄巴燕、群科、甘都3個鎮(zhèn)和牙什尕、扎巴、黑城、昂思多、德加、二塘、加合、謝家灘、德恒隆、沙連堡、阿什努、石大倉、初麻13個鄉(xiāng)及支扎、雄先、查甫、金源、塔加5個藏族鄉(xiāng),共有368個行政村?h人民政府駐巴燕鎮(zhèn)。
2000年,化隆回族自治縣轄3個鎮(zhèn)、13個鄉(xiāng)、5個民族鄉(xiāng)。根據(jù)第五次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全縣總?cè)丝?13706人,其中各鄉(xiāng)鎮(zhèn)人口(人):巴燕鎮(zhèn)19383群科鎮(zhèn)22440甘都鎮(zhèn)21899牙什尕鄉(xiāng)8846支扎藏族鄉(xiāng)2745雄先藏族鄉(xiāng)6255查甫藏族鄉(xiāng)6697扎巴鄉(xiāng)11270黑城鄉(xiāng)14047昂思多鄉(xiāng)10616德加鄉(xiāng)9159二塘鄉(xiāng)10896加合鄉(xiāng)14708謝家灘鄉(xiāng)7324德恒隆鄉(xiāng)13158沙連堡鄉(xiāng)6148阿什努鄉(xiāng)5310石大倉鄉(xiāng)6678初麻鄉(xiāng)6325金源藏族鄉(xiāng)6056塔加藏族鄉(xiāng)3746
2001年3月1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20號文批復(fù):撤銷化隆回族自治縣昂思多鄉(xiāng),設(shè)立昂思多鎮(zhèn);撤銷扎巴、黑城2鄉(xiāng),其中將黑城鄉(xiāng)的12個村(四哈寧、乙沙東、拉曲一、拉曲二、香乙麻、扎讓、控隆溝、洛乎藏、大拉曲、阿卡拉、窯洞、拉讓灘)和扎巴鄉(xiāng)合并設(shè)立扎巴鎮(zhèn);撤銷牙什尕鄉(xiāng),與黑城鄉(xiāng)的6個村(上灘,城車、宗尕灘、拉公么、沙拉溝、完干灘)合并設(shè)立牙什尕鎮(zhèn);撤銷加合鄉(xiāng),并入巴燕鎮(zhèn)。
2001年底,化隆回族自治縣轄6個鎮(zhèn)、8個鄉(xiāng)、5個民族鄉(xiāng),1個居委會、368個村(牧)委會。
巴燕鎮(zhèn)駐巴燕,轄1個居委會(巴燕)、38個村(牧)委會(金家莊、什吉列、上圈、綻麻、哈洞、下胡拉、尕西溝、儒家溝、西上、西下、南街、北街、東上、東下、上地灘、下地灘、廟爾溝、馬坊、寺爾溝、上拉干、中拉干、辛家窯、窯灣、李加莊、阿扎卜扎、后溝、藏灘、上加合、下加合、上吾具、下吾具、卜隆、上臥力尕、下臥力尕、下溝、下山根、水乃亥、克麻)。
甘都鎮(zhèn)駐牙路乎,轄25個村(牧)委會(列卜加、拉木、朱乎隆、官巴、上四合省、下四合省、橋頭、牙路乎、蘇合加、西灘、阿河灘、甘都街、唐寺崗、工什加、牙目、阿化、水車、東風(fēng)、東灘一、東灘二、東灘三、東灘四、東灘五、東灘六、東灘七)。
群科鎮(zhèn)駐古城,轄29個村(牧)委會(群科、則塘、文卜具、雪什藏、若加、木哈、科木其、乙沙一、乙沙二、舍仁、格爾麻、向東、安達(dá)其哈、工農(nóng)兵、日蘭、公義、加魯乎、郵電、水庫灘、先口一、先口二、灘南、灘北、灘心、團(tuán)結(jié)一、團(tuán)結(jié)二、新村一、新村二、東風(fēng))。
牙什尕鎮(zhèn)駐下多巴,轄20個村(牧)委會(牙什尕、哇爾江、上多巴、下多巴一、下多巴二、參果灘一、參果灘二、參果灘三、園藝場、曲日麻卡、唐沙一、唐沙二、唐沙三、盤龍曲麻、上灘、城車、宗尕灘、拉公么、沙拉溝、完干灘)。
扎巴鎮(zhèn)駐阿代,轄38個村(牧)委會(扎巴一、扎巴二、扎巴三、扎巴四、扎拉毛、結(jié)拉、本康溝、金藏、上腦、西灘、南灘、雙格達(dá)、關(guān)沙、下扎巴、阿代、陽坡、陰坡、浪隆、冷扎、知海買、黃麻、下洛乎藏、灘灘、科臺、東拉卡、曲先昴、四哈寧、乙沙爾、拉曲一、拉曲二、香乙麻、扎讓、挖隆溝、洛乎藏、大拉曲、阿卡拉、窯洞、拉讓灘)。
昂思多鎮(zhèn)駐沙吾昂,轄19個村(牧)委會(具乎扎、公拜嶺、陽坡、陰坡、沙吾昴、尖巴昂、紅卡哇一、紅卡哇二、梅加、關(guān)相口、玉麥街、關(guān)沙、先群、香加嶺、若麻嶺、雄村、尕吾塘、拉昂、吾則塘)。
德加鄉(xiāng)駐四塘灘,轄13個村(牧)委會(爾尕昴、洛忙、山卡拉、白土莊、德加、尕什加、公布昴、河灘莊、尕麻甫、五道嶺、扎浪灘、牙什扎、寺臺)。
二塘鄉(xiāng)駐二塘,轄17個村(牧)委會(大塘、二塘、三塘、上灘、角扎、莊子灣、紅牙合、泥昂、香里胡拉、隆欠、二塘溝、尕什加、尕吾山、科卻、格許、工哇灘一、工哇灘二)。
謝家灘鄉(xiāng)駐謝家灘,轄18個村(牧)委會(拉扎、工扎、窯隆、卡昂、吊溝、丁家灣、九道灣、朱家灣、韓家窯、爾多其那、卷坑、西門泉、陰坡、下河灘、謝家灘、合群、馬塘、牙合)。
阿什努鄉(xiāng)駐阿什努,轄17個村(牧)委會(阿什努一、阿什努二、日忙、羊隆、阿藏吾具、若蘭、納哈隆、尕加、白加、全集村、劉什洞、賽什庫、松賽、列仁、俄加、多杰拉卡、合什加)。
石大倉鄉(xiāng)駐石大倉,轄17個村(牧)委會(關(guān)藏、巷加吾具、支哈堂、石大倉、高躍、拉卡、香塔、吉加、旦莊、大加沿、小金源、斯吉海、大嶺、文加山、沙浪、臺力蓋一、臺力蓋二)。
德恒隆鄉(xiāng)駐德恒隆,轄22個村(牧)委會(德恒隆一、德恒隆二、納加、直乎具、措扎、黃吾具、拉村、東加、若素、哇加、哇西、甲加、西后加吾具、石乃亥、亞曲、亞曲灘、卡什代、安措、哇加灘、列村、團(tuán)結(jié)一、團(tuán)結(jié)二)。
沙連堡鄉(xiāng)駐關(guān)巴灣,轄14個村(牧)委會(加倉、爾洞門、陰坡、關(guān)巴灣、其后昂、沙連堡一、沙連堡二、上塔加、下塔加、科才昴、乙什春一、乙什春二、沙加、古浪)。
初麻鄉(xiāng)駐扎西莊,轄17個村(牧)委會(扎西莊、主莊、安關(guān)、初麻一、初麻二、沙爾洞、灘果、灘果臺、拉尕魯、上恰藏、下恰藏、拉許、梅加、塔麻、公保吾具、安具乎、沙讓)。
塔加藏族鄉(xiāng)駐白加集,轄9個村(牧)委會(塔加一、塔加二、尕洞、白加吉、白加拉卡、德扎、牙什扎、工什加、曹旦麻)。
雄先藏族鄉(xiāng)駐雄先,轄15個村(牧)委會(雄先、花科、巴麻塘、乙麻昴、電崗、東由、完加、角加、拉賽、麻加、其達(dá)吉、其先、沙素麻、洛麻、唐春)。
金源藏族鄉(xiāng)駐雄哇,轄14個村(牧)委會(上科巴、下科巴、恰加、支哈加、雄哇、土哇倉、旦麻、多西、日古、尖科、阿吾卜具、桑加吾具、下什堂、安關(guān)群哇)。
支扎藏族鄉(xiāng)駐街道,轄10個村(牧)委會(街道、江扎、拉格堂、卡陽、東棚、正尕、上米乃亥、下米乃亥、年半、主洞)。
查甫藏族鄉(xiāng)駐查甫,轄12個村(牧)委會(查甫一、查甫二、藥水泉、索拉、窯洞、上曲加、中曲加、下曲加、來洞、查讓、加斜、東臺)。
李家峽北岸行政管理委員會駐黃河沿,轄2個村(牧)委會(黃河沿、扎麻塘)。
貴德移民安置管理委員會駐麻巴堂,轄2個村(牧)委會(沙柳灣、西北村)。
2005年,化隆回族自治縣轄6個鎮(zhèn)、8個鄉(xiāng)、5個民族鄉(xiāng):巴燕鎮(zhèn)、群科鎮(zhèn)、牙什尕鎮(zhèn)、甘都鎮(zhèn)、扎巴鎮(zhèn)、昂思多鎮(zhèn)、支扎藏族鄉(xiāng)、雄先藏族鄉(xiāng)、查甫藏族鄉(xiāng)、德加鄉(xiāng)、二塘鄉(xiāng)、謝家灘鄉(xiāng)、德恒隆鄉(xiāng)、沙連堡鄉(xiāng)、阿什奴鄉(xiāng)、石大倉鄉(xiāng)、初么鄉(xiāng)、金源藏族鄉(xiāng)、塔加藏族鄉(xiāng);李家峽管委會、公伯峽管委會。
2006年8月,撤銷德加鄉(xiāng),并入昂思多鎮(zhèn);撤銷支扎藏族鄉(xiāng),并入雄先藏族鄉(xiāng)。
鄉(xiāng)鎮(zhèn)簡介
【巴燕鎮(zhèn)】又稱巴燕戎,青海省海東地區(qū)化隆回族自治縣轄鎮(zhèn),縣府駐地。位于縣境中部。人口2萬,以漢族為主,回族占總?cè)丝诘?4%。面積25.4平方千米。轄金家莊、什吉列、上圈、綻麻、哈洞、下胡拉、尕西溝、儒家溝、西上、西下、南街、北街、東上、東下14個村委會和巴燕居委會。民國時設(shè)巴燕鎮(zhèn),1949年設(shè)巴燕市,1952年設(shè)巴燕鄉(xiāng),1966年改設(shè)巴燕鎮(zhèn),1958年與阿什奴鄉(xiāng)合并成立巴燕公社,1984年改為巴燕1個鎮(zhèn)。
【群科鎮(zhèn)】又名古城,青海省海東地區(qū)化隆回族自治縣轄鎮(zhèn)。位于縣境西部,距縣府駐地42千米。人口2.2萬,以回族為主,占總?cè)丝诘?5%。面積100平方千米。轄群科、則塘、文卜具、雪什藏、若加、木哈、科毛其、乙沙一、乙沙二、舍仁、格爾麻、向東、安達(dá)其哈、工農(nóng)兵、日蘭、公義、加魯乎、郵電、水庫灘、先口一、先口二、灘南、灘北、團(tuán)結(jié)一、團(tuán)結(jié)二、新村一、新村二、東風(fēng)、灘心29個村委會。1950年沿舊制設(shè)群科鄉(xiāng),1958年改設(shè)群科公社移治古城,1984年改為群科鎮(zhèn)。
【甘都鎮(zhèn)】位于縣境南部,距縣府駐地29千米。人口1.9萬,以回族為主,占總?cè)丝诘?7%,撒拉族占33%。面積164.9平方千米。轄列卜加、拉木、朱乎隆、官巴、上四合省、下四合省、橋頭、牙路乎、蘇合加、西灘、阿河灘、甘都街、唐寺崗、工什加、牙目、阿化、水車、東風(fēng)、東灘一、東灘二、東淮三、東灘四、東灘五、東灘六、東灘七25個村委會。民國時設(shè)甘都鎮(zhèn),1950年屬牙路乎鄉(xiāng)、拉木鄉(xiāng),1956年將牙路乎、拉木等鄉(xiāng)并為甘都鄉(xiāng),1958年成立甘都公社,1984年設(shè)甘都鎮(zhèn)。
【黑城鄉(xiāng)】位于縣境西部,距縣府駐地42千米。人口1.3萬,以回族為主,占總?cè)丝诘?1%。面積77.7平方千米。轄四哈寧、乙沙爾、拉曲一、拉曲二、香乙麻、扎讓、挖隆溝、拉公麻、魯乎藏、拉讓灘、窯洞、上灘、宗尕堂、城東、沙拉溝、完干灘、大拉曲、阿卡拉18個村委會。1950年沿舊制設(shè)黑城鄉(xiāng),1958年并入扎巴公社,1962年分設(shè)黑城公社,1984年改設(shè)黑城鄉(xiāng)。
【牙什尕鄉(xiāng)】位于縣境西南部,距縣府駐地49千米。人口0.7萬,以回族為主,占總?cè)丝诘?8%。面積53.3平方千米。轄哇爾江、牙什尕、上多巴、下多巴一、下多巴二、參果灘一、參果灘二、參果灘三、園藝場、曲日麻卡、唐沙灘一、唐沙灘二、唐沙灘三13個村委會。1981年從群科公社劃出牙什尕公社,1984年改設(shè)牙什尕鄉(xiāng)。
【德恒隆鄉(xiāng)】位于縣境南部,距縣府駐地39千米。人口1.3萬,以回族為主,占總?cè)丝诘?2%。面積262.5平方千米。轄德恒隆一、德恒隆二、納加、直乎具、措扎、黃吾具、拉村、東加、若索、哇加、哇西、甲加、西后加吾具、石乃海、牙曲、牙曲灘、卡什代、安措、哇加灘、列村、團(tuán)結(jié)一、團(tuán)結(jié)二22個村委會。1950年沿舊制設(shè)德恒隆鄉(xiāng),1958年與沙連堡鄉(xiāng)合并成立德恒隆公社,1984年改設(shè)德恒隆鄉(xiāng)。
【扎巴鄉(xiāng)】位于縣境西北部,距縣府駐地32千米。人口1.1萬,以回族為主,占總?cè)丝诘?8%。面積127.6平方千米。轄扎巴一、扎巴二、扎巴三、扎巴四、扎拉毛、結(jié)拉、本康溝、全藏、西灘、南灘、雙格達(dá)、關(guān)沙、下扎巴、陽坡、陰坡、浪隆、冷扎、知海買、黃麻、下魯乎藏、灘灘、科臺、東拉卡、上腦、阿代、曲先昂26個村委會。1950年沿舊制設(shè)扎巴鄉(xiāng),1958年改為扎巴公社,1984年復(fù)設(shè)扎巴鄉(xiāng)。
【謝家灘鄉(xiāng)】位于縣境中部,距縣府駐地3千米。人口0.7萬,以漢族為主,回族占總?cè)丝诘?4%。面積55.8平方千米。轄工扎、拉扎、窯隆、卡昂、吊溝、丁家灣、九道灣、朱家灣、韓家瑤、爾多其那、卷抗、西門泉、陰坡、下河淮、謝家灘、合群、馬塘、牙合18個行政村。民國時設(shè)拉扎鄉(xiāng),1950年設(shè)謝家灘鄉(xiāng),1956年并入巴燕鎮(zhèn),1958年與阿什奴鄉(xiāng)合并成立巴燕公社,1963年分設(shè)謝家灘公社,1984年復(fù)設(shè)謝家灘鄉(xiāng)。
【加合鄉(xiāng)】位于縣境中部,距縣府駐地3千米。人口1.7萬,以回族為主,占總?cè)丝诘?0%。面積125.3平方千米。轄上地灘、下地濰、廟爾溝、馬場、寺爾溝、上拉干、中拉干、辛家瑤、窯灣、李家莊、阿扎卜扎、后溝、藏灘、上加合、下加合、上吾具、下吾具、卜隆、上臥力尕、下臥力尕、下溝、下山根、水乃海、克麻24個村委會。民國時設(shè)若力尕鄉(xiāng),1950設(shè)加合鄉(xiāng),1958年與黑城、二塘鄉(xiāng)合并成立城西公社,1962年分設(shè)加合公社,1984年復(fù)設(shè)加合鄉(xiāng)。
【二塘鄉(xiāng)】位于縣境中部,距縣府駐地7千米。人口1.1萬,以回族為主,占總?cè)丝诘?1.8%。面積103平方千米。轄大塘、二塘、三塘、上灘、角扎、莊子灣、紅牙合、尼昂、香里胡拉、隆欠、二塘溝、尕什加、尕吾山、科卻、格許、工哇灘一、工哇灘二17個村委會。1950年設(shè)二塘鄉(xiāng),1958年并入城西公社,1962年分設(shè)二塘公社,1984年復(fù)設(shè)二塘鄉(xiāng)。
【德加鄉(xiāng)】位于縣境西部,距縣府駐地18千米。人口0.8萬,以漢族為主,回族占總?cè)丝诘?3.7%。面積105.7平方千米。轄爾尕昂、洛忙、山卡拉、白土莊、德加、尕什加、公布昂、河灘莊、尕麻南、五道嶺、扎浪灘、牙什扎、寺臺13個村委會。1950沿舊制設(shè)德加鄉(xiāng),1956年并入昂思多鄉(xiāng),1958年屬昂思多公社,1962年分設(shè)德加公社,1984復(fù)設(shè)德加鄉(xiāng)。
【昂思多鄉(xiāng)】位于縣境北部,距縣府駐地25千米。人口1.1萬,以回族為主,占總?cè)丝诘?4.7%。面積83.9平方千米。轄具乎扎、公拜嶺、陽坡、陰坡、沙吾昂、尖巴昂、紅卡哇一、紅卡哇二、梅加、關(guān)沙、關(guān)相口、玉麥街、先群、香加嶺、雄村、尕吾塘、拉昂、吾則塘、若麻嶺19個村委會。民國時為昂思多鎮(zhèn),1950年設(shè)昂思多鄉(xiāng),1956年改設(shè)昂思多鎮(zhèn),1958年與德加鄉(xiāng)合并成立昂思多公社,1984年復(fù)設(shè)昂思多鄉(xiāng)。
【沙連堡鄉(xiāng)】位于縣境南部,距縣府駐地28千米。人口0.7萬,以回族為主,占總?cè)丝诘?1%。面積105.7平方千米。轄加倉、爾洞門、陰坡、關(guān)巴灣、其后昂、沙連堡一、沙連堡二、上塔加、下塔加、科才昂、乙什春一、乙什春二、沙加、古浪14個村委會。民國時設(shè)乙什春鄉(xiāng),1952年設(shè)沙連堡鄉(xiāng),1958年并入德恒隆公社,1974年分設(shè)沙連堡公社,1984年復(fù)設(shè)沙連堡鄉(xiāng)。
【阿什努鄉(xiāng)】位于縣境南部,距縣府駐地18千米。人口0.6萬,以回族為主,占總?cè)丝诘?4.7%。面積107.5平方千米。轄阿什努一、阿什努二、日忙、羊隆、阿藏吾具、若蘭、納哈龍、尕加、白加、全吉、劉什洞、賽什庫、松賽、列仁、俄加、多杰拉卡、合什加17個村委會。民國時為阿藏吾具鄉(xiāng),1950年改設(shè)阿什努鄉(xiāng),1958年并入巴燕公社,1962年分設(shè)阿什努公社,1984復(fù)設(shè)阿什努鄉(xiāng)。
【石大倉鄉(xiāng)】位于縣境東部,距縣府駐地12千米。人口0.6萬,以藏族為主,占總?cè)丝诘?6.6%,回族占37.9%。面積202.9平方千米。轄關(guān)藏、巷加吾具、支哈堂、石大倉、高躍、拉卡、香塔、吉加、旦莊、大加沿、小金源、斯吉海、大嶺、文加山、沙浪、臺力蓋一、臺力蓋二17個村委會。解放前置石大倉鄉(xiāng),1950年屬金家莊鄉(xiāng),1956年設(shè)石大倉藏族鄉(xiāng),1958年并歸城東公社,1962年分設(shè)石大倉公社,1984年改為石大倉鄉(xiāng)。
【初麻鄉(xiāng)】位于縣境東北部,距縣府駐地29千米。人口0.6萬,以藏族為主,占總?cè)丝诘?6.5%,回族占25.4%。面積150.9平方千米。轄扎西莊、主莊、安關(guān)、初麻一、初麻二、沙爾洞、灘果、灘果臺、拉尕魯、上恰藏、下恰藏、拉許、梅加、塔麻、公保吾具、沙讓、安具乎17個村委會。1950年設(shè)梅加鄉(xiāng),1956年并入沙爾洞鄉(xiāng),1958年并入金源、城東公社,1962年分設(shè)初麻公社,1984年改設(shè)初麻鄉(xiāng)。
【支扎藏族鄉(xiāng)】位于縣境西端,距縣府駐地89千米。人口0.3萬,以藏族為主,占總?cè)丝诘?5.8%。面積163.4平方千米。轄正尕、江扎、街道、東朋、卡陽、年辦、拉格堂、上米乃海、下米乃海、朱洞10個村委會。民國時置支扎鄉(xiāng),1950年改設(shè)雄先鄉(xiāng),1956年改為雄先藏族鄉(xiāng),1958改為雄先公社,1963年從雄先公社析置支扎公社,1984年改為支扎藏族鄉(xiāng)。
【查甫藏族鄉(xiāng)】位于縣境西北部,距縣府駐地54千米。人口0.6萬,以藏族為主,占總?cè)丝诘?9.3%。面積60.2平方千米。轄查甫一、查甫二、藥水泉、索拉、窯洞、上曲加、中曲加、下曲加、來洞、查讓、加斜、東臺、黃河沿13個村委會。1950年沿舊制設(shè)查甫鄉(xiāng),1956年改設(shè)查甫藏族鄉(xiāng),1958年改設(shè)查甫公社,1984年復(fù)設(shè)為查甫藏族鄉(xiāng)。
【雄先藏族鄉(xiāng)】位于縣境西北部,距縣府駐地66千米。人口0.8萬,以藏族為主,占總?cè)丝诘?8.7%,回族占11%。面積124.9平方千米。轄雄先、花科、巴麻堂、乙麻昂、電崗、東由、完加、角加、拉賽、麻加、其大吉、其先、沙索麻、洛麻、上半主哇、東南村、西北村、沙柳灣、唐春19個村委會。民國時為支扎鄉(xiāng)轄地,1950設(shè)雄先鄉(xiāng),1956年改為雄先藏族鄉(xiāng),1958年改設(shè)雄先公社,1984年復(fù)設(shè)雄先藏族鄉(xiāng)。
【金源藏族鄉(xiāng)】位于縣境東北部,距縣府駐地45千米。人口0.6萬,以藏族為主,占總?cè)丝诘?5.2%。面積343平方千米。轄上科巴、下科巴、恰加、支哈加、雄哇、土哇倉、旦麻、多西、日古、尖科、阿吾卜具、桑加吾具、下什堂、安關(guān)群哇14個村委會。民國時設(shè)科巴鄉(xiāng),1950年設(shè)科沿溝鄉(xiāng),1956年并為金源藏族鄉(xiāng),1958年改為金源公社,1984年復(fù)設(shè)金源藏族鄉(xiāng)。
【塔加藏族鄉(xiāng)】位于縣境東部,距縣府駐地84千米。人口0.4萬,以藏族為主,占總?cè)丝诘?5.9%。面積193.8平方千米。轄塔加一、塔加二、白加集、白加拉卡、德扎、尕洞、牙什扎、貢什加、曹旦麻9個村委會。1950年沿舊制設(shè)塔白加鄉(xiāng),1956年改為塔加藏族鄉(xiāng),1958年并入金源公社,1963年分設(shè)塔加公社,1984年復(fù)設(shè)塔加藏族鄉(xiāng)。
旅游資源
夏瓊寺屬省級文物保夏瓊寺護(hù)單位,位于青海省化隆縣查甫鄉(xiāng),距省會西寧95公里,臨平公路南側(cè)15公里處,是化隆縣風(fēng)景區(qū)中較著名的宗教文化游覽勝地,始建于1394年,為青海最古老的藏佛寺之一,夏瓊寺總面積為27萬平方米,始建于元至正九年(1349年),是藏傳佛教格魯創(chuàng)始人宗咯巴的發(fā)祥地,歷代三世、七世、十三世0捐金數(shù)千兩修飾了該寺殿堂,使該寺更加金碧輝煌,光彩四溢。該寺第一批經(jīng)師先后充當(dāng)了七世、八世0,九世班禪和三世章嘉-的經(jīng)師,1788年乾隆皇帝賜名“法靜寺”,并敕賜漢、藏、蒙、滿四種文匾一幅,上題“大乘興盛地”金字。
夏瓊,本為藏語,意即大鵬,乃附會山形之勢以命名。其山在查鄉(xiāng)南盡頭,勢如展翅欲飛之大鵬,雄踞黃河北岸,俯瞰九曲盤旋,遠(yuǎn)眺千山萬壑,左倚尕吾山,右靠多爾福山,后托八寶山,有贊日:“青龍游于前,黃龜伏于后,灰虎臥于左,紅鳥翔于右”。東、西、北三面峰戀重疊,南面如刀劈斧削,陡峭萬仞,險絕異常。山頂建有古剎夏瓊寺,從南向北遠(yuǎn)望,寺院恰于大鵬右肩,古人譽(yù)為佛教圣地。夏瓊寺自創(chuàng)建以來,現(xiàn)后修建了妙音菩薩殿、彌勒殿、金頂?shù)睢⒌讔{殿、金剛佛殿、支扎佛殿、煨桑殿、地藏菩薩殿、監(jiān)河彌勒殿、山佛殿、-神殿等十一個殿堂,構(gòu)成了一處漢、藏藝術(shù)風(fēng)格相結(jié)合的古建筑群,整體建筑莊嚴(yán)大方,雄偉壯觀,布局井燃,氣勢磅礴。
馬陰山,古稱拔延山,本古羌語,意為蓮花山,位于化隆縣北部,為化隆---樂都之界。樂化公路直達(dá)該景區(qū),距省會西寧110公里,屬山岳型風(fēng)景旅游區(qū)。隋大業(yè)五年,煬帝曾圍獵于此,遂見褚史書。別名“雪嶺”,因山頂積雪終年不化而得名。主峰高4295.4米,為境內(nèi)第二高峰,上有湫池,雨盈旱涸,北瞰樂都全境,南觀化隆群山。春夏之際,日麗風(fēng)靜,碧天如洗,山頂銀光耀目,山下青草茵茵,菜花敷金,攀其頂南望,為廣袤起伏的草山草坡,牛羊成群,動如行云,是縣內(nèi)最大牧場之一,古為官府馬場,遠(yuǎn)望縣城,似一巨型蓮花之心,故名巴燕戎格城(意為蓮花城)。
旦斗寺屬省級文物保護(hù)單位,位于青海省化隆縣金源鄉(xiāng),距省會西寧170公里,始建于10世紀(jì)中葉,是藏傳佛教后期的發(fā)祥地,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旦斗”系藏語“居留”之意,此處以藏傳歷史掌故命名。寺院占地面積9萬平方米,建成于山贍巖絕壁凹龕處,隨山順勢,上依千仞疊崖,下臨百丈深澗。山借寺飾,寺憑山勢,蔚為壯觀。
旦斗寺的建筑由阿吉塔修行殿、加吾東智修行殿、索南堅措修行殿、大經(jīng)堂,堪布-殿、阿瓦李加修行殿、加哇索南修行殿、拉隆修行殿、白塔等十多處殿堂組成,這些殿堂有的依自然洞穴內(nèi)伸外延,居高臨下,險絕異常,有的靠巨崖為壁,就懸崖為頂,有的造山平地,獨(dú)立成體,殿堂內(nèi)各種金身佛像,華柱帛畫交相輝映,莊嚴(yán)肅穆。
旦斗寺歷史悠久,規(guī)模宏大,是研究藏傳佛教的建筑,藝術(shù)、宗教制度的珍貴資料,每年都有大批信教群眾和旅游者,到此朝拜、觀光旅游。
李家峽北岸生態(tài)園位于青海省化隆縣李家峽管委西北部,南邊同尖扎縣隔河相望,是黃河上游第三個梯級電站,現(xiàn)已高峽平湖,風(fēng)光宜人,是旅游避暑勝地。阿賽公路可直達(dá)。距省會西寧120公里,是集生態(tài),旅游,餐飲為一體的休閑度假區(qū)。李家峽北岸生態(tài)園占地面積5600余畝,其中核心面積500畝。目前造林2700畝,以經(jīng)濟(jì)林、觀賞林為主,修建賓館,娛樂室各一座,農(nóng)家小院20個,旅游船15只,鋪建了寬敞停車廠。該生態(tài)園東臨“佛教圣地夏瓊寺”,南依李家峽水電站,乘船可游覽風(fēng)景優(yōu)美的“松巴峽”和坎布拉國家級森林公園。生態(tài)園內(nèi)還有“烏龜山平湖”、“如來佛看景”、“大壩風(fēng)光”、“昆侖仙菊基地”等諸多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