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上崮村隸屬萊城區(qū)大王莊鎮(zhèn),位于萊城西北26公里,大王莊鎮(zhèn)駐地西1.5公里處。南隔王槐公路與下崮村相接,西隔勝利河和西上崮村為鄰,北面是龍尾村,耕地1908畝,1456口人。
史載:明朝萬歷年間,王姓從章丘相公莊遷來。池、李兩姓早居。因村西有一大沙丘,故名東上崮村。
民國初期到1955年屬香山區(qū)、13區(qū);1953年村里成立第一個互助組;1954年成立了初級社;1957年成立高級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稱為東上崮生產大隊,隸屬大王莊人民公社;1984年屬大王莊辦事處;1985年10月后歸大王莊鎮(zhèn)管轄。
東上崮村有著光榮的革命斗爭史。因此處是進出香山、黑龍?zhí)渡絽^(qū)的必經之路,所以多次遭受日本鬼子和-反動派的摧殘蹂躪。1942年日本鬼子在村東南嶺上安上了據點,經常到村里進行瘋狂的掃蕩。曾無故槍殺了村民蘇運甲和馮傳子2人。1941年古歷6月7日至10日的4天里,-秦啟榮部,因村民拒交錢糧,燒毀了全村1/3以的房屋,打死村民馮光振、馮安德等5人。敵人的暴行,激起了村民的義憤,村民成立了民兵隊,配合八路軍對敵人進行英勇抗擊。在對秦啟榮部的反擊戰(zhàn)中,打死了秦啟榮的副官一名,擊斃連長2名,打死敵士兵計百名之多,在軍-合殺敵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在解放戰(zhàn)爭中,村民男勞力抬單架、運給養(yǎng),婦女做軍鞋軍襪,全村人積極支援子弟兵。村民崔成倫等人為新中國的建立,犧牲了寶貴的生命。
東上崮村北、東、南三面是河,西面是土地瘠薄的丘陵,解放前河水經常泛濫。人們披星戴月辛勤勞作,仍不能維持生計,很多戶外出逃荒。截止到建國前,逃亡東北謀生的有6戶,下山西謀生的有3戶。
建國后,在中國0領導下,全村人民在黨支部一班人的帶領下,戰(zhàn)天斗地,下決心改變家鄉(xiāng)一窮二白的貧困面貌。
1957年村里就有磚瓦窯和石灰窯各一處,可以為村民換取幾個稱鹽打油的錢。同時在村北修筑高2米、長1400多米的攔河石壩一處,將河水引入到農田里,以求莊稼高產。
1973年,又將村南的大嶺開發(fā),填平溝溝坑坑,硬是整出平坦的耕地80余畝。1974年又組織移河改道,填河造田300多畝。
為了擴大水澆地面積,十幾年來,村里先后打深井7眼,大口井一眼,使全村土地全部變成了水澆田,使東上崮村的糧食產量一年比一年高,初步解決了農民的溫飽問題。
富裕了的村民開始享受現代文明生活。1970年全村率先通電照明,1977年買了第一臺19寸黑白電視機,1996年張慶喜等3戶率先安上了電話。
現在的東上崮,戶戶有電視,40%的戶有三輪車或四輪拖拉機、汽車,普及了電話。在新一屆黨支部和村委的帶領下,東上崮人正在小康生活的道路上大步向前邁進。
東上崮村人歷來崇尚文化,重視教育,從1927年就辦起了小學一處。1968年和龍尾、虎口崖、孤山等村創(chuàng)辦了東上崮聯中,孩子們不出村就可以讀小學、念初中。自恢復高考以來,先后有10名學生被大中專學校錄取,其中研究生1名,F在清華大學任教的崔剛是村里考出的第一個大學生。
一、烈士英名錄
崔成倫 蘇培深
二、歷任村支書
1940年-1942年
馮德孝
1943年-1947年
張新緒
1947年-1951年
張慶吉
1951年-1957年
蘇曰英
1958年1月-1958年12月張保田
1959年-1963年
王化祥
1963年-1971年
馮安仁
1971年-2001年
張慶喜
2002年-
李延軍
三、歷任村主任
1941年
馮光木
1941年-1942年
王教孝
1942年-1943年
馮光木
1943年-1944年
張加田
1944年-1945年
畢泗成
1946年-1947年
張加田
1947年-1953年
蘇曰英
1954年-1958年
王化松
1958年-1964年
蘇培泉
1965年-1968年
張寶田
1968年-1978年
張運松
1979年-1984年
馮德新
1984年-1987年
王北坤
1987年-2001年
馮德新
2002年-
李延軍
四、副縣級及其以上干部
馮安康 曾任淄川區(qū)區(qū)長
馮安成 東海艦隊某部團長
李明道 福建省三明市軍分區(qū)后勤處處長
張新緒 福建省林業(yè)廳廳長
張維緒 浙江省湖州市委組織部長
馮德孝 浙江省舟山市寧海區(qū)委書記
李榮增 浙江省海寧縣醫(yī)院院長
張繼法 泰安軍分區(qū)作訓科科長(副團)
馮德文 任萊城區(qū)人大副主任
張秀吉 萊蕪市經貿委副主任,魯中化工總廠-等職(正縣級)
張孝德 解放軍某部政治部副主任
張進寶 武警總部中將副司令員
馮美玲 任萊蕪市民政局副局長
張萬田 曾任萊蕪市政協(xié)辦公室副主任等職,已退休
張瑞田 曾任萊蕪縣供銷社科長,享受縣級待遇,已故
五、副高級及其以上專業(yè)技術人員
崔 剛 清華大學副教授
畢京山 方下一職專高級教師
六、東上崮保衛(wèi)戰(zhàn)
1941年古歷6月初,-秦啟榮的催糧部隊在東上崮村北。鐵山南與八路軍的特工人員相遇,雙方展開戰(zhàn)斗,東上崮的紅槍會聞聲后,便吹號、鳴槍,敵人誤以為向他們進攻,便狼狽逃竄。不幾天,秦啟榮部隊進駐瓜屋子、虎口崖、造甲峪等村。他的催糧部隊沒有收上多少糧食。秦部隊惱羞成怒,決心對東上崮實行報復。在古歷六月七日下午,以200多人的兵力對東上崮發(fā)起了突然進攻。廣大群眾在王延倫(王大下人——當時在東上崮任教師)、馮慶長(閣長)、馮干民的領導下,倉促應戰(zhàn)。以4人犧牲的代價打退了敵人的進攻。鄰村(西上崮、止鳳和魚池)的紅槍會聞訊也趕來支援。第二、三天,敵人陸續(xù)增兵,雙方相持不下。第四天,即初十,敵人傾巢而出,發(fā)誓毀滅東上崮,從村的西、北、東三面展開進攻,紅槍會員憑著熟悉而有利的地形同敵人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斗爭,終因寡不敢眾,村莊被攻破。敵人順風點火,熊熊大火很快燒遍村中西部。正當敵人得意的時候,大火將村里藏在張成緒家和馮占安家的兩箱子子彈烤著,發(fā)出了強烈的0聲,敵人以為來了重兵增援,慌忙抬著他們的死尸、傷兵逃跑了。
這次戰(zhàn)斗,人民以百10條長矛、幾十條-、2支快槍和幾門抬桿炮,打敗了秦啟榮這個擁有榴彈炮,輕、重機槍的正規(guī)軍,以7死4傷,1/3的房屋被燒毀的代價,打死秦啟榮部的一個副官、2名連長和幾百名士兵,在保家衛(wèi)村的歷史上創(chuàng)造了奇還,寫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頁。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的富民政策激發(fā)了村民發(fā)家致富的熱情。為了充分挖掘土地的潛力,人們紛紛進行種植結構調整。利用充足的水源,種植經濟價值較高的生姜、大蒜。1974年,黨支部又號召人們植桑養(yǎng)蠶,于是,村干部們跑絲綢公司訂購桑苗,聯系蠶種,聘請技術人員駐村指導,一個冬天就建起1020畝的大桑園。并實行了統(tǒng)一澆水、統(tǒng)一噴藥、統(tǒng)一育小蠶、統(tǒng)一供應蠶種的“四統(tǒng)一”服務,從而保證了蠶繭的穩(wěn)產高產。如今年產繭20萬斤,收入達150余萬元。為了提高蠶繭的附加值,村里又建起了烘繭廠,僅此一項年收入30多萬元成為萊城區(qū)的“養(yǎng)蠶專業(yè)村”。1991年萊蕪市政府特發(fā)“千畝桑園東上崮”石碑一座。1992年被評為“山東省文明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