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屬斟灌國。
斟灌國故城即今壽光留呂鄉(xiāng)斟灌村。
商朝,壽光屬齊地,在逢伯陵的封域之內(nèi)。
西周,屬紀國。
周莊王七年(前690)紀為齊所滅,改稱劇邑。
故城在縣城南紀臺村。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屬齊國。
壽光境內(nèi)有劇邑、益邑。
秦朝,壽光地為劇縣、益縣,屬齊郡。
西漢,置壽光縣,屬青州刺史部北?す茌牐源耸窌家妷酃饪h之名。
東漢時,壽光縣屬青州樂安國。
三國魏時,壽光縣隸屬青州樂安郡。
另有屬青州齊郡益都縣。
西晉,壽光縣隸屬青州樂安國。
南北朝時,無壽光縣名,在今縣境內(nèi)有隸屬青州北?さ膭】h、隸屬青州齊郡的益都縣、隸屬青州樂安郡的博昌縣;以及南朝宋僑立的隸屬冀州河間郡的南皮縣(在今城東北五臺鄉(xiāng))、樂城縣(在今城東洛城鄉(xiāng))。
北齊天保七年(556),益都縣洽移至青州東陽城。
劇縣、南皮縣、樂城縣均撤銷。
隋開皇六年(586),在南朝宋博昌故城復(fù)置壽光縣,隸屬青州北?。
隋開皇十六年(596),于壽光縣南置閭邱縣。
到大業(yè)初年,撤閭邱縣,并入壽光。
唐、宋、元、明、清各代,壽光縣治均在今縣城。
唐代隸屬河南道青州北?,宋代隸屬京東路青州北?,金時屬山東東路益都府,元代隸屬山東東西道宣慰司益都路,明代隸屬山東布政司青州府,清代隸屬山東青州府。
1912年屬青州府。
1913年廢府,屬膠東道。
1925年屬淄青道。
1928年道廢,直屬于省。
1938年屬山東省第八行政督察區(qū),1941年2月屬第十四行政督察區(qū),中國共產(chǎn)黨于1940年6月建立壽光縣抗日民主政府,屬清河專區(qū)。
同年12月屬清河行政主任公署清東辦事處(1941年7月改為清東專署)。
1944年3月屬渤海行政區(qū)第五專區(qū)。
1944年4月撤銷后,又另建昌濰縣(包括昌邑部分區(qū)、村)。
昌濰縣于1945年10月撤銷。
壽光縣范圍是今縣境北部地區(qū),于1948年7月建立(開始曾稱壽北縣),屬山東省渤海區(qū)第三專區(qū)(后改稱清河專區(qū));1950年5月改屬山東省昌濰專區(qū)。
壽南縣范圍是今縣境的南部地區(qū),1948年7月建立,屬山東省昌濰專區(qū)。
益壽縣1945年8月建立,1952年6月撤銷。
抗日戰(zhàn)爭以前曾屬壽光縣第五區(qū)的各村莊,分別劃給壽光縣、壽南縣和益都縣。
1953年8月,壽南縣并于壽光縣,隸屬山東省昌濰專區(qū)。
1967年昌濰專區(qū)改為昌濰地區(qū)屬昌濰地區(qū),1981年7月改稱濰坊地區(qū)屬濰坊地區(qū),1983年10月改稱濰坊市屬濰坊市。
1993年6月1日,撤銷壽光縣,設(shè)立壽光市,由山東省直轄。
1993年6月23日由濰坊市代管。
2007年8月,大家洼街道劃歸濰坊市寒亭區(qū)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