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會神農(nóng)氏時期,縣域?qū)俳蠂ú孔澹?/p>
黃帝時期,屬岐伯國(部落),后又屬黃帝后裔郮國(部落)。
堯舜時代,為周始祖棄的封地,屬后稷有邰氏。
西周時,屬岐邑,為京畿。
東周時,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在今法門鎮(zhèn)始設美陽縣,揉谷鄉(xiāng)法禧村設邰縣,屬內(nèi)史。
西漢時,美陽縣、邰縣始歸雍國,后屬內(nèi)史。
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歸右扶風轄領。
新莽時屬扶風縣都尉大夫府。
東漢時,美陽縣轄區(qū)未變。
南部邰縣改為武功縣。
三國時,美陽、武功縣治未變,歸扶風郡轄領。
西晉時,美陽縣屬扶風國,武功縣屬始平郡。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廢美陽縣。
在今縣北部、岐山縣東北部設周城縣,美陽縣并入周城縣,治城在今周原遺址,歸平秦郡。
孝文帝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撤武功縣,在武功縣治姜塬嘴設美陽縣,轄今縣南部、武功縣全部和太白、駱谷、邰亭等地,歸武功郡轄領。
北周天和四年(公元569年),移美陽縣治崇正鎮(zhèn)。
建德三年(公元574年),移周城縣治于眉城,在原周城縣址設三龍縣,撤銷美陽縣。
置武功縣治于中亭川(今武功鎮(zhèn))。
隋文帝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改三龍縣為岐山縣,治城在岐山(今箭括嶺)南十里。
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分岐山縣設湋川縣,縣治設今扶風縣城老區(qū),同年,析始平縣(今興平),在今武功長寧鎮(zhèn),設扶風縣(俗稱東扶風),這是歷史上第一次以“扶風”為縣名。
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撤扶風縣,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改湋川縣為扶風縣,在今法門鎮(zhèn)設置岐陽縣。
元和三年(公元808年)撤岐陽縣。
五代后梁、唐、晉、漢、周時,扶風縣設置未變,歸鳳翔府轄。
北宋時,縣置未變。
南宋初(公元1127年),金人統(tǒng)治北方,更名扶興縣。
后又復原名,歸鳳翔府轄。
元、明、清時,縣名和治城均未變更。
元時屬陜西行中書省關中路鳳翔府轄,明清歸陜西布政使司鳳翔府轄。
民國初,屬陜西關中道。
二十四至三十八年(1935-1949),歸寶雞第九行政督察區(qū)專員公署轄。
1949年7月13日解放,縣人民政府成立,隸屬寶雞專員公署。
1958年12月并入興平縣。
1961年8月從興平縣分出至今,隸屬寶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