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前16世紀-前11世紀)為冀州領域。
西周(前11世紀-前770年)為蕃服燕京戎地。
春秋戰(zhàn)國時先屬晉,晉三分后,異族入侵,地入于胡,為林胡樓煩王所據(jù)。
公元前325年趙武靈王起兵逾黃花嶺,驅逐林胡樓煩王,復置樓煩郡,岢嵐屬趙。
西漢初,屬太原郡,隸屬朔方刺史部西河郡。
東漢隸屬并州刺史部西河郡。
建安末,魏立新興郡,岢嵐名“廣衍”為其屬地。
三國時期(220年-295年)。
為羌胡屬地。
西晉,仍為羌胡屬地。
西晉末為劉元海之趙地。
東晉十六國時期:后趙(319年-337年)屬永石郡。
前燕(337年-350年)、前秦(350年-384年)、后燕(384年-409年)皆屬西河郡。
南北朝時期:北魏(420年-534年),岢嵐為秀容郡地,后因其地有岢嵐山,名嵐州。
北齊河清二年(563年)筑蘇孤戍。
隋初復置樓煩郡,岢嵐為其屬地。
大業(yè)三年(607年)置岢嵐鎮(zhèn)。
唐朝永淳二年(683年)改為岢嵐柵。
長安三年(703年)置嵐谷縣屬嵐州。
神龍二年(706年)廢縣置軍。
開元十二年(724年)復置嵐谷縣。
屬嵐州,隸河東道。
五代,因襲前置,仍名嵐谷縣。
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于縣置岢嵐軍,屬河東道。
熙寧二年(1069年),廢縣入軍。
元豐六年(1083年)復置縣,名嵐谷。
靖康二年(1127年)陷于金。
金設鎮(zhèn)西節(jié)度使,改為房順郡。
后又改為岢嵐軍。
大定二十二年改軍為州。
貞佑三年(1215年)升防御,四年(1216年)升節(jié)鎮(zhèn),五年(1217年)復為嵐谷縣,隸河東北路。
元,初名嵐縣,太祖十六年(1221年)省縣入管州,只立巡檢司。
明,洪武七年(1374年)建鎮(zhèn)西衛(wèi),八年(1375年)設岢嵐縣。
九年(1376年)升為岢嵐州。
清,仍為岢嵐州,轄嵐縣、興縣,直隸太原府。
民國時期民國元年,廢州改縣,名岢嵐縣,屬山西省冀寧道。
民國19年(1930年)3月裁道,由省直轄。
民國26年(1937年)9月,屬山西省第二行政區(qū)政治主任公署。
民國28年(1939年)冬,“晉西事變”后,岢嵐建立抗日民主政府,屬晉西北行署第二專署。
民國29年(1940年)6月,岢嵐縣城淪為日占區(qū),廣大農村仍為解放區(qū)。
民國30年(1941年)11月,日本退離岢嵐城,縣城獲得解放。
民國32年(1943年),岢嵐縣屬晉綏邊區(qū)第二專署。
民國38年(1949年10月)前,屬五寨中心專署。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1949年10月,岢嵐屬興縣專員公署。
1952年,屬忻縣專員公署。
1958年,撤銷縣置,與神池、五寨三縣合并為五寨縣,縣政府駐五寨城內,岢嵐為鎮(zhèn),屬雁北專署。
1961年,恢復岢嵐縣建制,屬忻縣專員公署。
1967年2月,縣政府改稱革命委員會,屬忻縣地區(qū)革命委員會。
1981年5月,撤銷岢嵐縣革命委員會,選舉產生了岢嵐縣人民政府,屬忻縣地區(qū)行政公署。
2000年1月地改市后,屬忻州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