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家垴村基本情況
合家垴村是武鄉(xiāng)東部山區(qū)墨鐙鄉(xiāng)所屬的一個行政村,距鄉(xiāng)鎮(zhèn)所在地墨鐙5公里,距武鄉(xiāng)縣城60公里。與晉中地區(qū)的左權縣接壤,距左權縣城20公里。村域面積30平方公里,村莊占地面積約0.5平方公里。全村耕地面積917畝,良田面積615畝。
合家垴村歷史悠久,物產豐富、山川秀美、土地肥沃,地下有豐富的煤炭資源,地上有綠色的森林寶庫,祖祖輩輩村民們用勤勞和智慧的雙手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歷史文化。自明代以來合家垴村就成為武鄉(xiāng)東山一帶有名的富裕村莊,村里的古代民宅建筑古色古香、風靡一時,城堡式圍墻洞門別具一格。庭房樓院、青磚瓦舍的大院、門樓有20多處,其中有幾座庭院的建筑歷經200多年滄桑,直到現在還完好如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村里人緊跟黨的戰(zhàn)略部署,從初級社、高級社到人民公社;從改革開放聯產承包責任制到以發(fā)展經濟為中心,建設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社會主義新農村,合家垴人一步一個腳印不懈不怠,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可喜的成績。2012年全村人均6000余元。如今,社會安定了,環(huán)境優(yōu)美了,物質豐富了,生活提高了。人類在進步,社會在發(fā)展,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合家垴人將永遠充當時代的弄潮兒。合家垴村的歷史是偉大祖國革命史的縮影,從中不僅可以看到合家垴村的榮辱興衰,還可以領略中華人民共和國由弱到強的豪邁歷程。
第一章村屬沿革
第一節(jié)位置
合家垴村位于太行山西麓、山西省東南部武鄉(xiāng)縣東。村莊坐標位置:東徑113°19′,北緯36°58′,村域東西長約6公里,南北寬約5公里,總面積30平方公里。村四周可概括為:東山、西河、南塔、北坪。東山為太行山山系、峰巒疊彰,綿延起伏。主峰“雞造垴”海拔1800多米,與石停背、闖堙共同組成一只東方的雄雞,遠遠望去,雞造垴就象雄雞頭上的雞冠。民間流傳著這樣一首順口溜:“上了雞造垴,離天只有一則腦。”可見合家垴村東山之高峻。從雞造垴與闖堙,穿過重疊的山巒,往東走30華里山路,經過西嶺背、連花崖、小陰溝、座崖口等山村可達左權縣的隘口村、上午村和桐峪鎮(zhèn)。若沿山路往東南方向,經過獅子懷、羊九梯走20多里山路,可到黎城縣的漆樹村、小寨村、東崖底和西井鎮(zhèn)。合家垴村西面是蟠洪河,河灘寬約500米。每年雨季山洪爆發(fā),洪水由北而南從村西河灘奔涌而下,氣勢十分壯觀。河西岸沁溫公路沿河而上直通左權、河北邯鄲。西坡上武墨鐵路由東北向西南延伸,從村前經過。西坡西北角曹家堙村與合家垴土地相參,世代為鄰。西南方向的新村村與合家垴村相距二華里。在清代民國年間,新村合家垴為一個村治。人民公社化時期兩村為一個生產管理區(qū)。合家垴村南面是東塔上,此嶺層層疊疊,好似一座寶塔直插入東山。東南角有洪水鎮(zhèn)天凹村與合家垴村相距二華里,遙遙相望,雞犬聲可聞。合家垴村北面是戈北坪村,兩村一條山溝相隔,戈北坪村前地面開闊,土地平坦故稱北坪。戈北坪東北角是羊圈村,往北是馬堡村、南坪村。自明清以來合家垴村就已成為武鄉(xiāng)東部山區(qū)數一數二富甲一方的文明古村。
第二節(jié)建制沿革
合家垴村何時立村,及村名的由來已無可考證。不過從古碑文有關村里人姓名的記載中,還是可以看出,明清以前直到現在,合家垴村就是一個多雜姓氏聚居的村莊。多個姓氏的家族,合住一個山梁土垴上,這就是之所以叫做合家垴村的原因。
里甲制度始于明代,清初沿用其制。清乾隆55年四修武鄉(xiāng)縣志載:“行政區(qū)劃采用里甲制,武鄉(xiāng)全縣分為十里,轄一百零六甲。合家垴村屬皋陽里七甲。”清朝中期行政區(qū)劃改為鄉(xiāng)約制,即按地理條件將若干村編為一約,每約設鄉(xiāng)約若干人。當時合家垴村屬新村約。
民國五年(1916年)武鄉(xiāng)縣開始實行區(qū)村制度,全縣劃分為三個區(qū),八十四個編村,其中縣東部地區(qū)以洪水為中心,劃分為武鄉(xiāng)二區(qū),轄編村28個,區(qū)署駐洪水鎮(zhèn)九龍廟。合家垴村屬于二區(qū),白和編村。(白和編村所轄12個村:陳家垴、天凹、黨城、陽坡莊、裴新頭、小新莊、北莊頭、老蒿角、寧家莊、紅溝、新村、合家垴共分九閭。)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取消編村制,改設行政村,武鄉(xiāng)分割為武東、武西兩個縣。武鄉(xiāng)(東)管轄八個行政區(qū)(1—8區(qū)),洪水成為武鄉(xiāng)(東)一區(qū)、合家垴則屬武鄉(xiāng)一區(qū)合家垴村?谷諔(zhàn)爭時期,武鄉(xiāng)境內分敵戰(zhàn)區(qū)、解放區(qū)、游擊區(qū)、合家垴屬解放區(qū)。
1949年武鄉(xiāng)全縣12個區(qū)并劃為七個區(qū)、合家垴仍屬武鄉(xiāng)一區(qū)合家垴村。
1953年,貫徹執(zhí)行中央、省、縣、鄉(xiāng)四級政府機制,撤銷了區(qū),全縣劃為96個鄉(xiāng),直屬于縣。合家垴村劃歸武鄉(xiāng)縣白和鄉(xiāng)(鄉(xiāng)所設在新村)。
1956年全縣成立高級社210個,為適應形勢,擴大了鄉(xiāng)的范圍,全縣96個鄉(xiāng)合并為45個鄉(xiāng),合家垴屬白和鄉(xiāng)管轄。
1958年8月根據中央指示,全縣45個鄉(xiāng)所有高級農業(yè)生產合作社合并為六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合家垴屬洪水人民公社。
1959年全縣劃分為12個人民公社,下轄200個管理區(qū),合家垴村屬墨鐙人民公社,新村管理區(qū)。
1961年,全縣調整為20個人民公社。合家垴成為墨鐙人民公社,新村管理區(qū)。
1966年,全縣調整為21個人民公社,1962年新村合家垴分為兩個生產大隊,合家垴生產大隊,下設三個生產小隊。
1971年墨鐙公社劃歸左權縣管轄,合家垴成為左權縣墨鐙人民公社合家垴生產隊。
1972年墨鐙公社歸回武鄉(xiāng)縣,合家垴又成為武鄉(xiāng)縣墨鐙公社合家垴生產大隊。
1984年5月,撤銷人民公社,設鄉(xiāng)(鎮(zhèn))人民政府,撤銷生產大隊,設村民委員會,合家垴則成為墨鐙鄉(xiāng)合家垴村民委員會。
第二章地理
第一節(jié)地理狀況
一、地貌
合家垴村地處太行山延伸的黃土丘陵地帶,地勢東高西低、山梁起伏,村莊前后并列的三條大梁地貌千姿百態(tài)。
二、地質
合家垴村地層走向東北傾向西北。出露地層主要是古生界奧陶系石灰?guī)r,出露于山神廟、淡鹽場、窯溝一帶。該巖層列隙發(fā)育漏水嚴重,標高+650—700m以下含水較豐富。石灰系灰?guī)r出露于煤窖溝、東塔溝一帶,主要含煤地層為石灰二迭紀地層,至東向西依次露出地表。至青谷灣河東出露深部的K2、K3、K4灰?guī)r。河西出露其上部的砂巖。二迭紀地層廣泛出露上河西面的西坡、土望溝,顏色呈黃、灰、綠、白、紫等,風化嚴重,質地粗,土望溝的河沙就是由此沖刷分化而成。合家垴村含煤地質即為石灰迭紀的山西組、太原組地層。新生界第三系紅土,在村四周都有出露,紅土土層厚質地粘重,結構緊密、通透性差。第四系黃土層覆蓋于紅土之上,面積廣,土層厚、質地松、通透性好,是農田主要的耕作層。
三、河流
合家垴村境內溝壑集中,河溝流徑較多,多數為季節(jié)性干河溝。流經村前的有煤窖溝、楊母角溝,兩溝于麻池上匯合,經前頭溝,出北莊灣匯入蟠洪河干流。村后戈北溝,源于狐溝南北岔、羊圈三龍溝,流經戈北坪、小墳溝到青谷彎與蟠洪河干流匯合。合家垴河西土望溝河源于西坡北的砂巖層縫隙,該河流域雖小,但水質很好,清澈見底不斷,且適宜人畜飲用,為村人牧牛放羊的飲水之地。
第三節(jié)自然資源
一、土地資源
根據1969年統(tǒng)計,合家垴村總耕地面積719畝,其中良田631畝。1991年統(tǒng)計,總耕地面積為917畝,其中良田面積615畝。1969年至1991年23年間良田面積減少了16畝,其中前頭溝煤礦占用3畝,梢坡根煤礦占用5畝,戈北溝煤礦占用8畝。從上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合家垴村在“農業(yè)學大寨”運動中,通過戰(zhàn)天斗地、劈山改河造過不少土地。其中園溝改河造地三畝,麻池上改河造地2畝。80年代青谷彎河灘造地15畝,下河十二畝彎河灘墊地15畝。2010年,縣土地局派大型挖掘機在蒿角溝造地80畝。土望溝雞場造地20畝,2008年,為村莊搬遷在青谷彎河西造地15畝;后因煤礦關停,村莊搬遷工程-停工。2002年以來,政策性退耕還林,集體集中在東塔、楊母角退耕還林200畝。2011年實有耕地570畝。
二、礦產資源
合家垴村的主要礦產資源有:煤、鋁、耐火粘土、石灰?guī)r等。
煤礦資源:合家垴村地處沁水煤田東緣武鄉(xiāng)第三勘探區(qū)、地下煤炭資源極為豐富。這里地質構造為簡單的單斜構造,總體走向北北東,傾向北西西,傾角8~12°。煤區(qū)內會煤十余層,可采煤層有四層。7#煤,村里人叫四尺煤,厚度0.3至1.24米,平均厚度為0.68米,煤質為配焦煤。位于8#煤頂板以上5至6米處。因煤層薄,賦存不穩(wěn)定,目前尚無開采而隨8#煤開采報廢。在前頭溝、東塔坡跟洪水沖刷斷露層可見此煤。8#煤,也就是七尺煤,厚度為1.64至1.82米,局部厚度可超過2米,煤質為低—中灰、低—高硫,高發(fā)熱量焦煤,在村周邊、村下賦存穩(wěn)定。原村辦礦捎坡跟立井,前頭溝平井即開采8#煤。9#煤,也叫五尺煤,煤層厚度為1.2—1.5米,均厚為1.53米,位于七尺煤層下25米處,煤質為低—中灰,特低硫至中流,高發(fā)熱量瘦煤,在村周村下局部賦存,之前尚無開采。15#煤,俗稱丈八煤,煤層厚3.48—6.59米,平均厚度3.62米,煤質為低—中灰、低—中硫,高發(fā)熱量瘦煤,可作為配焦煤,但以動力用煤民用煤最佳。村里60年代開采的柳樹角立井,小凹兒立井,1993年開采的戈北溝陽坡立井都是15#丈八煤。丈八煤層東淺西深,歷史上在村東的煤窖溝,就有多處開采丈八煤層的遺跡。
鋁礦:合家垴村東側地下埋藏著豐富的鋁礦資源,從石門溝戈北溝一線往東至窖溝,淡鹽場一線大約3平方公里的地下鋁礦厚度有1米—1.2米左右。在雙平拐溝底,由于山洪沖刷已有鋁礦斷露,2005年至2007年曾有人工露天開采。
石灰?guī)r:石灰?guī)r分布在村東山一帶,儲量豐富、質地好,由于交通不便,尚無開采。
耐火粘土:在煤窖溝至墳圪道一帶都有分布,儲量尚未探明,也沒有開采先例。
三、地下水資源
合家垴村的地下水資源比較豐富。表層地下水主要分布在園溝、井溝、近山跟一線。
園溝水井:開鑿年代不詳,是近代以來村里人飲用水的主要水井。1950年前后被填平。
井溝水井:是古代村里人飲用水的水井,開鑿填埋年代不詳。
前近山水井:1950年前后開鑿,是新中國成立后,村里人畜飲用水的主要水井,此井水源充足,除滿足全村300多人,二三十頭牲畜飲用外,遇到干旱年頭,天凹村150多人,二三十頭牲畜的飲用水也取之于此井?上1995年前后,前頭溝煤礦采空區(qū)裂縫,導致井水漏入地層而干涸,2006年近山跟水井井筒填埋。
大坡跟水井兩眼:里邊一眼開鑿于1961年,外邊一眼,開鑿于1987年。
青谷彎井:開鑿于1964年,水深4米,此井主要用于田間灌溉。土老彎口機井:1990年開鑿,當年引水上山,在村后廟嶺修有蓄水池。利用電力水泵把機井水抽上高處廟嶺蓄水池,再通水管到各家各戶,從此村里人吃上了自來水,結束了人擔肩挑吃水的歷史。
青谷灣深水井:2008年,國家投資百萬元,為合家垴新農村建設配套,開鑿了青谷灣深水井,井深700米,地下水源充沛,不僅可供合家垴合家垴村人畜用水,還可為武鄉(xiāng)縣水利供水系統(tǒng)提供水源。
四、森林資源
合家垴村緊靠東山,東山上有豐富的森林,山神廟往東、狐溝北岔、南岔、常家梁一帶有豐富的自然林木,柴樹、樺樹等喬木,沙棘、馬公雞、牛筋等灌木蔥綠一片、林蔭蔽日。山神廟往西南,石停背、老圪道掌一帶,林木茂盛,也屬自然生成的自然林帶。此外,村前近山近百年來生長著山楊樹、松樹、山杏樹,村民從不亂砍亂伐。豐富的森林資源是合家垴村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巨大寶庫。在山林中生長著各式各樣的天然植物,主要草類有:百草、蘇草等。
區(qū)劃:山西省·長治市·武鄉(xiāng)縣·洪水鎮(zhèn)·合家垴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