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氏舊屋(竹行街65號)位于閔家灣,北鄰培德堂,朝南面河。建于清代,系尤培昌宅第。原有房屋4進20間307平方米,現(xiàn)有房屋3進16間277平方米。該宅為普通民居。2008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列為新發(fā)現(xiàn)文物,予以保護![詳細] |
渭起堂(竹行街59號)位于壩基上,朝南面河。建于民國14年(1925),系同里谷香村創(chuàng)辦人呂鑒青所建。共有房屋3進25間331平方米。該堂門樓及磚木雕刻極為精致,是保存較好的民國建筑。2008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列為新發(fā)現(xiàn)文物,予以保護![詳細] |
谷香村(竹行街13號)位于竹行埭中段,原南北店鋪,隔街相望,現(xiàn)僅存南店鋪,座南朝北,東為點心店,西連原太湖園飯店,南臨河,北面街。創(chuàng)辦于清宣統(tǒng)年間(1909-1911),是馳名遐邇的名牌老店,以營銷茶食糖果為主。2008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列為新發(fā)現(xiàn)文物,予以保護。……[詳細] |
福如堂位于竹行埭同泰弄西端,嘉蔭堂南出口。該堂東部為徐氏祖產(chǎn)稱老宅,西部(原街道辦)于清末民初翻建過稱新宅。福如堂為普通老式磚木結(jié)構(gòu)房屋,現(xiàn)存房屋5進50間1133平方米。該堂體量較大,房屋較陳舊,結(jié)構(gòu)簡單,無門樓和雕刻。2008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列為新發(fā)現(xiàn)文物,予以保護![詳細] |
亨復(fù)堂(新填街210號)位于中川路,明清街西出口北側(cè)。(中川路位于新填地東首,其北側(cè)附近為亨復(fù)堂)由任家老宅和任家新宅兩部分組成。任家老宅又稱任家北賬房,所置年代在退思園之前;任家新宅又稱任家南賬房,于民國9年左右翻建。該堂房屋分布不規(guī)則,難分進數(shù),多數(shù)房屋朝南,也有朝東和朝西。北賬房中尚存一幢三樓三底的樓房,面闊14……[詳細] |
世德堂(新填街158號)位于新填地中端(新填街158號),為曹氏舊居,始建于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堂名取祖輩德行世代相承之意。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世德堂創(chuàng)設(shè)“曹益隆”醬園,將沿街房屋改為店鋪,其“白元醬油”和“本紹酒”制作工藝精良,風(fēng)味獨特,一時風(fēng)靡鄉(xiāng)鎮(zhèn),遠近馳名。清末世德堂出售給敦仁堂錢氏,民國……[詳細] |
侍御第新填地123號位于爛樹頭西首,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顧寬始建。顧寬重孫顧曾唯于嘉靖癸丑年(1553年)得中進士,后任監(jiān)察御史,該宅于隆慶年間(1567~1572年)始稱侍御第。該宅基本上均為平屋,墻門間里有斗拱,下層一只斗稍大,上層四只斗稍小,成一大斗托四小斗之形,備弄中有放燈用的龕等。1986年9月……[詳細] |
延恩堂(新填街110號)位于大墻門西側(cè),座北朝南。建于清末民初,原系金慎安宅,后為周氏購得,系周仁基宅第。延恩堂第一進原是3開間平屋,周家買下房產(chǎn)后,在全國解放前將平屋改成樓房,并在房后添建門樓一座,門樓上雕有“業(yè)精于勤”四個字,在“文革-”中被毀。樓下墻門向里縮進約50厘米,石庫門對外。第二進也是三樓三底,由于地形原……[詳細] |
呂氏舊宅(新填街4號)位于爛樹頭大墻門,座北朝南。建于民國24年(1935),系呂鈺生所建。大墻門內(nèi)呂宅第一進是3開間平屋,原中間石庫門對外,西有備弄,備弄口是小石庫門。第二進是3開間樓房,兩邊是廂樓,中間是石板天井,天井南原有一座門樓,現(xiàn)門樓還在,門已砌斷,雕刻全無。第三進是四樓四底,第二、三兩進樓房都在后進的東廂房……[詳細] |
王氏舊宅位于爛樹頭中端,座北朝南。建于清末,原系龐宅典當(dāng)場,民國36年(1947)有王耐園購得。2003年,典當(dāng)場內(nèi)王宅尚存四樓四底和東廂房上下,為抬梁式磚木結(jié)構(gòu),三架梁、五架梁、矮柱等都完好,無雕刻、斗拱。從廂房下小石庫門出入,天井中原有門樓,今門樓下大石庫門還在,門樓已無,而且不能通行,F(xiàn)有房屋4樓4底及廂房共12……[詳細] |
積善堂(新填街64號)位于東禾會禾即圩新填地東,朝向東南,北與金氏診所相鄰,南近磨坊弄,東面街,西為民居。建于清代,該堂原是磨坊弄春暉堂房屋的一部分,后陳家向葉家購得后改稱積善堂,系私產(chǎn)。善堂共三進,都只有1開間。第一進平屋是墻門間,原有6扇墻門。第二進是客堂間,上面有0-,兩進間有天井及灶間。第三進是樓房,原樓下有暗……[詳細] |
金氏舊宅(新填街58號)位于大東溪橋北堍,座北朝南。建于清代,原系葉履仁宅(春暉堂)一部分,民國38年(1949)有金慎安購得作金氏診所。該宅全是平屋,共有房屋3進14間253平方米。為老式立帖式磚木結(jié)構(gòu)普通民居。第一、二進都是5開間,第一進中間原是墻門間,第三進只有西部1間。當(dāng)時有墻門、石庫門,窗上有花瓶、人物等雕刻……[詳細] |
蔣家橋,又名廣仁橋。跨嚴家廊下、陸家埭西市河。梁式石橋,東西走向。清乾隆十三年(1748),里人朱東發(fā)等募資重建。此橋在“T”字形河道交匯處,緊貼民居,構(gòu)成一幅完美的江南水鄉(xiāng)畫卷,譽為“小橋、流水、人家”之典范。2001年4月,由國家郵政局發(fā)行《水鄉(xiāng)古鎮(zhèn)》系列特種郵票,其中同里以此橋作為代表上郵票版面發(fā)行。2008年全……[詳細] |
太平橋位于同知衙門西首,跨北墻門、倉場弄西市河。初建無考,重建于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1986年9月6日【同鎮(zhèn)(86)字第64號】列為同里鎮(zhèn)文物控制單位。1994年7月29日【吳政辦[1994]字第75號】列為吳江市文物控制單位。該橋曾于乾隆十二年(1747)里人范景烈等重建,后于嘉慶二十三年(1818)再建。光……[詳細] |
長慶橋位于崇本堂門前,跨東柳圩、道士埭西市河。始建無考,重建于同治十二年(1873)八月。1986年9月6日【同鎮(zhèn)(86)字第64號】列為同里鎮(zhèn)文物控制單位。1994年7月29日【吳政辦[1994]字第75號】列為吳江市文物控制單位。長慶橋,舊名福建橋;明成化(1465--1487)中里人謝忱、陳鏞改建,俗稱謝家橋;清……[詳細] |
得春橋位于南旗桿東起端,跨東、西兩圩,初建無考。明天順中,里人何蕃、周信重建,成化中再建,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項祥甫等募資重建,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里人王銓、王廷錦、凌學(xué)濂、陸廷聘等募資又重建。1964年移建得春橋為公園橋,為鋼筋水泥橋。1999年為協(xié)調(diào)古鎮(zhèn)風(fēng)貌,政府出資重建,改水泥平橋為石板踏步橋,中間……[詳細] |
積善堂(上元街141號)位于嚴家廊下西首,朝南面河。建于清代,系陳兆熊和徐洪甫宅第。共有房屋2進32間583平方米。積善堂東部是兩進3開間樓房,第一進樓房后有一座門樓,門樓經(jīng)修理保存較好,但門樓上雕刻已無。兩進樓房間是個石板天井,天井兩側(cè)是廂樓,將兩進樓房連在一起。兩進樓房西有一條弄堂,弄堂口南靠橋、西靠河,有座1開間……[詳細] |
春暉堂又稱葉家墻門(上元街171號)位于嚴家廊下中端,朝南,南接禮善堂,北連教師住宅區(qū),東、西為民居。建于清末,系葉氏祖宅,F(xiàn)存房屋兩進,第一進東部是5開間平房,西部是4開間樓房,兩邊帶平廂房,房前天井用大塊碎石鋪設(shè);第二進東部是4開間平房,西部是5開間樓房,房前天井也用大塊碎石鋪設(shè),窗大部分是蠣殼窗。樓上朝北的還有木……[詳細] |
禮善堂(上元街178號)位于嚴家廊下東端,朝南面河。共有房屋4進51間1135平方米。其中,1、2進建于民國20年(1931),3、4進建于清光緒初(1875--1878),系任氏宅第。該堂以備弄為界分東、西兩部分,且分別有3個石庫門對外。東部4進,前2進是2開間樓房,后2進是平房。西部4進3開間樓房。禮善堂南部沿街第……[詳細] |
同知衙門(富觀街4號)位于倉場弄東側(cè),朝南面河。建于清康熙年間(1662~1722),系康熙庚辰(1700年)進士陳沂震宅。雍正九年(1731年)入官房,改建同知衙門。乾隆元年(1736),衙門移駐吳縣東山。移遷后,經(jīng)官發(fā)賣,為諸生王銓以紋銀三千兩購得整個宅地,名為“敬儀堂”。當(dāng)時占地17畝8分,房屋7進計91間,分別……[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