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佑寺位于河北省承德市避署山莊內。普佑寺建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這一年適逢乾隆皇帝50壽辰,其母皇太后70壽辰的喜慶之時。又值清軍出兵西北,平定了回部大小和卓木的叛亂,這是繼平定準噶爾達瓦齊、阿睦爾撒納叛亂后又一次取得平定叛亂的勝利,從而徹底結束了西北邊疆地區(qū)90年0割據的混亂局面,給各族人民帶來了和平。為通過宗教渠道加強內地與蒙藏地區(qū)的聯(lián)系,提高-文化素質,清廷于乾隆二十五年(176o年)在普寧寺東建立了-誦經的札倉(即寺院的附屬經學院),此經院即成為后來的普佑寺。普佑寺占地面積900……[詳細] |
釣魚臺遺址釣魚臺遺址位于曉林鄉(xiāng)店頭村西1.5公里處,地處沙河東岸。因為一土丘宜為垂釣之地,俗名釣魚臺,故稱釣魚臺遺址,土丘中間高4.8米,遺址東西長380米。文化層深度一般在0.4—0.6米,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遺址中的有灰坑和草拌泥紅燒土層,暴露器物有石器、骨角器和大量紅陶、彩陶片。器物有缽、盆、碗、大口罐、小口壺等,為較大氏族村落遺址。1950年由當地群眾發(fā)現。據推斷屬于仰韶文化,距今約3000—5000年。2006年5月25日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具體位置:釣魚臺遺址位于曉林鄉(xiāng)店……[詳細] |
常山郡故城位于河北省元氏縣殷村鎮(zhèn)。漢初呂后執(zhí)政時(公元前187-前180年)置常山國,都元氏。公元前180年國除。公元前145年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將趙國一分為六,封子劉舜為常山憲王,占據其一。至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憲王舜故,子劉勃即位不久,國除,改常山郡。漢常山郡(國)故城現僅存遺址。西北方不遠處1991年發(fā)現2座大型古墓,發(fā)掘其一,出土銀、銅、鐵、漆、陶等器物殘件一千多件,銅器上標有“常山”銘文。2006年常山郡故城作為漢代的古遺址,被國務院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大唐清河郡王紀功載政之頌碑,俗稱“風動碑”,位于河北省正定縣城解放街西側,唐永泰二年(766年)刻立。該碑通高6米、寬2.5米、厚0.48米。碑額上刻有“大唐清河郡王紀功載政之頌”十二個大字。碑文刻有楷書29行,總計1398字,現存1007字。內容是頌揚當時成都軍節(jié)度使李寶臣“功德”之辭及立碑人姓名、官職等。該碑的碑文保存了有關河北地區(qū)唐代的政治、軍事等方面的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價值。碑文書法遒勁,為歷代學家所稱道。2001年大唐清河郡王紀功載政之頌碑被國務院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天青寺大殿天青寺大殿位于武安市崔爐村,建于明天順三年(1459年),現僅存的大殿為寺內主體建筑,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布瓦頂綠琉璃剪邊。柱全為石質,截面為小八角形,柱下分別為圓形、方形、八角形須彌座式柱礎。金柱采用移柱和減柱的做法。檐下施七踩三下昂斗拱,昂頭呈如意式,耍頭后尾通過吊柱挑于下金檁下。梁架結構用雙層大額枋,額上托五架梁,前后出雙步廊,檁、梁、穿構件布置也不拘常規(guī),繁復有序,俗稱“亂梁殿”,這種在明代建筑中罕見的梁架結構形式,是研究明代建筑的極好實例。現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時代:夏至周龜地遺址位于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qū)火石營鎮(zhèn)后劉城子村,為夏朝至周朝的歷史文化遺存,1990年4月發(fā)現,因臺地形似烏龜向河中飲水而定名。臺地高6米,面積約5000平方米。2004年10~11月進行發(fā)掘,發(fā)現房址、墓葬、灰坑等遺跡及石器、玉器、骨器、蚌器、鐵器、銅器、金器、陶器等文物。以陶器為主,器形有鬲、甗、鼎、尊、甕、豆、盆、罐等。金器為墓葬中的一對金耳環(huán)。骨器中的卜骨考古價值較高,在省內少見。根據遺物特征分析,屬商代晚期。2008年11月被河北省政府公布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詳細] |
武安舍利塔武安舍利塔位于武安市東門里,舍利塔為原妙覺寺主要建筑之一,寺已毀,惟塔存。塔與寺均建于宋元祐六年(1091年),磚制,樓閣式,高38.7米,是河北省南部現存最高的宋塔。塔平面八角形,高十三級,一至二層較高,以上逐層遞減,外觀挺拔秀麗。各層東、南、西、北辟券門,二、三層設平座,平座及各層檐下均施仿木斗拱,出斜拱,華麗而具特色。塔心結構為塔心柱式,使塔分為內外兩層,兩層之間為甬道,內設塔梯可環(huán)繞登塔。塔基之下有地宮,方形、穹隆頂,內壁有10尊石佛,并有“宋祐六年重修十方佛記”的題銘,可由此……[詳細] |
滄州舊城簡介 坐落在滄州市東20公里滄縣舊州鎮(zhèn)。城內面積約430萬平方米,舊城墻其寬約40米,周長實測7787米。始建于西漢高祖五年(前202),即浮陽縣城。舊城墻現已殘缺不全,唯西、南兩側還有斷墻五段。舊城內有鐵獅子、鐵錢庫(出土錢文皆崇寧、大觀、政和、宣和通寶等)、鐵爐及開元寺等古建筑遺址,地下且富有文化遺存。舊州城曾取名獅子城、臥牛城,F已列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河北滄州市……[詳細] |
金河寺懸空庵塔群,年代為元、明。位于河北省蔚縣小五臺山金河口峪內,現存歷世禪師之靈塔6座,均為磚仿木結構。建筑風格、形式及特點為遼代建筑。其中第4號塔是佛教教派“臨濟正宗廿四代傳人資中政公靈塔”。當地群眾俗稱南、北塔林,據說原有明塔72座,暗塔72座。北塔林位距金河寺約500米的一座小山上,現存5座塔。其建筑形式有兩種,即窯檐式塔和-式塔。金河寺南、北塔林,雖歷經幾年風雨戰(zhàn)亂,至今仍屹立于群峰邊拱的高山之上。其建筑雖不甚宏偉,但其建筑地勢之險峻,工藝高超,遠料之艱難。惜金河寺被侵華日軍焚毀。20……[詳細] |
單橋地處京德古御道貌岸然和滹沱河的交匯點上,自古即為南北交通要道。明朝在北京建都以后,人來車往,更感到無橋之不便。明正統(tǒng)六年開始建木橋,因滹沱河水勢洶涌,木橋屢經毀復耗費了大量人力財物。河間知府王逢元等提議修建石橋。獻縣知事李粹自捐資主修邑人劉沿用、石守志、張九敘等捐資募款,力成此舉。為此捐資出力者不計其數,就連石料都是商船纖夫不矢勞苦從千里以外的太行山區(qū)義務代運。經過8年的努力,于崇禎十三年建成,成為京南的交通咽喉。至今橋面仍留有0.2米深的車轍,可見石橋當年的繁華![詳細] |
河北蔚縣天齊廟位于蔚縣城東關外勝利路14號,座北南南,現存供廳和正殿兩座,占地559平方米,初建于明萬歷二十七年。正殿是該建筑的主要建筑,面寬五間19.1米,進深四間11.8米,高7米,建筑面積為225.38平方米。單檐廡殿黃琉璃瓦頂,琉琉花脊,中間有琉璃龍,牡丹圖案,邊脊有花紋,額、核均有和璽彩繪,在正殿外栱眼壁上飾琉璃黃龍,綠地黃龍,浮雕蒼勁古樸,使得整座建筑更加金碧輝煌,又有創(chuàng)建年代,是一座少見的明代珍貴建筑實例。供廳位于大殿前,面寬三間,6米,進深三間,8.7米,建筑面積為52.2平方米……[詳細] |
位于井陘縣西南、娘子關東約30公里處,有“簸箕城”之稱。位于井陘縣西南、娘子關東約30公里處。東、南、西三面臨綿河,北依土山,有“簸箕城”之稱。唐代設天長鎮(zhèn),北宋熙寧八年(1075年)移井陘縣治于此。明初,據載縣城周三里二十步,高三文五。明嘉靖九年(1530年)南城被河水沖壞,后以石砌南城。隆慶六年(1572年)大雨,雉堞崩毀,改砌石城,并在南門處設甕城。后多次維修。現除城樓外,保存尚完整。有文廟、城隍廟、顯圣寺、皆山書院等。東門外有清筑東關大橋跨于綿河。東南角外突出一段,有一門,稱“小南門”,……[詳細] |
萬壽寺塔林位于河北省平山縣三汲鄉(xiāng)東林山西麓。萬壽寺塔林占地約66670平方米,原有萬壽寺高僧墓塔23座,現存2群13座。其中2號墓塔為唐天壽太子(法號圓澤)墓塔,故又稱唐太子墓塔群。太子墓塔塔身通高6.5米,底周8米,八角形,塔身正面有拱券門,其余各面有方形方格直欞盲窗2個,檐下為四鋪作單撓斗拱,檐上為仰蓮葫蘆塔剎,顯得渾厚穩(wěn)健。除1、2號塔為唐、五代所建外,其余為宋、元、明、清建筑.。2006萬壽寺塔林作為五代至清的古建筑,被國務院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臥佛寺摩崖造像位于唐縣白合鎮(zhèn)柏山村臥佛寺水庫內,鑿于一處高約6米、南北向面西的硅質石灰?guī)r峭壁上。據臥佛像左側題記記載,此石刻開鑿于北宋慶歷五年(公元1046年)。臥佛摩崖造像現存大小窟龕95龕,造像138尊,為一處以釋迦牟尼涅槃經變相為主體的大型摩崖龕群。其中臥佛造像長達4.5米,為河北省現存最大的石質臥佛造像。涅槃經變相中刻劃的眾弟子,形象生動,形態(tài)各異,較好的表達了佛祖涅槃之際的肅穆哀傷氣氛。其余諸龕造像也均雕工細膩,線條流暢,表現了較高的工藝水平,是我國北方極為罕見的大型北宋石刻群![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