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圩地主莊園坐落在霍邱縣城西32公里西山腳下,是全國四大地主莊園之一,現(xiàn)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莊園由李圖南始建于清咸豐六年(1856年)。后來,大地主李夢庚勾結官府-達20萬畝,分布在今皖豫的霍邱、金寨、潁上、固始等地。李夢庚曾炫耀“馬跑百里不吃人家草,人行百里不喝人家水”。并在上海、南京、天津、青島、大連等地開設工廠、銀行、當鋪、學校、戲院45處。至解放前夕,在全國僅次于四川的劉文彩地主莊園。李家圩地主莊園近方形,圩東西距離250米,南北距離240米,莊園南方為雙圩河,東、西、北三方內(nèi)圩河……[詳細] |
蕪湖天主堂位于蕪湖市鏡湖區(qū)吉和街28號。1889年法國傳教士在鶴兒山建蕪湖天主堂,1891年爆發(fā)蕪湖教案,教堂被燒毀,后由清政府賠款12300多兩白銀在原址重建,于1895年竣工。后又增建主教樓、圣母院、天主教修士樓等建筑。4棟樓總建筑面積9731平方米。天主堂是歐洲中世紀哥特式建筑,坐東朝西,磚木結構,平面呈十字形,面寬17米,最寬處2670米,東西長達3925米。教堂門樓左右兩側為兩座造型挺秀的尖塔鐘樓,鐘樓高約18米,建筑面積2043平方米。天主堂南側有四層高的修士樓,面積約4000平……[詳細] |
圣雅各中學舊址位于蕪湖市鏡湖區(qū)獅子山頂,由博仁堂、義德堂和經(jīng)方堂三幢單體建筑組成。其中博仁堂建于1910年,占地545平方米,建筑面積1808平方米;義德堂建于1924年,占地307平方米,建筑面積754平方米;經(jīng)方堂建于1936年,占地336平方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簡介安徽省47米,建筑面積672平方米。三幢建筑處在同一個水平位置上,主體建筑博仁堂居前,義德堂、經(jīng)方堂一東一西居后,構成品字平面。建筑均為紅磚砌筑,基座部分有通氣孔,四坡屋頂,紅色機制瓦鋪蓋屋面;磚砌立柱外凸,立面線腳復雜優(yōu)……[詳細] |
時代:清地址:安徽省黃山市歙縣昌溪鄉(xiāng)周邦頭村該祠始建于明孝宗弘治十年,主體建筑面積747.12平方米,自奠基至竣工,歷時五載。宗祠建筑為明代徽派古建筑典型風范,簡潔的布局,古樸莊重;精致的雕飾,細膩入微,極顯徽派古建筑特色。脊頂以特制鏤花雕磚壓頂,上有十三對剔透麒麟相對而立,兩邊犄角上翹,直指蒼穹,顯富麗凝重;外墻皆用雙層“三六九”型青磚砌就,堅固之極,四面墻裙嵌以青石座基,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整個祠堂布局分柵棚、丹墀、正廳、后進和寢陵五大部分,是“三進兩明堂”的代表作。宗祠的選址堪具匠心:座北……[詳細] |
侵華日軍淮南罪證遺址位于淮南市大通區(qū),包括萬人坑、站后碉堡、碉堡水牢、秘密水牢、窯神廟、日軍司令部、日軍彈藥庫、日軍地堡、日軍南宿舍碉堡九處遺址。萬人坑位于淮南市大通“萬人坑”教育館南部,共3個南北向長方形坑,每坑長18米、寬3米、深3米,坑與坑間距2.4米。自民國27年(1938年)夏建成至民國30年(1941年)冬,被日軍殘害致死、食用日軍發(fā)放的發(fā)霉麥麩病死的萬余名礦工及礦工家屬尸骨被日軍投入“萬人坑”中,從而掩蓋其罪行。1968年重新將“萬人坑”挖開,并加以修復,在其上建立了階級教育展覽館……[詳細] |
太平橋又名河西橋,始建于宋端平元年(1234年),初為浮橋。元朝末年(1310~1360年)因兵亂被毀,改建為木橋。明弘治年間(1488~1506年)改建為石橋。明萬歷年間(1573~1619年)整修1次,清康熙56年(1717年)重修,清乾隆9年(1744年)擴建為大型石拱橋。清道光17年(1837年)和道光22年(1842年)2次遭洪水沖擊受損。道光23年(1843年)重修,歷時7年,于清咸豐2年(1850年)竣工,用銀10萬余兩。清光緒11年(1885年)和光緒23年(1987年)先后整修……[詳細] |
和縣猿人遺址位于安徽省和縣陶店鎮(zhèn)江家山的北坡。和縣猿人遺址是寒武紀的石灰?guī)r洞穴堆積。1980年10月和1981年6月曾對該遺址進行過兩次考古發(fā)掘,獲得人類化石頭蓋骨1個,下頜骨1段,頂骨1塊,額骨眶上部1塊,上下臼齒11枚,上內(nèi)側門齒1枚。這些化石材料至少代表了三個以上的個體,其中頭蓋骨屬于一個青年男性的個體,除顱底缺失較多外,腦顱的絕大部分都保存了下來。它在形態(tài)上具有直立人的許多典型特征,如頭顱的穹隆低矮,額骨明顯后傾,顱骨骨壁較厚,腦量較。s1025毫升),顱骨的最大寬位置較低,有發(fā)達的眉……[詳細] |
古城漢墓位于濉溪縣鐵佛鎮(zhèn)古城行政村孫樓自然村北,現(xiàn)封土形狀近橢圓形,殘高約5米,面積約2160平方米。1992年發(fā)掘。墓葬為同封異穴,封土下的兩座墓葬均墓向朝西。南側的一號墓為多室磚室墓,東西長163米。由對稱兩甬道及前、中、后三個墓室,共8個單元組成。青磚鋪地、頂。其南側甬道、后室及北側中室有壁龕。砌墻磚大多為素面,少數(shù)有紋飾。頂上用白灰涂刷。在南北室相通的券門頂部的磚立面有隸書陰刻“光和五年”紀年文字。北側的2號墓為畫像石墓?傞L度15米,以石條為框架,頂部及墻體均用花紋青磚砌筑,由1……[詳細] |
光裕堂——舒氏家族的總祠堂。在傳統(tǒng)建筑中,屋之門類似于人之面。古人言“宅以門戶為冠帶”,門坊在建筑模式上代表家族的臉面,也是整棟建筑裝飾之精華所在。與在西遞看到的胡氏祠堂不同的是,舒光裕堂采用的是貼墻牌坊的形式,是徽派建筑中罕見的“牌樓門”!翱催^九都菩薩廳,再進衙門也不驚”,可見光裕堂氣勢之恢弘。而在古代,祠堂的建造充分表現(xiàn)了封建社會倫理綱常的等級理念。第一層是“恩榮”及飛龍騰飛,代表著皇恩;第二層為、“錦衣還鄉(xiāng)”磚雕,代表著功名;第三層鐫刻“世科甲第”,代表著科第;第四層雄獅歡騰,代表著子孫……[詳細] |
后山張氏宗祠,俗稱“張家祠堂”,位于涇縣丁家橋鎮(zhèn)后山村。始建于清晚期,與張氏宗祠共同體現(xiàn)了張氏宗族曾經(jīng)的繁盛。張氏支祠其坐北朝南,前后兩進一個天井,建筑面積525.18平方米,保存較好。門樓上部以額枋形式用磚雕包砌突出“張氏支祠”四個大字。磚雕構件共六塊,由二龍戲珠、九獅滾珠遍地錦、迎送圖等圖案組成,是整個支祠建筑中最為精美部分。宗祠門樓高大軒昂,加之門前的石獅、臺階,凸顯出莊嚴凝重之感。前檐墻以上部的磚雕和下部石雕形成近似包框墻的形制,中部大面積水磨花磚貼面。花磚因其自身所具有的黑白相間的紋理……[詳細] |
呈坎古建筑群位于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qū)呈坎村。主要的建筑時代為明初至清末。該村自唐代以來,高官、隱土、巨賈、史志學家、作家、制墨家、書畫家代不乏人。據(jù)《新安府志》載,僅明代呈坎羅氏官至主簿以上者達110人。該村至今仍比較完整地保存著明代古村落的整體布局和街巷水系,有明清古民居建筑140處。呈坎古民建筑群系指村內(nèi)代表性古民居建筑20處(其中明代民居18處,清代民居2處)。這20處構筑明代古村落特征的建筑,包括1處祠堂、1處社屋、1處更樓、2處石橋和民居15處。分布在該村方圓0.7平方公里的山區(qū)盆地內(nèi)。……[詳細] |
時代:舊石器時代毛竹山、官山遺址,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寧國市城區(qū)西北四五公里處的西津辦事處羅溪村,屬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東距西津河600米,距皖贛鐵路150米,分別坐落在兩條西南東北走向的隴崗上,間距500米。由安徽省考古研究所于1986年底調查發(fā)現(xiàn),1997年發(fā)掘。遺址略呈半圓形分布,長10米、寬6米,發(fā)掘出1100多件礫石和石制品,其類型主要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狀砍砸器、石球和尖刃器。遺址中間部分是一面積四五平方米的空白區(qū)。遺址埋藏在網(wǎng)紋紅土的底部,地質時代為中更新世中期。遺址于1988年發(fā)現(xiàn)![詳細] |
凌家灘遺址1985年發(fā)現(xiàn)于安徽省含山縣銅閘鎮(zhèn)凌家灘村,遺址總面積約160萬平方米,經(jīng)測定距今約5300年至5600年,是長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發(fā)現(xiàn)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自1987年以來,由安徽省文物考古所主持的4次考古發(fā)掘發(fā)現(xiàn),聚落遺址內(nèi),包括居址、墓地、祭壇、作坊以及近3000平方米的紅陶塊建筑遺跡。同時,發(fā)掘出土大批精美玉禮器、石器、陶器等,反映出同時期其他遺址中所罕見的精美程度和工藝水平。由此推斷,遠古時期的凌家灘是一座繁華的城市。凌家灘遺址因其各類遺存齊全,文化內(nèi)涵豐富……[詳細] |
朱然墓園,位于市區(qū)南部雨山鄉(xiāng)境內(nèi),為三國東吳大將朱然之墓。發(fā)掘于1984年6月,出土許多珍貴文物,部分漆器填補了三國美術史的空白,也是已發(fā)掘東吳墓葬中墓主身份最高、墓葬規(guī)模最大的、時間最早的一座大墓,被列為20世紀80年代中國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墓園內(nèi)有文物陳列館。陳列館為一座漢代風格的仿古建筑。館以墓體為基礎,古樸凝重。館內(nèi)大廳中央部分是墓穴,穴中置棺木一尊。四周陳列有墓0土的文物和有關朱然墓研究的圖片、中外文獻資料等。游客在參觀中,可以領略到1700多年前三國時代的社會風貌。墓道位于墓坑正南,……[詳細] |
瑯琊山摩崖石刻及碑刻醉翁亭、豐樂亭及瑯琊寺現(xiàn)存有400多方(處)摩崖石刻及碑刻,其中唐代摩崖石刻7處,其余均為宋代和明代所刻。唐代7塊摩崖石刻,其中3塊是五言詩,4塊題刻。唐代摩崖石刻在江淮地區(qū)不可多見。宋、明、清較為珍貴的摩崖石刻有宋辛棄疾的《游瑯琊山》、丁介延的《重游瑯琊山》、燕度的《同游瑯琊》、鄭東的《秋日游瑯琊》、王宸的《來游》、王奧的《游記》、杜符卿的《游瑯琊開化寺》、《游瑯琊山謁》、燕南公弼的《丙寅來游》;明代有肖崇業(yè)的《秋游瑯琊諸勝》、郝良臣的《再游瑯琊寺》、邵富的《重修“重熙洞”……[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