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帝陵景區(qū)AAAA 帝堯位列三皇五帝之一,被后世譽為“文明始祖”和“國祖”。堯陵位于臨汾市堯都區(qū)大陽鎮(zhèn),世稱“神林”,高50米,周長300米,在已知的三皇五帝陵寢中最為巍峨高大。堯陵四面環(huán)山繞水,古有“山環(huán)水繞土一丘”之說。堯陵祠宇,相傳為唐初所建,金、元、明、清均有修建,現(xiàn)存明嘉靖十八年所立的堯陵碑上刻繪著堯陵全貌圖。1986年,堯陵被確定為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國務院第六批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市、區(qū)兩級高度重視下,2007年4月3日,堯陵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修復建設工程開工,2008年12月底一期修復工程竣工,完成陵區(qū)修繕、陵區(qū)澇河護坡、陵前大橋、陵前廣場、澇河溢水壩、赤龍壁、道路、道路綠化等工……[詳細] |
東羊后土廟(第六批國保)時代:元至清地址:堯都區(qū)土門鎮(zhèn)東羊村始建于元至元二十年(1282年),元大德七年(1303年)地震毀,元至正五年(1345年)重修,現(xiàn)存大殿、獻亭、戲臺等,其中戲臺仍保持元代風格。戲臺坐南朝北,平面正方形,面寬7.47米,進深7.55米。正面敞廊,三面封閉,十字歇山頂。臺階高1.75米,臺寬7.75米,深3.5米,臺前豎有二根園形抹角石柱,下有覆蓮柱礎,柱上浮雕蓮花和牡丹花生童子的圖案,內檐梁架斗栱三層,疊成八卦形藻井,結構別致精巧,故戲臺又稱八卦亭。戲臺后墻壁畫栩栩如生,東羊元代戲臺是全國僅存七座早期戲臺中最為精巧的一座,工藝精湛。是研究元雜劇在平陽一帶發(fā)展歷史和金元……[詳細] |
山西戲曲歷史悠久,特別是晉南地區(qū)是我國戲曲的發(fā)祥地之一,所以人們把山西稱做是“中國戲曲的搖籃”。 山西共有54種地方戲曲,種類居全國之首。因而,作為中國戲曲發(fā)展重要標志的戲臺自然也就很多。據(jù)統(tǒng)計,至今山西保存的古戲臺有2886座,其分布幾乎遍布山西各個地區(qū),其中最古老的元代戲臺有6座。位于臨汾市西北25公里的魏村牛王廟內,始建于1293年,是我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戲臺。戲臺采用樂樓形式,為木構亭式舞臺,平面呈正方形,三面有墻,正面當臺口,無前后場之分。戲臺的建筑結構為“井”字形框架,頂部有單檐歇山頂或十字歇山頂兩種形式,是研究中國戲劇發(fā)展史的寶貴的實物資料。山西臨汾市……[詳細] |
鐵佛寺,也稱“大云寺”,位于山西省臨汾市西南隅。始建于唐貞觀(627~649年)年間,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地震毀壞,五十四年(1715年)重建。整座寺院坐西向東,共三進院落。一進院落由山門、天王殿組成;二進院落由天王殿、大雄寶殿及南北配殿組成;三進院落由大雄寶殿、南北廂房、藏經樓及院落中心的琉璃金頂寶塔組成。根據(jù)碑文或梁架題跡可知:琉璃金頂寶塔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的遺構,藏經樓為光緒八年(1882年)的遺構。大雄寶殿、天王殿、南北配殿、南北廂房雖無梁架題跡等文字記載,但從其梁架結構和構件特征分析,應為清代中期的作品。琉璃塔是寺院的主體,位于大雄寶殿之后數(shù)米,塔為平面方形樓閣式……[詳細] |
王曲東岳廟(第六批國保)時代:元至民國地址:堯都區(qū)吳村鎮(zhèn)王曲村戲臺始建于元代初年,明清兩代均有修葺。原屬東岳廟的附屬建筑,現(xiàn)廟毀,僅存舞臺。戲臺坐南朝北,分前后兩部分,前檐為民國年間重修時增建,后部建筑為元代遺構,平面略呈方形,臺寬7.25米,面寬7.25米。屋頂為單檐歇山頂。臺前及兩側前部敞朗,為臺口。背面及兩側后部筑以墻壁,無前后場之分。前檐兩根粗大的木柱支撐大額,后墻及兩山為土坯砌筑,形成了三面砌墻正面敞口的形式,斗栱為重栱雙下昂計心造作法,內檐梁架結構尤為別致。臺前有清代增建硬山卷棚頂抱廈![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