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片视频在线网址,亚洲av世界男人的色的天堂,黄色免费看网站,国产拔擦拔擦8xcom高清在线,黄色片子网站,国产美女一级特黄网站大全,新一级毛片国语版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旅游

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諸公井亭位于東山鎮(zhèn)西街。井成于明代,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大旱,太湖涸,東山居民用水發(fā)生困難,時里中父老倡議募金挖井,以解水荒。迨井建成,周圍居民得益匪淺,為紀念創(chuàng)建父老和捐金者,命名“諸公井”,以志不忘。井亭建于清代。東山舊俗中,以正月上旬出“猛將會”最為熱鬧。東山人稱猛將神為“會”,非常信奉。據(jù)《畿輔通志》云:“劉猛將軍,名承宗,廣東吳川縣人,元末,官指揮使。江淮蝗旱,督兵逐捕。后元亡,自沉于河,土人祀之!鼻逵赫(1724年),有旨祭劉承宗于各省府州縣,神因能驅(qū)蝗,且載在《大清會典》列為祭典,故代代相傳,被民間供奉為“益民之神”。初東山欲塑猛將神像,苦不得其容,神乃顯圣,作孩童……[詳細]
  導游文昌閣不僅是著名古建筑,也是揚州城市的重要地標。閣高24.25米,八角三級磚木結(jié)構(gòu)建筑。閣的底層四面辟有拱門,與街道相通。第二三兩層四周虛窗,登樓四眺,遠近街景,盡收眼底。每于節(jié)慶之夜,閣上彩燈輝耀街衢,為揚州鬧市的一處佳景。位于文昌路和汶河路交叉處,建于明代萬歷年間,因是揚州府學的魁星樓,故名“文昌閣”。這里一帶是揚州最熱鬧的地方,晚上也燈火輝煌。汶河路和文昌路交匯于文昌閣,文昌閣往北一站路是四望亭,四望亭西的四望亭路是揚州出名的美食街。交通公交4、5、6、16、17、18、27、29、30、32、33、55(晚)、66(晚)、303、315路可抵達,另外鎮(zhèn)揚城際公交為揚州平山堂發(fā)往鎮(zhèn)江……[詳細]
  陳武帝陳霸先萬安陵石刻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調(diào)整公布陳武帝陳霸先萬安陵石刻南朝(559年)南京江寧區(qū)上方鎮(zhèn)石馬沖1988年作為“南京南朝陵墓石刻”部分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江寧縣上坊鎮(zhèn)西北石馬沖! £惏韵(503—559),字興國,吳興長城(今浙江長興)人。初仕梁,官至交州刺史,后佐王僧辯討侯景,移鎮(zhèn)京口(今鎮(zhèn)江),僧辯行廢立,霸先殺之,迎梁敬帝蕭方智復位,自為相國,封陳王,旋廢梁稱帝,國號陳。在位3年,永定三年(559)六月崩,八月葬萬安陵,謚“武帝”。皇后章氏亦葬此陵。  陵西南向。據(jù)《北史?孝行傳》載:陳亡后,僧辯子王頒,集父之舊部,夜掘武帝陵……[詳細]
  趙海仙洋樓,即趙海仙故居,位于興化市區(qū)東城外家舒巷16號,建于晚清。趙海仙,名履鰲(1830-1904),晚清出生于興化中醫(yī)世家。自幼學醫(yī),盡得家傳。在深諧祖輩醫(yī)術(shù)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弘揚發(fā)展,對中醫(yī)典籍融會貫通,遵經(jīng)而不泥古,善治疑難雜癥,成為一代名醫(yī),并成為晚清所形成的“興化醫(yī)派”的杰出代表。所傳弟子遍及江、浙、皖等省,求醫(yī)者遍及大江南北。清光緒年間,慈禧太后不豫,詔天下名醫(yī)進京御診,兩江總督劉坤一舉薦趙海仙應(yīng)詔,趙海仙稱病辭卻。其后湖廣總督張之洞患疾,亦派專使請治。趙海仙不但醫(yī)術(shù)超群,且醫(yī)德高尚。每逢鄉(xiāng)里水災疫情,都積極參與義診施藥。若遇貧苦之人上門求醫(yī),不但無償救治,還供其食宿,故有一代仁……[詳細]
  爛石隴南朝佚名墓石刻位于丹陽的南朝石刻在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是《中國文物地圖集·江蘇分冊》卻沒有把爛石隴南朝佚名墓石刻列入全國重點,而是省級文物。石刻共有兩個,一南一北,隔著一條土路對峙。南側(cè)的損壞嚴重,只剩下軀體下側(cè)的部分石塊,而北側(cè)比較完整,但是風化嚴重,要仔細辨認,才可以看清局部花紋。據(jù)《丹陽縣志》記載:墓今已平。墓前有2尊石辟邪,南北對列。南辟邪現(xiàn)已碎,北辟邪較完好。形似獅,身長1.58米,高1.54米,頸高0.75米,體圍1.7米。張口吐舌,作蹲踞狀,其形態(tài)為南朝石刻中所僅見。1977年5月提升入座。此墓有齊廢帝海陵王蕭昭文墓之說。(日)曾布川寬《六朝帝陵》:爛石……[詳細]
  1897年由宿遷人張道生建造,為當時宿遷最高的一棟商業(yè)建筑。道生堿店位于宿遷市區(qū)幸福中路東側(cè),東大街以西。該建筑長25米,寬8米,高15米,共三層,局部四層,另有半地下室。2001年,堿店被宿遷市政府定為市級文保單位。2009年,經(jīng)修繕后,宿遷市政府將其改建為“宿遷文化名人館”。據(jù)史料記載,鴉片戰(zhàn)爭后,美國傳教士于1882年到宿遷傳教,在傳教過程中得到了宿遷人張道生的幫助。1902年,洋堿和洋油(進口煤油)涌入宿遷,張道生在教會的幫助下得到了獨家銷售洋堿、洋油的機會,借此機會逐漸發(fā)達。張道生于1897年在宿遷建造了當時最高的一棟商業(yè)建筑:道生堿店。1938年5月19日,日軍18架飛機轟炸宿遷縣……[詳細]
  唐順之故居在青果巷86號,原名保合堂,為唐順之誕生地。唐順之(1507~1560),字應(yīng)德,號荊川,明嘉靖進士,官至翰林院編修,因受讒革職,在宜興陽羨山中修文習武10余載,通曉天文、地理、歷史、數(shù)學、兵法、樂律、五行的文武全才。52歲啟用抗擊倭寇,病死任上。明崇禎六年(1633年)荊川玄孫唐宇昭改為貞和堂,沿用至今。荊川故居有八桂、貞和、易書、筠星、四并、復始、松健、禮和等八堂,合稱“唐氏八宅”,分布在青果巷中段今雪洞巷至西廟溝一帶。八宅始建于明萬歷以前,歷經(jīng)興廢,今四并、復始二宅舊址已難覓,其余各堂尚存,部分已被改建,唯貞和堂、筠星堂基本保持原貌。貞和堂原名保合堂,唐荊川玄孫改名貞和,為唐荊……[詳細]
  薛暮橋故居在無錫惠山區(qū)禮舍古街的西街,距孫冶方故居僅百步之遙。該建筑占地405平方米,取名“慎修堂”。修葺一新,粉墻黛瓦,烏漆大門。門旁一塊石碑,文字內(nèi)容與孫冶方故居前一模一樣。旁邊還有一塊小石碑,鐫刻這樣一段文字:薛暮橋故居建于1884年,由薛暮橋的祖母主持建造,原有主體建筑為三間四進磚木結(jié)構(gòu),第三進為樓房。薛暮橋1904年10月25日出生,2005年7月22日逝世,跨越了一個多世紀。故居以圖片形式展示了薛暮橋波瀾壯闊的一生,一幅幅照片記載了薛暮橋為黨的事業(yè)作出不朽貢獻的生平歷程。在展出的圖片資料中,翔盡而具體地介紹了薛暮橋筆耕一生、著作豐碩的內(nèi)容,列出了長長一大串的經(jīng)濟理論的著作。其中又以……[詳細]
  武當行宮位于揚州市廣陵區(qū)東關(guān)街300號,原名真武廟,廟內(nèi)昔有真武大帝銅像。始建年代不詳,明宣德年間(1426-1435)郡守陳貞重建,正德元年(1506)中都(今安徽鳳陽)商人葛欽修。嘉靖四十三年(1564)含山(今屬安徽)人耿氏,在該廟立“武當行宮”碣,用以祈福,始以“武當行宮”名于世。清咸豐間除大殿外,皆毀于兵火,光緒間海州分司徐紹垣重建,光緒二十八年(1902)于此創(chuàng)辦儀董(仲舒)學堂。現(xiàn)存山門殿、真武殿、大殿,占地面積約12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為800平方米。山門殿亦稱獻殿,單層雙面坡硬山式清代建筑,面闊三間,屋脊正中置三支畫戟,門口一對石鼓,殿內(nèi)神龕內(nèi)供奉王靈官。步入山門,東有化紙……[詳細]
  秦堂山遺址位于江蘇常州溧陽市上興鎮(zhèn),2011年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南博對該遺址進行了第一次考古勘探和試掘,發(fā)現(xiàn)遺址總面積約18萬平方米,涵蓋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馬橋文化和唐宋、明清等不同時期文化遺存,其中馬家浜時期文化遺存最為豐富,約4.5萬平方米。2014年12月至2015年11月,南京博物院、溧陽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再次對該遺址進行發(fā)掘。發(fā)掘工作分Ⅰ區(qū)和Ⅱ區(qū)同時進行,發(fā)掘面積300平方米。遺址西側(cè)的秦堂山區(qū)域為Ⅰ區(qū),清理出馬家浜文化墓葬27座,分布密集,部分疊壓,均為單人葬,仰身、側(cè)身、俯身同見,人骨保存較差,隨葬品不豐富,出土器類有玉玨、璜、石錛、鉞、……[詳細]
  磨臍墩遺址位于金湖縣西部,屬金湖縣戴樓鎮(zhèn)官塘鄉(xiāng)小集村,中心地理坐標為N32º58′20.39″、E118º55′14.44″,海拔高度為16米。遺址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300米,東西寬150米,文化層普遍深度為3米。遺址延續(xù)時間較長,文化內(nèi)涵豐富。地表散見大量遺物,種類有紅陶罐、灰陶鼎、灰陶缽、夾砂陶鬲、磨制石器、紅燒土塊等。相傳,金湖遠古是一片海洋,磨臍墩就是海岸邊。那里有古老傳說。相傳磨臍墩是住著大戶有錢人家,也說是神仙居住的地方。附近農(nóng)戶有什么紅白喜事,都到哪里借酒器碗筷一類的東西。那里有一“轉(zhuǎn)磨”,周而復始,永不停止,說磨的大麥。有一過路人隨手抓了一把麥粒帶回家。一……[詳細]
  中國伊斯蘭教學者劉智之墓。劉智(約1655~1745)逝世后,葬于南京中華門外花神廟街茅家巷穆斯林公墓。1982年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劉智墓在中華門外花神廟毛家巷回民公墓內(nèi)。19路公交車可達。劉智(1660-1745),字介廉,號一齋,回族,上元(今南京)人,清代康熙、雍正年間的著名學者,畢生致力于阿拉伯經(jīng)傳典藉的研究。譯著宏豐,著有《至圣實錄年譜》、《天方典禮擇要解》等數(shù)百卷。墓園坐東朝西,門前有石柱一對,上鐫“劉介廉之墓”。墓園幾經(jīng)修葺,保存尚好。門內(nèi)甬道有華表一對,上端有石牌連接,上刻“典型在望”。墓基呈南北向,初為黃土堆聚,后為磚砌水泥封飾墓,長28米,寬8米。墓前有石碑1方,上鐫……[詳細]
  江蘇巡撫衙門舊址位于蘇州市姑蘇區(qū)書院巷20號。舊址原為鶴山書院所在地,明代永樂年間改為衙署。1982年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現(xiàn)由蘇州衛(wèi)生學校保護管理。歷史沿革:衙門舊址所在地書院巷是蘇州城區(qū)南部的一條街巷。唐稱南宮坊,有牌坊立于巷東口。宋起即稱南園巷,后因宋理宗賜魏了翁宅于此,并書賜“鶴山書院”四字,曾孫魏起于元代在此恢復鶴山書院,巷遂稱今名。明永樂年間以書院舊址為巡撫大臣行館,宣德五年(1430)至清宣統(tǒng)三年(1911)為巡撫衙門。自明宣德設(shè)巡撫到清末,480余年間曾有不少名臣治事其中,諸如周忱、海瑞、梁章鉅、張伯行、林則徐等。林則徐在任前后達五年之久,政績卓著,深受人民愛戴。末任巡撫……[詳細]
  石佛寺位于南京市浦口區(qū),現(xiàn)存一尊宋代石佛是國家一級文物。它既是歷史的見證,又是中國勞動人民藝術(shù)和智慧的結(jié)晶。浦口區(qū)在南北朝以后清朝以前,寺廟林立,其中尤以佛教寺廟為盛,石佛寺便是其中之一。古人云:“天下名山僧占多”,中國的名山大川,無一沒有寺院僧侶。南京浦口山陵起伏,峰巒層迭;雖未登入名山之列,但寺廟之多。不得不承認是與綠水環(huán)繞、景色宜人的定山、寶塔山、浦子山、平山、宣化山等有關(guān)。其中僅定山周圍就有定山寺、石佛寺等數(shù)十座廟宇。據(jù)《江浦埤乘》記載:“石佛寺,在治(縣城)東北十五里,宗建炎間建,明萬歷間鄉(xiāng)耆周棟捐修并建東岳殿、華嚴樓于寺左,又修筑寺前官路二十里,加茸石橋,募置雙岸圩香火田三十三畝,……[詳細]
  位于大馬元巷18號。盛宣懷,字杏蓀,晚清洋務(wù)派代表人物之一,中國近代工商業(yè)的開拓者和實踐者。故居為市文物保護單位。來到舊鼓樓大街的小石橋胡同東口看到,金碧輝煌的牌樓在胡同口赫然屹立,而匾額上的“盛園”二字已改為“竹園”,原本刻有“盛園坐落在小石橋胡同24號,清朝末年郵傳尚書盛宣懷府第”的石碑也被移走。它原是清朝末年郵政大臣盛宣懷的私邸,又曾是大太監(jiān)李連英的花園,是一座中國庭園式建筑。盛宣懷(1844~1916)字杏蓀,號愚齋,江蘇武進人,1870年入李鴻章幕府。他在參與創(chuàng)辦中國第一個大型民用航運業(yè)輪船招商局后,主持創(chuàng)辦多家企業(yè)、學校。他通過辦洋務(wù)大事而成為全國首富,有人估稱他的財產(chǎn)達白銀200……[詳細]
  蔚圃位于揚州市廣陵區(qū)風箱巷6號,為清末民初陳氏住宅,后歸許姓。住宅坐北朝南,分為東西兩路,中夾一條火巷,占地1700余平方米,建筑面積1000余平方米,西路五開間縱向遺存四進。第一進門房五間,八字型磨磚對縫門樓,旁立石鼓一對,對面設(shè)一字型照壁,門樓內(nèi)兩側(cè)各有朝北房二間。入內(nèi)為庭院,東北側(cè)有一圓門,上有“蔚圃”二字門額。園東側(cè)沿墻建有抄腰廊三間,向北與第二進花廳相接。園西南隅歇山式?jīng)鲩w,飛檐翹角,繞以美人靠。閣臺壁間磚雕海棠框景,中鑲磚雕佛手、桃子、石榴、葡萄等果實,寓意多福多壽多子孫。閣下一泓曲池,經(jīng)久不涸,魚游戲水。池邊白色石欄圍之,石欄邊對置假山圍之一區(qū),間植柏樹、花淑。面北依壁疊砌湖石假……[詳細]
  六合萬壽宮位于南京市六合區(qū)雄州街道荷花社區(qū)長江路116號-1,與六合文廟隔街相望。萬壽宮為清道光年間在元真觀二郎廟舊址上改建,咸豐八年(1858年)毀于戰(zhàn)火,光緒九年(1883年)為迎接慈禧五十壽辰重建。六合萬壽宮作為清末為慈禧太后壽辰所建生祠建筑,是研究清代萬壽宮形制的重要案例,對研究清代六合地區(qū)民間信仰的發(fā)展也有一定價值。萬壽宮是歇山重檐磚木結(jié)構(gòu)古建筑,坐北朝南。為清道光元年(1829)知縣元茂琦用真觀二郎廟舊址改造,咸豐八年毀(1858),光緒九年(1883)重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萬壽宮為“人民教育館”使用。1952年改為“六合文化館”,1955年轉(zhuǎn)為六合一中使用。1996年10月……[詳細]
  孫冶方紀念館位于無錫市惠山區(qū)玉祁街道玉祁禮社街121號,為緬懷、學習孫冶方,1997年7月,玉祁鎮(zhèn)黨委、鎮(zhèn)政府在文昌公園內(nèi)籌建了孫冶方紀念館,館名由楊尚昆題寫。2008年孫冶方誕辰100周年時,玉祁鎮(zhèn)黨委、鎮(zhèn)政府對禮社孫冶方故居(孫冶方養(yǎng)女李昭不同意此認定)進行了修繕,并將孫冶方紀念館搬遷至故居內(nèi)。故居房屋為清代晚期建筑,前后五進,坐北朝南,臨街而建,系磚木結(jié)構(gòu)。孫冶方(1908—1983),原名薛萼果,無錫玉祁禮社村人,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經(jīng)濟學家。15歲投身學生、工人運動,1923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1月轉(zhuǎn)為中共黨員,任中共無錫支部第一任書記。同年赴蘇聯(lián)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詳細]
  永壽寺塔是明朝萬歷年間修建的一座風水寶塔。永壽寺塔于明萬歷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二月開始建塔,萬歷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十二月落成。原名永昌,后敕永壽寺塔。清代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永壽寺內(nèi)有僧眾近百人,成為溧水縣城內(nèi)第一大剎。永壽寺塔是一座仿木樓閣式磚塔,平面呈八角形,共七層,高32.5米。塔座落在高約一米的白石須彌座上,塔座每邊長3.2米中有束腰。該塔從下向上逐層收小,造型非常優(yōu)美。塔室平面呈四方形,各層之間相錯砌置。第一層東南西北四面辟門,另四面亦有裝飾性假門。每門兩側(cè)各有一對磚雕金剛,共十六塊。二層以上每層亦設(shè)有四面,各層間門向變換設(shè)置。塔重點裝飾底層外壁及石座部分,而塔……[詳細]
  顧毓琇紀念館位于無錫市學前街3號。顧毓琇紀念館是在顧毓琇故居(原顧家“寶善堂”)的原址上設(shè)立起來的。顧毓琇故居的建筑是根據(jù)江南民居特色修復保護的。修復后的故居總占地面積968平方米,建筑面積848平方米,共五開間四進。第一進為序廳和顧毓琇先生的生平簡介;第二進為顧毓琇先生的學術(shù)成就陳列;第三進為顧毓琇先生成才之路、愛國情深介紹;第四進為紀念館的資料研究室。顧毓琇故居為顧毓琇祖上顧鴻逵于清朝嘉慶年間(1808)建造,是典型的江南民居。在這座故居中,誕生了顧毓琦(德國漢堡大學博士)、顧毓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顧毓瑔(美國康乃爾大學博士)、顧毓珍(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顧毓瑞(臺灣文化大學博……[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