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章氏宗祠位于安徽宣城市宣州區(qū)貍橋鎮(zhèn)南湖村大章自然村。章氏宗祠始建于明初,現(xiàn)存建筑為清代,分為主祠和副祠,磚木結(jié)構(gòu)。主祠建于康熙六年(1667年),副祠建于光緒三年(1877年)。主祠為三進三開間,面闊約16米,進深約32米。硬山式頂,馬頭墻。八字門樓,左右兩側(cè)各有一只抱鼓石。內(nèi)分門廳、敦睦堂和享堂,有前、后天井。副祠略向內(nèi)縮進,面闊約16.5米,進深約31米。前進為門廡,中進分開,兩邊為廂房、回廊,后進為享堂。整座建筑石雕、木雕、磚雕隨處可見,雕刻精細,繪畫精美。章氏宗祠整個建筑既有徽派建筑的一些特點,又帶有本土文化的元素,對研究皖南古民居的建筑風格有著深遠的意義。2010年被公布為區(qū)級文……[詳細] |
隱仙洞摩崖石刻位于涇縣榔橋鎮(zhèn)馬渡村倪家村名組的紫山上。為石灰?guī)r溶洞,山腳下距徽河水面60-70㎝處有古棧道遺跡,該棧道即為涇縣西南鄉(xiāng)至旌德縣境的古道。隱仙洞中央從洞頂?shù)箲蚁聛硪桓睆郊s一米長三米多的石柱,離地不足半米,頂上根部有一塊隆起,梢部漸細形狀酷似男性生殖器,故當?shù)厝擞址Q它為馬石胯。相傳不孕之人只要喝了石柱上滴下來的泉水,便可得子。洞外石壁上另有一處石穴,稱為“女陰壁”,也是當?shù)厝松承叛龅纳裎。至今仍有鄰近百姓到此祭拜和祈福還愿。據(jù)傳隱仙洞附近有20多方摩崖石刻,目前已發(fā)現(xiàn)的有12方。因其洞內(nèi)形似陽物的鐘乳石、溶洞內(nèi)外多處摩崖石刻以及古棧道、獨特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構(gòu)成了它豐富多采的歷史文化……[詳細] |
陳鳳仙宅位于宣城市績溪縣,年代為明。坐落在華陽鎮(zhèn)上馬石紫園內(nèi),占地面積60平方米。該宅原坐落在臨溪鎮(zhèn)孔靈村老街中段西側(cè),此處因不適合建筑的保護。2005年易地遷至華陽鎮(zhèn)上馬石紫園內(nèi)進行異地保護,占地面積60平方米,坐西朝東,磚木結(jié)構(gòu),硬山式屋頂,面闊三間,進深兩間的兩層建筑。屋內(nèi)木結(jié)構(gòu)及二樓的美人靠均雕飾精美,是明代徽派建筑典型代表,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2000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批準文號績政【2000】31號。2017年,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批準文號宣政秘【2017】45號。2019年,陳鳳仙宅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項英、周子昆殉難處蜜蜂洞位于涇縣茂林鎮(zhèn)濂長村赤坑山。因其山頂圓形石峰被當?shù)厝朔Q為“蜜蜂桶”。桶底端一洞中開,為天然原始巖洞,稱之為“蜜蜂洞”。洞口高1.8米,洞寬2米,深4米。蜜蜂洞險峻、隱蔽、攀登艱難。皖南事變中,新四軍政委兼副軍長項英和副參謀長周子昆在此洞中隱蔽月余,住在岔坑口的山民姜德貴,每隔一天送去干糧咸菜,并在家門口晾曬紅、白不同顏色的衣服報告國民黨是否進山“清剿”。姜家的住屋被敵人燒毀三次,但他依然在坑口搭草棚居住。1941年3月14日,項英、周子昆二人慘遭叛徒劉厚總殺害,烈士遺骸被掩埋在距蜜蜂洞不遠的石壁下,1952年移葬南京雨花臺。保護范圍:東至赤坑山蜜蜂桶山頂,南至蜜蜂桶南側(cè)……[詳細] |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家朋鄉(xiāng)磡頭村,建于明嘉靖丁酉年(1537)。該坊坐東南朝西北,四柱三門五樓,麻石仿木結(jié)構(gòu)。通高8米,面寬8.4米,進深2.45米,占地20平方米。該坊為旌表故氏許保妻章氏而立,主樓正中置有“恩榮”匾,其下方花板西北方鐫有“節(jié)婦坊”三字,其建筑藝術(shù)及雕刻水平較高,具有明代特征,是明代牌坊的重要代表,1997年4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6月,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批準文號皖政秘(2012)300號。 保護范圍:坊基外東2米、南2米、西5米、北5米 建控地帶:東5米、南5米、西20米、北20米……[詳細] |
鼓角樓坐落于廣德州署正南儀門之上。該樓始建于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原為二層。上為復宇重樓,樓中備有鼓、角、鐘、漏刻各一,取“代鼓鳴角,以警昏聽。下漏數(shù)刻,以節(jié)晝夜”之意。下為拱形卷洞樓座,座高4.3米。元時因戰(zhàn)亂遭損壞,明洪武四年復修。清末戰(zhàn)亂樓毀,鼓、角、鐘、漏全遺失。民國15年(1926年)邑紳占家鵬捐資按原樣重修樓宇三間。民國26年(1937年)被日機轟炸,毀壞殆盡,僅存樓座。1999年,該樓重修,恢復往日原貌。說起這座鼓角樓,不能不提到一個人。泉州梨園戲是宋南戲的遺響,里面有一個劇目叫《朱壽昌》。講述的是宋代朱壽昌任地方官時知道生母在自己七歲時被打趕出門,決意棄官尋母,歷經(jīng)一番磨……[詳細] |
坦頭汪氏宗祠坐落在績溪縣長安鎮(zhèn)坦頭村村頭,坐北朝南,占地面積845平方米,該祠建于清代,前、后三進,前后天井,前進為歇山式五鳳樓,門樓上的額枋雕刻人物故事;中進為人字頂,中進的雀替和平盤斗雕刻人物及花卉;后進為寢樓,比中進高,拱軒頂,后進的雀替和駝峰同樣雕刻精美,中后進廂房無槅扇裝飾,該祠在2007年時進行了大修,整棟祠堂保存基本完整。2011年6月,公布為第六批縣保單位,批準文號為績政【2011】46號;2016年,公布為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批準文號宣政秘【2016】219號。2019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云氏宗祠及《長生殿》戲文磚雕貞節(jié)坊位于廣德縣邱村鎮(zhèn)后崗村祠堂邊。云氏家庭,元末兵亂自陜西喬寓廣德,在無量溪河畔三溪口建莊興業(yè),詩書傳家,人才輩出。自明弘治以來,以科考出官入仕者甚眾,很快成為桐川顯姓大族。為擴充、鞏固家庭勢力,建立了該詞。前后二進。清咸同兵亂,后進被焚,F(xiàn)存前廳面闊5間,架構(gòu)壯碩,廣宇軒昂,不乏雕鏤,黑漆髹飾,氣象威嚴。明堂前檐兩側(cè)立清廷中央機構(gòu)要員和地方各級官員于嘉慶二十二年為旌表云姓妻陳氏、呂氏所立《長生殿》戲文及神話故事磚雕貞節(jié)坊2座,不僅作為封建禮教、宗法制度的象征,而且保存了《長生殿》當年演出的舞臺藝術(shù)風貌。保護范圍:建筑本體外,東至村前道路(2—3號界址),南至祠堂……[詳細] |
胡炳衡故居位于安徽省績溪縣瀛洲鄉(xiāng)坑口村龍川溪南岸中部地段,占地面積251平方米,坐北朝南,硬山屋頂,磚木結(jié)構(gòu),前廳后室,四周封砌馬頭墻。歷史背景胡炳衡故居的主人胡炳衡與其子胡增鈺在解放前常年在外,但仍繼承祖?zhèn)鳟a(chǎn)業(yè),此宅的產(chǎn)權(quán)在解放后土改時仍為胡增鈺所登記。建筑格局根據(jù)建筑風格來看,該宅當屬清道光年間建筑物。此宅的后堂為原來建筑,室內(nèi)的撐拱、雀替等木構(gòu)件雕飾精美。前廳于解放初期因火災焚毀,近年來予以復建。文物保護2002年經(jīng)績溪縣人民政府搶救性修復2004年10月28日,被評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上坦橋位于安徽宣城市寧國市方塘鄉(xiāng)上坦村上坦橋呈南北走向,為五孔滿肩青石石拱橋。建于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橋長68.9米,引橋長44米,橋面寬5.6米,五孔從北向南跨徑依次為12.4米、13.8米、13.8米、12.7米和12.7米。橋基用條石砌成,每層較上層稍-,橋墩為船型。上坦橋從北向南第四孔的北面距河面約3.3米處拱券上崁有建橋“同仁因果”碑記一通,記載了建橋的捐資者、修建者和年代。護欄用石柱和條石砌筑而成。橋面和引橋原用青石鋪砌,引橋為階梯狀,上世紀80年代末修建鄉(xiāng)村公路時,改為水泥路面。保護范圍:橋整體結(jié)構(gòu)及引橋。建設(shè)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橋南北兩端50米,東西兩側(cè)150米。……[詳細] |
為奉西漢末年治水英雄張渤的廟宇。張渤,故鄣人,志在開鑿從吳興之西苕溪貫通廣德無量溪、桐汭河,連接南漪湖、太湖的內(nèi)河水系,以利灌溉和舟楫。因王莽亂世工程未遂,在廣德橫山憂憤而死。為紀念他的功德,遂廣德橫山建廟以祀。此廟明初始建,清順治、嘉慶多次重修,青磚灰瓦,單檐硬山,廟內(nèi)16根方體抹角花崗巖石柱,組成四組抬梁架,木構(gòu)橫梁,氣勢雄渾。面闊三間13.3米,進深11米。祠山廟充分利用當?shù)氐氖馁Y源,采取木、石組合結(jié)構(gòu),克服了江南雨水多,空氣潮濕,木材易于朽爛的弊端,也減少了火災危害,是建筑材料使用的一大突破。保護范圍:廟墻體外,東9.4米至楊世清宅,南9.5米至水田,北11米至山坎。建設(shè)控制地帶:![詳細] |
下溪王氏宗祠又名“篤親堂”,位于板橋頭鄉(xiāng)下溪村西首,坐北朝南,。據(jù)考證,該祠始建于清光緒八年(1882年),現(xiàn)存部分為2006年夏王姓村民自籌資金修繕。王氏宗祠前后兩進,前進后部有天井。整座宗祠為抬梁結(jié)構(gòu),用材碩大。保存基本完整,有一定的文物價值。2011年6月21日被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六批縣保單位,批準文號為績政【2011】46號;2016年被宣城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批準文號宣政秘【2016】219號。2019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水東花戲樓位于宣城市宣州區(qū)水東鎮(zhèn)東勝行政村內(nèi)。是一座典型的皖南古民居建筑,始建于南宋,清光緒末年,因樓毀壞嚴重,村人合力重修,民國五年又重修;☉驑怯置f年臺,呈凸字形,前部表演區(qū)為單檐歇山頂抬梁式,可以三面觀看表演,后臺為硬山頂,臺身磚木結(jié)構(gòu),四周共有柱16根,檐柱斜撐刻以戲文故事及獅形,臺基高1.85米,臺寬12.7米,前臺深4.4米,后臺深5.1米。據(jù)調(diào)查,自清同治四年即有目連、散腔等戲劇在該戲臺演出,十年一大唱,五年一小唱,多為專業(yè)班社,且與玩燈、賽會結(jié)合。保護范圍:臺前向東26米,臺墻向南、西、北各10米。建設(shè)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東、南、西、北各10米![詳細] |
踏歌岸閣位于涇縣城西40公里的桃花潭鎮(zhèn),其下為東園古渡口。相傳這里是唐代豪士汪倫送李白處。時李白應汪倫邀請,暢游桃花潭,離去時汪倫送他至渡口,踏歌送行,后人為紀念李白與汪倫的情誼,稱東園古渡口為“踏歌古岸”。明代,當?shù)厝嗽诎渡辖ā疤じ璋堕w”,清乾隆年間重建,民國初復修。踏歌岸閣為一古時渡口建筑。它的位置正好選擇在出閣將上船過渡,入閣即進南陽古鎮(zhèn)的正街,進出南陽鎮(zhèn)都十分方便的位置。同時,出閣正好面對桃花潭,潭水清冷鏡潔,黛蓄漣漪,奇石“象鼻子”伸進潭中,望去誠如大象吸水,潭岸即是仙墩,上筑有“懷仙閣”,在踏歌岸閣的門洞中望去宛若一框十分秀麗的山水畫;入閣,級級踏步在頂端露出了前面轉(zhuǎn)彎的街道,街道……[詳細] |
梅清墓位于宣城市新田鎮(zhèn)。梅清早期所畫的題材只是家鄉(xiāng)山水、故園風情。32歲始潛心畫黃山,屢登天都、蓮花、云門、光明頂、文殊院、獅子林、煉丹臺、蒲團松、西海門等百余處勝景,深為天下第一奇山所陶醉。從此,他在絕妙如畫的山水間熱情-滿懷,縱橫馳騁,以詩人之心去感受自然,更以畫家之情來表現(xiàn)自然,不僅寫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優(yōu)美詩篇,而且畫出了無數(shù)峭拔秀美、云煙變化之勝、意境韻味無窮的黃山風景畫,與黃山結(jié)下了奇緣。他自稱“游黃山后,凡有筆墨,大半皆黃山也”![詳細] |
伏嶺栢公祠坐落在伏嶺鎮(zhèn)伏下村村中,建于清代。歇山式屋頂,坐北朝南,占地面積510平方米,前后兩進,前進為上下對堂,兩邊回廊,中間天井,后進為寢樓,抬梁穿斗并用式梁架,撐拱承挑出檐。祠堂用料碩大,2004年村民籌資對祠堂進行過一次大修,整幢建筑保存基本完整,有一定的文物價值。2011年6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批準文號為績政【2011】46號;2016年,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批準文號宣政秘【2016】219號![詳細] |
侯村祠堂,建于清乾隆年間。祠堂三進,磚木結(jié)構(gòu),占地1200平方米。為郎溪縣現(xiàn)存最完整、建筑面積最大的一座古建筑。該祠為排架式挑梁構(gòu)造,呈徽派建筑風格。祠內(nèi)除雕梁畫棟、精美的磚雕石刻外,后進南墻保存有四幅完好的彩色花鳥壁畫(每幅縱70厘米,橫210厘米)。天井內(nèi)植有兩株牡丹,高約1.5米,枝干蒼勁,每年開花五、六十朵,花大如碗,艷麗奪目。相傳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為縣內(nèi)珍稀花木。保護范圍:東至鳳凰山腳30米,南至村民住宅區(qū)50米,西至鳳凰池60米,北至雞公池畔農(nóng)田60米。建設(shè)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四周10米。……[詳細] |
水東大夫第位于宣城市宣州區(qū)水東鎮(zhèn)水-區(qū)水東老街內(nèi)。大夫第始建于明代,現(xiàn)存為清代建筑。該宅為磚木結(jié)構(gòu)廳堂建筑。原為五開三進,現(xiàn)存三開三進,面闊11.2米,進深30米。面積312平方米。房屋前廳分上下兩層,東西為廂房,中進設(shè)回廊,后進為祭祀堂。前廳有一券門可直通天井,天井用石條鋪成,下設(shè)排水道。為了防潮,房間和楔廂房地坪高于明間約20厘米,上面還鋪有木板,整幢房子都采用素色、原木。保護范圍:東至交通路,南至幸福路,西至沿河路,北至包上路。建設(shè)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東、南、西、北各10米![詳細] |
紫金寺位于廣德邱村鎮(zhèn)李村村,230省道東側(cè),交通便捷,寺廟周邊松竹相間,三面環(huán)山,環(huán)境幽靜。紫金寺是重建的佛教文化活動場所,原址為宋代紫金庵、元金寺。于2006年重建以來,多次舉辦法會,規(guī)模較大,吸引了江、浙、滬等地的從多信教人士和游人到寺廟觀光、禮佛。目前,紫金寺二期項目即將竣工,風景區(qū)占地160余畝,建筑面積1萬平方米,總投入6000萬元,年接待游客可達20萬人次。……[詳細] |
琴高山摩崖石刻位于涇縣琴溪鎮(zhèn)。琴高山又名獅子山,位于琴溪鎮(zhèn)琴溪村境內(nèi),北東走向,琴溪河自東向西環(huán)繞山體流淌。相傳漢處士琴高曾在此山煉丹,后得道成仙,“控鯉升天”,山因此而得名。唐宋以來名流學者游蹤不絕,并留下眾多詩篇或題刻。摩崖石刻位于琴高山西北部的懸崖峭壁上,共有自唐至清的歷代石刻25方,其中字跡清晰可辨者尚有13方。琴高山巍然屹立在琴溪之濱,又名琴高峰,舊時亦稱琴高臺。相傳漢處士琴高公煉丹于此山,得遵成仙,而后在此“控鯉升天”.此山此水也就因是而得名。清代趙青藜作《琴高曲》云:“涇川城北琴溪峰,下有一洞開玲瓏,道是琴高--處,丹成御鯉培天風”。其山獨峰突兀,高壁嶙峋,姿如雄獅,故本地人亦稱……[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