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習醫(yī)院位于十梓街蘇州大學西門外,是美國南方監(jiān)理會在中國蘇州創(chuàng)辦的一所西醫(yī)醫(yī)院。博習醫(yī)院動工后,建成了8幢建筑,分別有門診、內、外科、手術室、戒煙室、宿舍、洗衣房及廚房,當時設病床30張,這是其中最主要一幢建筑,外觀樸實。史料記載,1883年,在美國教會撥款和蘇州地方人士的捐助下,博習醫(yī)院正式破土動工,由兩名美籍醫(yī)生柏樂文、蘭華德主持院務。1886年,柏樂文擔任博習醫(yī)院第一任院長。隨著醫(yī)院規(guī)模逐漸擴大,1922年,新院落成,建成三層半住院大樓、兩層門診大樓各一幢![詳細] |
王氏惇裕義莊位于市郊橫塘鎮(zhèn),原跨京杭運河。始建年代無考,明清二代曾重修。民國十七年(1928)重建。東西走向三孔石拱橋,長38米,中寬3.70米,中也矢高5.60米,凈跨8.50米,兩邊孔較小;◢徥瘶嬛。拱券縱聯(lián)分節(jié)并列砌置。西端引橋分南北落坡,東端引橋在河中折北落坡,經堤岸通驛亭。東次孔內有纖道。……[詳細] |
暢園,在養(yǎng)育巷廟堂巷,1998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建于清代,西宅東園,其占地約2761平方米,宅分兩路,正路六進,西路三進。正路第三進為主廳,面闊三間9米,進深7.5米,前帶左右兩廊,園面積約1414平方米,以狹長水池為中心,繞以桐華書屋、留云山房、滌我塵襟(船廳)和延暉成趣、憩間、待月等五亭,貫以曲廊、曲橋、綴以假山、花木。劉敦禎贊為“面積雖小,園景卻豐富而多層次,是蘇州有代表的小園之一!弊≌糠稚蟹Q完整,園于十年“文革”中破壞大,亭廊被拆,花木枯死。1988年已部分整修![詳細] |
南半園即史氏半園,是一處始建于清代的古代園林建筑。位于倉米巷24號,1982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現(xiàn)由三光電加工有限公司保護管理。南半園址原為一老宅,清同治年間先為俞樾在馬醫(yī)科購地建曲園第宅,遂將此處轉讓史偉堂,建東宅西園。時西鄰尚游隙地,但園主知足而不求齊全,甘守其半,遂名半園(為與白塔東路陸氏半園區(qū)分,今俗呼南半園)。主廳半園草堂為俞樾書榜,有聯(lián)云園雖得半,身有余閑便覺天空海闊;事不求全,心常知足自然氣靜神怡。堂前多植花木,又有荷池石橋,波光粼粼,山石累累。堂西南有屋如船,名不系舟。堂東南臨池有小屋,前荷后竹,名君子居。還有挹爽軒、雙蔭軒、還讀書齋、安樂窩、風亭、月榭諸勝。俞樾《半園……[詳細] |
殘粒園是古典園林建筑,位于蘇州市裝駕橋巷34號,始建于清代。宅園面積2390平方米(一說5.02畝),其中花園140平方米(0.21畝)。住宅分三路。門廳、轎廳、大廳、后樓及花廳都較完整。宅北部一花園早廢。殘粒園在東路花廳東側,原稱東園。吳待秋取南唐李煜“紅豆啄殘鸚鵡粒”(一說唐杜甫“香稻啄馀鸚鵡!保┚湟,命名“殘!薄,F(xiàn)為吳氏后人居住。1980年被列為修復項目和保護對象,1998年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白公堤石幢位于閶門外山塘街775號的五人墓旁,1982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白公堤石幢俗稱方碑,作方柱體,由基座、幢身、幢頂三部分組成,通高3.16米。幢身正面鐫有《重修白公堤記》,明萬歷三十九年十二月(16l2年1月)王稚登撰文,文從簡書丹,正楷,字跡大部分可辨認。碑文有“記”和“銘”兩部分,敘述萬歷三十八年至三十九年重修白公堤的經過,贊頌木鈴和尚發(fā)愿募化修堤的精神和長洲縣知縣韓原善帶頭捐俸助修的善舉。背面上鐫木鈴和尚所畫線描大勢至菩薩像,下刻木鈴長跋行及捐助修堤功德人姓名,有申時行、張鳳翼、文震孟、馮時可、劉弘道等千余人,然字跡現(xiàn)已模糊,大部分已難以辨認。左側面為五百尊者線刻像,題刻……[詳細] |
柴園位于蘇州市醋庫巷44號。是一處建于清末的中國古典園林建筑。此地初為清道光年間潘曾琦宅園。光緒年間,由浙江上虞柴安圃購得,重修擴建后,人稱“柴園”。東宅西園,園中前有鴛鴦廳,寬敞豪華,后有楠木廳,典雅淳樸。其間布置庭園四區(qū),以中園最佳,水池清幽,船廳怡然,山石奇巧,丘壑自具,展現(xiàn)了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藝術創(chuàng)造力?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漸散為民居。50年代,南區(qū)人民政府曾駐此。1957年后為學校使用。1978年拆除池北樓廳,建三層教學樓。1985年市文管會、民政局共同出資重點維修鴛鴦廳、船廳。1982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柴園現(xiàn)存面積2150平方米,園中尚存鴛鴦廳、船廳、水榭、曲廊、半亭、假山……[詳細] |
蘇州潮州會館創(chuàng)建于明代的南京,于1682年,遷址到蘇州北濠(吳縣閶門外的北濠弄)。后因館址太小,在公元1708年,也就是清康熙47年,潮州會館遷至蘇州上塘(義慈巷西首)。1982年,會館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至今,這座會館歷經3個世紀,見證了清朝的盛世、國土的淪陷、國民的奮發(fā)、新中國的和平崛起。蘇州潮州會館是現(xiàn)存潮州會館中保存最完善最富麗堂皇的會址,它以莊嚴典雅的風骨向八方來客展示著富有特色的潮州文化,講述著潮商這一古老大商幫續(xù)寫輝煌的故事。會館頭門北向,外墻高約10米,面闊15米,兩側呈八字形,通體以磨細方磚斜角貼面,給人以秀雅與豪放兼具之感。墻設三門,一大二小,中額“潮州會館”,左額“……[詳細] |
“過云樓”是江南著名的私家藏書樓,位于蘇州市干將路,世有“江南收藏甲天下,過云樓收藏甲江南”之稱,現(xiàn)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經過六代人150年的傳承,其藏書集宋元古槧、精寫舊抄、明清佳刻、碑帖印譜800余種。2012年6月4日晚,江蘇鳳凰集團在北京匡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以2.16億元競得過云樓藏書。2012年6月11日,北京大學決定行使優(yōu)先購買權,并從社會捐贈募集收購過云樓。2012年6月20最終由國家文物局批準,過云樓回歸江蘇,和南京圖書館的其余四分之三的過云樓團聚。藏書中的《錦繡萬花谷》是目前海內外所藏部頭最大的完整宋版書,保存了大量失傳古籍中的部分內容,清代著名學者阮元有‘書成錦繡萬花谷,畫……[詳細] |
普安橋位于蘇州市閶門外上塘街,跨上塘河支流鴨蛋橋浜。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建于明弘治十四年(1501),清嘉慶十九年重修。橋畔舊有金閶關(又名青龍關),與鐵鈴關、白虎關并稱“三關”,明代為抵御倭寇建。此橋結構獨特,系石板平橋,橋長30米,凈跨3.5米,橋面寬21.2米,是蘇州古橋中最寬的一座。橋上建有關帝廟,內供關帝神像。廟房占去橋的面積83%;廟前仍有橋面,供行人、車輛通行,是廟與橋相結合的典型,有“普安橋,造得巧,廟蹲橋,橋載廟,廟門對河道”之說。1982年10月22日,普安橋被市政府列為第二批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衛(wèi)道觀位于蘇州平江路衛(wèi)道觀前16號,1982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初名會道觀,始建于元初,道士鄧道樞所創(chuàng),在原宋代上官氏廢圃上建立。明初歸于玄妙觀。成化十二年(1476年)主持張復淳重建,嘉靖二十年(1541年)長洲縣令吳世良捐俸修葺,更今名。清康熙四年(1665年)周宏教重修擴建,嘉慶十五年(1810年)再修。光緒十四年(1888年)、1917年和1953年又幾度修繕。衛(wèi)道觀初名「會道觀」,始建于元初。歷經近千年的變⾰與洗禮,衛(wèi)道觀幾度頹落與復興,2013年11月,由蘇州城投資產開發(fā)有限公司再度完成全觀整體修復保護工作。衛(wèi)道觀修復與運營是蘇州市平江歷史街區(qū)保護與開發(fā)的核心……[詳細] |
文星閣俗稱鐘樓、方塔,位于江蘇省蘇州古城內東偏葑門與相門之間。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現(xiàn)存閣為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建,同治年間重修。閣樓分四層。下承三級青石方臺基,高6.5米,底邊寬14.4米,逐級向上遞減,南面有石級作八字形,可從兩側拾級而登。上覆四角攢尖頂,翼角起翹,葫蘆結頂。通高約28米。閣身平面呈正方形,各層四面辟為拱門,層間無腰檐平座。底層邊寬8.6米,自下而上逐層作不甚明顯的收分,形成有層次而又挺直的輪廓線。閣南尚存清代同治年間桂香殿。1982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蘇州文星閣與東吳大學舊址共同列入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蘇……[詳細] |
下津橋位于蘇州市閶門外上津橋西,為一明代始建的單孔石拱橋。該橋拱券高大,全孔以青石建成,外觀蒼古,為楓橋路上一景。原為古運河重要渡口,隋代江南運河開通后,閶門一帶商業(yè)繁榮,擺渡不能適應過往行人需要,明成化十八年(1482)建橋。清康熙四年(1665)、道光二年(1822)重修,1984年又修。南北走向,為青石、花崗石混合結構的單孔石拱橋,全長36.7米,中寬4.95米(一作4.8米),橋堍南、橋北分別寬6米和6.5米,凈跨12.2米,矢高6.3米。拱券用青石并列砌置,橋身其它部均為花崗石,石雕實腹橋欄,欄板中間書寫“下津橋”額。南北踏步共59級,條石欄板,F(xiàn)作為“大運河”附屬文物點之一被列為全……[詳細] |
新民橋雕花廳位于閶門外廣濟路新民橋北人民里2號。,1982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此處原為申家祠堂,大門在山塘街,現(xiàn)僅存此廳,其他祠宇已廢。廳為清代早期建筑,大約建于乾隆年間。硬山頂,面闊三間12米,進深13米。海棠式滿堂翻軒,扁作梁架,四周木枋精雕人物故事,東西山墻以磨細方磚斜角貼面,柱礎為雕花石鼓式![詳細] |
越城橋位于蘇州市郊石湖東北岸,跨北越來溪,西距行春橋數(shù)十米,橋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間。元至正,明永樂、成化,清康熙、乾隆和道光年間均有整修,治八年(1869年)重建。為一單孔石拱橋,東西走向,全長33.2米,凈跨9.5米,矢高4.8米,中寬3.6米,花崗石砌筑。明柱鐫有聯(lián)句,北面是“碧草平湖青山一畫”,“波光萬頃月色千秋”;南面是“一堤楊柳影接行”,“十里荷花香連水”。因年久失修,橋身傾斜,后又被過往船只碰撞,部分拱券石脫落,明柱斷裂,出現(xiàn)險情。1993年照原樣修復。此橋位于石湖風景區(qū),登橋遠眺,湖光山色,田野村舍,盡收眼底。現(xiàn)為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宣州會館位于姑蘇區(qū)吳殿直巷8號,年代為清。2019年8月23日,宣州會館被公布為蘇州市第八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彩云橋是蘇州城外西北部的一座橋梁,位于山塘街半塘,跨山塘河。原系木板橋。始建于宋天禧四年(1020),《半塘小志》載:“橋在半塘寺右,橫跨山塘河。天禧四年增起舊址,建石橋,名曰彩云!闭驮曛亟槭鍢颉C骷尉改觊g重修。清初,南堍毀壞,康熙三年僧試寶重修。1955年改建成石板木欄橋。1975年改建鋼筋混凝土單孔橋,裝鐵欄桿。橋與鐵路橋平行,為鋼筋混凝土單孔橋,跨徑7.4米,寬3米,長7.9米![詳細] |
壽星橋位于蘇州市古城區(qū)東望星橋北葉家弄,跨第四直河。此橋初名營橋,宋《平江圖》有載。相傳南宋紹興十年(1140年)浚河時于橋下得瓷壽星,遂改今名。其為一單孔拱橋,用武康石砌筑。武康石色紫褐,質地粗獷古樸,宋、元間蘇州一帶建筑物常用此石。橋身長18米,拱跨4.7米,矢高2.6米,兩坡設踏步。橋面欄板為1965年從附近被拆的百獅子橋移來,上有獅獸浮雕圖案,或蹲或舞,生動活潑。該橋保存宋代構件較多,體量不大,造型凝重,色調拙樸,與周圍垂柳、塔影和諧一致,為蘇州小型古橋梁中的佳例。1982年10月22日,壽星橋被市政府列為第二批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楊家橋天主堂位于三香路蓮香橋西北,1991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天主教包括禮拜堂、神父樓、修女樓和其他附屬建筑,占地約一萬平方米,樹木蔥蘢,環(huán)境幽靜。禮拜堂、神父樓為原構。主體建筑禮拜堂高約18米,占地1012平方米,十字架形平面,正門東向。橫寬三間,縱深七間,第四間至第六間橫寬為五間。建筑風格具有中西合璧特色,清水磚墻,小青瓦頂,屋面陡峭,亮花筒十字脊。東墻作五山屏風式,上方辟五彩玻璃圓花窗,下方列拱門三座,一大二小。中門額題萬有真源,并塑有神像,北門題尚德,南門額崇真。其中各塑神像。堂內列磚砌圓柱,盡端為圣壇,有供圣母的神龕。圓柱上部架木構人字梁,支承檁椽屋瓦。南北檐墻每間辟彩色玻璃……[詳細] |
樂群社會堂位于城中宮巷,1991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現(xiàn)為基督教活動場所,由教會保護管理。樂群社會堂占地1443平方米,包括三幢樓房,前為大教堂,后為小教堂及供牧師們議事、憩息的地方。原大門于1934年拓寬宮巷時拆除。今主體建筑大教堂前臨宮巷,門西向,奶黃色墻面。正立面三間,中辟拱門,左右設券窗。門上現(xiàn)有“基督教宮巷堂”額。陡坡灰瓦屋頂,山尖浮塑紅色十字架,其下為大拱窗。內部高兩層,局部三層,辟為大、小禮堂等,平面對稱,左右兩側相對聳峙四方五層塔樓,上覆四角攢尖紅瓦頂,高約20米。正面每層辟拱窗,其中頂層兩窗,其余各層一窗,側面僅四、五兩層有窗。小教堂、牧師樓均為兩層建筑。……[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