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至清初,稱深水山和莆岙山。
宋乾道《四明圖經》卷七:“深水山,在縣東北九百五十里”“莆岙山,在縣東北九百五十里”。
明嘉靖《籌海圖編》卷一載為“莆岙”。
嘉靖《兩浙海防類考》:“若東北風急,則過落星頭而入深水、蒲岙,到蒲岙而風轉東,則入大衢沙塘岙而進長涂……此陳錢向正西之程也。”據考證,深水岙乃現(xiàn)南港附近區(qū)域,莆岙也作蒲岙,乃今峙岙附近區(qū)域。
明末以來,多稱黃龍山、大黃龍山或黃隴山,清光緒《崇明縣志•汛地圖》載為“大黃龍山”,以其西側的小黃龍島派生得名。
1934年以大黃龍島南部區(qū)域設黃龍鄉(xiāng),屬定海縣。
以主島大黃龍島得名。
1949年7月至1950年5月屬滃洲縣。
1951年劃入大黃龍島北部的峙岙、黃沙岙、大岙等村,屬嵊泗縣,自此結束大黃龍島分屬江蘇、浙江兩省的歷史。
1953年改為黃龍生產大隊。
1962年設黃龍公社。
1984年復設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