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范蠡所筑,故稱蠡城,又稱句踐小城、山陰城、子城。
隋開皇十一年(591),越國公楊素,以越州系其封邑,將郡城加廣至周圍45里,名曰羅城。
此后雖歷代皆有修葺,但城址未變,規(guī)模大體保持原樣。
城區(qū)初為越都,后一直為會稽郡、越州、紹興府和山陰、會稽兩縣之治所,并一度為南宋臨時首都和明末魯王監(jiān)國之所。
南宋紹興府城置5廂、96坊;元代改廂為隅,設4隅、137坊,置錄事司掌之;明廢錄事司,4隅劃歸山陰、會稽兩縣分掌之;清襲明制,仍設4隅,坊里數時有變化。
1939年城內置昌福、湯公、長安、蕺望、孝義、南大、咸歡、辛植、美政、大善、秋瑾、水澄、越王、大云、錫麟、上大16鎮(zhèn)。
后并為秋瑾、元培、湯公、成章、魯迅、錫麟6鎮(zhèn)。
1935年10月合6鎮(zhèn)稱越王鎮(zhèn),設90保、1228甲、21382戶、92455人(1948年1月統計資料)。
1949年5月紹興全境解放。
1949年10月以紹興縣越王鎮(zhèn),置紹興市,隸紹興專區(qū)。
1950年5月合紹興縣、市,稱紹興縣,置城關區(qū)。
11月,城關區(qū)復改紹興市,隸紹興專區(qū)。
1952年撤銷紹興專區(qū),紹興市改為省轄。
1953年劃歸寧波專區(qū)管轄。
1958年2月撤市屬紹興縣。
1960年8月改置紹興市人民公社,隸紹興縣。
1962年1月復置紹興市,廢市人民公社。
1962年12月廢市,置城關鎮(zhèn),隸紹興縣。
1964年為紹興專區(qū)區(qū)治。
1979年復置縣級紹興市。
1983年7月紹興撤地建市設越城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