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廷坪鄉(xiāng) | 隸屬:閩侯縣 |
區(qū)劃代碼:350121204 | 代碼前6位:350121 |
行政區(qū)域:福建省 | 地理分區(qū):華東地區(qū) |
行政級別:鄉(xiāng) | 車牌代碼:閩A |
長途區(qū)號:0591 | 郵政編碼:350000 |
轄區(qū)面積:約217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3.3萬人 |
人口密度:152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qū):24個行政村 |
代碼 | 城鄉(xiāng)分類 | 簡介 | |
廷坪村 | ~201 | 鄉(xiāng)中心區(qū) | 因此地自清朝前就是全鄉(xiāng)文化、政治、經濟交流活動中心,是當地官署所在地,故名廷坪。…[詳細] |
溪坪村 | ~202 | 村莊 | 溪坪地形西高東低,溪坪溪發(fā)源于此,流經坑坪溪,匯入敖江,以溪為名故名溪坪![詳細] |
西坑村 | ~203 | 村莊 | 因有一條溪坑環(huán)村而過,形如金龜入洞。又似玉帶環(huán)腰,取“溪坑”諧音為“西坑”,故名。…[詳細] |
下洋村 | ~204 | 村莊 | 因村中有條小溪,村落聚居于小溪兩旁開闊地帶,故取名為下洋![詳細] |
文山崗村 | ~205 | 村莊 | 文山崗原名溫山村,以前住著溫姓人氏,后張姓始祖遷居于此,人丁興旺,溫氏人家遷出消失,取其諧音故改名為文山崗。…[詳細] |
黃埔村 | ~206 | 村莊 | 因黃埔溪穿境而過,溪繞群山,流量較大,每當雨季,水流湍急,夾雜著大量黃土,“浦”通“埔”,故名黃埔![詳細] |
洪山村 | ~207 | 村莊 | 原屬洪山鄉(xiāng),公社化時為洪山管理區(qū),1969年成立洪山大隊,1980年又分為二個大隊(洪山、巖頭),1984年后成立“洪山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詳細] |
巖頭村 | ~208 | 村莊 | 因村落地處海拔較高的山頭巖石附近平緩山地,故名巖頭![詳細] |
西山村 | ~209 | 村莊 | 因村落地處偏遠,在群山環(huán)繞之中,西面與古田交界,故名西山![詳細] |
馬厝村 | ~210 | 村莊 | 馬厝村位于位于閩侯縣西北邊陲,與閩清、古田交界。全村人口260戶,980人,下轄3個自然村,其中水庫移民約13戶41人,全村耕地面積1800畝![詳細] |
盤嶺村 | ~211 | 村莊 | 因為此地山高嶺多,環(huán)山繞嶺,而得名“盤嶺”,后分為上盤嶺、下盤嶺。…[詳細] |
赤坑村 | ~212 | 村莊 | 赤坑村地處閩侯縣的北部山區(qū),與閩清縣下祝鄉(xiāng)、寧德市古田縣接壤,距閩侯縣城約90公里。全村轄有3個自然村20個村民小組,全村共有235戶923人,其中勞…[詳細] |
羅橋村 | ~213 | 村莊 | 羅橋村位于廷坪鄉(xiāng)沿線村,115縣道貫穿我村,與閩清、古田縣交界。全村總面積5.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207畝,現有總人口1438人,355戶,12個村…[詳細] |
蕉溪村 | ~214 | 村莊 | 因村落四面環(huán)山,青山綠水。中間有一條蕉溪穿境而過,以溪為名,故名蕉溪![詳細] |
曹地村 | ~215 | 村莊 | 公社化時為蕉溪管理區(qū),1969年成立蕉溪大隊,1980年獨立曹地大隊,1984年后成立“曹地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詳細] |
汶合村 | ~216 | 村莊 | 因村落地處海拔較高的山嶺,終年早晨霧氣彌漫,又由六個自然村合并組成,民俗有六合之意,故稱為“汶合”![詳細] |
廣坪村 | ~217 | 村莊 | 原屬廣坪鄉(xiāng),公社化時為廣坪管理區(qū),1969年成立廣坪大隊,1984年后成立“廣坪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詳細] |
石洋村 | ~218 | 村莊 | 落所在的位置,正處于火山碎屑巖風化巖土區(qū),因其土壤比較緊實,但地闊平坦,故稱石洋![詳細] |
石井村 | ~219 | 村莊 | 溪水由文筆峰向南流經境內眾多天然形成的石潭,酷似井口,故名石井![詳細] |
流源村 | ~220 | 村莊 | 因村中有東源溪過境,并建有一座流源神廟,故名流源。…[詳細] |
尾橋村 | ~221 | 村莊 | 境內水源豐富,溪流頗多,古時卻無橋可通,先民開路建橋得以貫通;福州方言諧音“沒”通“尾”,故名尾橋。…[詳細] |
塘里村 | ~222 | 村莊 | 因境內有塘里溪穿村而過,故名“塘里”。原屬尾橋鄉(xiāng),公社化時為尾橋管理區(qū),1969年為尾橋大隊,1980年獨立為塘里大隊,1984年設立“塘里村村民委員…[詳細] |
石坑村 | ~223 | 村莊 | 因境內牛牳山有浮棟巖石“仙人洞”內有三層,形成天然坑洼,故名石坑![詳細] |
后溪村 | ~224 | 村莊 | 公社化時為池坑管理區(qū),1969年為池坑大隊,1980年分為二個大隊(池坑,上灣),1984年后成立“池坑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詳細] |
地名由來:
因早前本地生滿毛藤又多草坪而得名。因“藤”字筆畫多,后改寫為“廷”,故名“廷坪”。
基本介紹:
閩侯縣轄鄉(xiāng)。1958年置廷坪公社,1984年改鄉(xiāng)。位于縣境北部,距縣城41.5公里。面積217平方公里,人口3.3萬。福古公路穿境而過。轄廷坪、洪山、西山、巖頭、下洋、文山崗、馬厝、黃埔、西坑、池坑、盤嶺、石井、赤坑、溪坪、石洋、曹地、流源、后溪、蕉溪、羅橋、石坑、尾橋、廣坪、塘里、汶合25個村委會。農業(yè)主產水稻,盛產林木。境內有男女大王寨和唐代興國寺遺址。
文化旅游:
石洋坑坪橋位于閩侯縣廷坪鄉(xiāng)石洋村坑坪自然村。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單孔木拱廊橋,東北-西南走向。全長26.1、寬6.38、廊屋高3.6米。兩岸橋堍用條石壘筑而成,上建圓杉木穿插而成的
泰山橋位于廷坪鄉(xiāng)后溪村,是周圍各鄉(xiāng)通往羅源縣的津梁。疑因橋頭的古廟“泰山廟”得名。橋始建年代無考,據傳說原為藤橋,后毀,村民在原址重建為廊橋。現存建筑為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重建。木
閩侯木拱廊橋—龍津橋、坑坪橋、遠濟橋位于龍津橋:閩侯縣廷坪鄉(xiāng)流源村南東源溪上,坑坪橋:閩侯縣廷坪鄉(xiāng)坑坪村,遠濟橋:閩侯縣白沙鎮(zhèn)聯坑村東大穆溪上,年代為明、清。簡介:龍津橋建于明崇禎四年(16
池坑溪嶺亭溪嶺亭位于廷坪鄉(xiāng)池坑村上灣與橫洋自然村的交界路口。亭子坐東朝西,面闊四柱三間,寬5.15米;進深六柱,長7.2米;歇山頂,高4.78米。亭后辟有0-式神龕,龕桌上擺著兩個清代青石香
歷史沿革:
古屬侯官縣,解放前稱第六區(qū)東汶鄉(xiāng)。
解放初與大湖、洋里合稱第九區(qū),1952年民主建政時稱第十六區(qū)。
1956年春與大湖、洋里合并為雪峰村。
1958年建立廷坪人民公社。
1984年改為鄉(xiāng)建制。
區(qū)劃: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廷坪鄉(xiā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