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宜路鎮(zhèn) | 隸屬:鄲城縣 |
區(qū)劃代碼:411625105 | 代碼前6位:411625 |
行政區(qū)域:河南省 | 地理分區(qū):華中地區(qū) |
行政級別:鎮(zhèn) | 車牌代碼:豫P |
長途區(qū)號:0394 | 郵政編碼:466000 |
轄區(qū)面積:約132平方公里 | 人口數(shù)量:約6.9萬人 |
人口密度:約523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qū):27個行政村 |
代碼 | 城鄉(xiāng)分類 | 簡介 | |
北頭村 | ~201 | 鎮(zhèn)中心區(qū) | 又名迷路、宜陸、宜祿、梅路、驛路、梅露店。宜路或迷路,蓋因其荒蔓,行人多有迷路者,故名以迷路店;宜路蓋因其地從新安集以北為大湖,每歲秋水一望無際,行者…[詳細] |
左莊村 | ~202 | 村莊 | 明初,左姓人從左橋(今屬汲水鄉(xiāng))遷此定居,從姓取名左莊。后于姓人從于樓(今屬東風鄉(xiāng))遷來,村名未改。…[詳細] |
小侯莊村 | ~203 | 村莊 | 清康熙年間,侯姓人從山東棗林莊遷來,故名。…[詳細] |
張莊村 | ~204 | 村莊 | 元至正年間,張姓人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居住,老祖叫張布袋,為紀念先祖,取村名為張布袋,簡稱張莊。…[詳細] |
三里村 | ~205 | 村莊 | 村西有清代建的古廟兩處,距宜路三華里,人稱三里廟,簡稱三里。于姓人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張姓人山東棗林莊遷來![詳細] |
牛莊村 | ~206 | 村莊 | 清中葉,牛姓人從山東棗林莊遷此,故名。解放前,屬安徽省太和縣。1949年10月屬沈丘縣宜路區(qū)。1951年5月屬鄲城辦事處宜路區(qū)。1952年8月屬鄲城縣…[詳細] |
段莊村 | ~207 | 鎮(zhèn)鄉(xiāng)結合區(qū) | 明初,段姓人從山西洪洞縣遷來首居于此,取名段莊。后王姓人從山東棗林遷入,村名未改![詳細] |
界牌村 | ~208 | 村莊 | 北宋雍熙前期(984)年,官府曾在此處埋設界牌,為兩。ò不、河南)五縣(鹿邑、淮陽、沈丘、界首、太和)分界地。明朝年間,人由山西洪洞縣遷來,村名為界…[詳細] |
張寨村 | ~209 | 村莊 | 清康熙年間,張姓人從山東棗林莊遷此。隨著人口增長,分三村而居,分別是東樓(今孫寨),西寨(今張寨),腰莊(今張腰莊)。因村名姓張,故改名張寨![詳細] |
馬寨村 | ~210 | 村莊 | 清光緒年間,原名馬園,馬姓人首居,后馬姓人絕嗣,王姓人遷入。清光緒中期,東邊中央軍長毛起反,為保百姓安全,在此修寨,修寨那年巧是馬年,故名![詳細] |
于寨村 | ~211 | 鎮(zhèn)鄉(xiāng)結合區(qū) | 清乾隆年間,從宜路(今屬宜路鎮(zhèn))遷來一戶于姓人,戶主于自莫,村名為于自莫莊,后又筑寨,改村名為于寨![詳細] |
倪集村 | ~212 | 村莊 | 清乾隆年間,原名左子村,村內有人祖廟(1971年拆除)。左子村有一位左姓富翁,積德行善,聞名鄉(xiāng)里,主管集鎮(zhèn)和廟院,后左姓絕嗣,由倪姓人當了本集的集主,…[詳細] |
南頭村 | ~213 | 鎮(zhèn)中心區(qū) | 又名迷路、宜陸、宜祿、梅路、驛路、梅露店。宜路或迷路,蓋因其荒蔓,行人多有迷路者,故名以迷路店。宜路蓋因其地從新安集以北為大湖,每歲秋水一望無際,行者…[詳細] |
楊莊村 | ~214 | 村莊 | 清初,楊姓人從山東棗林莊遷此居住,后發(fā)展成莊,故名楊莊。…[詳細] |
黨莊村 | ~215 | 村莊 | 原名后丁樓,丁姓人絕嗣,黨姓人從王老家(今屬宜路鎮(zhèn))遷此,改村名為黨莊![詳細] |
高莊村 | ~216 | 村莊 | 明初,高子明、高子英二兄弟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居住,故名![詳細] |
孫寨村 | ~217 | 村莊 | 明末清初,前原名薛皮營。明末清初,薛、皮兩姓相繼遷出,孫老家(今屬宜路鎮(zhèn))人孫凡率子孫遷此定居,圍村筑寨,故名![詳細] |
大侯莊村 | ~218 | 鎮(zhèn)鄉(xiāng)結合區(qū) | 清康熙年間,于姓人首居于此,有財產和糧田,而朝中無官,名為于瞎牛莊。后于姓絕嗣,侯姓人遷入,侯姓人為興其莊,在村頭和要道口設立茶攤,如果行路人說是大侯…[詳細] |
前陳村 | ~219 | 村莊 | 陳姓人從山東棗林莊遷到杏店(今屬石槽鎮(zhèn))附近,而后一老人帶著兩個兒子逃飯至此定居。后兩兄弟分居,老大居此,取名陳莊。因后邊還有一個陳莊,故改稱前陳莊。…[詳細] |
王樓村 | ~220 | 村莊 | 明洪武年間自山西省洪洞縣遷至今河南項城縣槐店集,越數(shù)世至禮,綱二公又徙于鐵佛寺北十里蘆草溝畔,各居洼東(今宜路鎮(zhèn)王寨)洼西(今宜路鎮(zhèn)王老家)。清乾隆年…[詳細] |
岳莊村 | ~221 | 村莊 | 岳姓人是宋代岳飛的后代。明代,岳姓人從湯陰縣遷至岳古董(今屬太康縣),后移此居住,稱為岳莊。…[詳細] |
劉老莊村 | ~222 | 村莊 | 清康熙年間,劉姓人從山東棗林莊遷此,因念山東老家,取名為劉老莊![詳細] |
王康樓村 | ~223 | 村莊 | 明萬歷年間,富翁康照建座磚木結構的樓房,取名康樓。后來康姓人遷往陳州居住,王姓人從山東棗林莊遷此,改為王康樓至今![詳細] |
景路口村 | ~224 | 鎮(zhèn)鄉(xiāng)結合區(qū) | 明萬歷年間,井姓人遷此居住。此處是北去石槽(今屬石槽鎮(zhèn)),南至宜路(宜路鎮(zhèn)0的必經之路,路上還有很多被水沖開的大口子,故村名井路口![詳細] |
吳莊村 | ~225 | 村莊 | 清光緒年間,吳姓三戶從山東棗林莊遷來,取名吳莊![詳細] |
徐莊村 | ~226 | 村莊 | 明萬歷年間,徐姓人在此首居,故名。1949年10月屬沈丘縣宜路區(qū)。1951年5月屬鄲城辦事處宜路區(qū)。1952年8月屬鄲城縣宜路區(qū)。1965年成立大徐莊…[詳細] |
孫老家村 | ~227 | 村莊 | 孫姓人于明代遷此定居,村名為孫家莊。后來,有個叫孫凡、孫霞等相繼帶鄰子孫遷往別處定居,為不忘老家,把孫家莊改為孫老家。…[詳細] |
地名由來:
宜路系西漢宜祿縣故城。清順治《沈丘縣志》記載:“宜路店,據(jù)舊志,此店或曰迷路。蓋因其地荒蔓,行人多有迷之者,故以‘迷路’名;蛉找岁憽Iw因其地從新安集以北為大湖,每歲秋水一望無際,行者多舟,至此方可舍舟登陸,故以宜陸名。二說俱無所考,然于理皆可從!敝两袢杂腥艘浴懊月返辍狈Q之。后因客商過往日益頻繁,有人以“驛路店”書之,1912-1949,曾稱驛路鄉(xiāng)。今人簡稱宜路。
基本介紹:
宜路鎮(zhèn)地處豫皖兩省、三縣(鄲城、沈邱、界首)交界處 ,總面積132平方公里,全鎮(zhèn)轄27個行政村,135個自然村,69000人,84000畝耕地。
該鎮(zhèn)為漢代古城,有文字記載的歷史1800多年,西漢在此設驛站,相傳王莽趕劉秀遇經此而迷路,故稱“迷路站”,亦稱“梅鹿站”,東漢置宜祿縣,三國、魏、晉間廢。1958年成立宜路人民公社,1987年撤鄉(xiāng)建鎮(zhèn),1999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為省級綜合改革試點鎮(zhèn)。
盛產小麥、玉米、大豆等作物,是鄲城縣最大的糧食生產基地,省糧食生產“百強鄉(xiāng)鎮(zhèn)”,市糧食生產“十強鄉(xiāng)鎮(zhèn)”,有豫東糧倉之稱,年供應市場糧、棉、油1.5億噸,中藥材久負盛名,年購
歷史沿革:
1951年4月屬沈丘縣六區(qū),5月屬河南省鄲城辦事處(縣級)。
1952年屬鄲城縣九區(qū)。
1956年撤區(qū)設中心鄉(xiāng)。
1957年復設宜路區(qū)。
1958年4月改區(qū)為鄉(xiāng),8月成立衛(wèi)星人民公社。
1962年又改為區(qū)。
1965年恢復宜路公社。
1983年改為宜路鄉(xiāng)。
1987年撤鄉(xiāng)設鎮(zhèn)至今。
區(qū)劃:河南省·周口市·鄲城縣·宜路鎮(zhè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