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中召鄉(xiāng) | 隸屬:內黃縣 |
區(qū)劃代碼:410527206 | 代碼前6位:410527 |
行政區(qū)域:河南省 | 地理分區(qū):華中地區(qū) |
行政級別:鄉(xiāng) | 車牌代碼:豫E |
長途區(qū)號:0372 | 郵政編碼:455000 |
轄區(qū)面積:約59.9平方公里 | 人口數(shù)量:約3.4萬人 |
人口密度:約568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qū):28個行政村 |
代碼 | 城鄉(xiāng)分類 | 簡介 | |
付莊村 | ~201 | 村莊 | 村落形成年代久遠。由傅姓建村。故以姓氏得名傅家莊,簡稱付莊,沿用至今。清同治六年(1867)《滑縣志》載有“傅莊”。…[詳細] |
陳寨村 | ~202 | 村莊 | 陳寨村的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葛寨村 | ~203 | 村莊 | 據葛姓明永樂年間自山西洪洞遷來定居建村,隨以姓氏命名葛寨沿用至今。清同治六年(1867)《滑縣志》載有“葛寨”![詳細] |
時寨村 | ~204 | 村莊 | 時寨村的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張寨村 | ~205 | 村莊 | 張寨村的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趙莊村 | ~206 | 村莊 | 村落形成于明永樂年間,因有北召舊稱南召,后又因趙姓始祖趙萬戶從山西洪洞遷來,在此安家落戶,故以姓氏得名趙莊,沿用至今。清同治六年(1867)《滑縣志》…[詳細] |
南街村 | ~207 | 鄉(xiāng)中心區(qū) | 村莊歷史悠久。傳有“五虎四照出天子”之說!拔寤ⅰ奔础皷|虎(呼)、西虎(呼)、南虎(呼)、北虎(呼)、”;“四照”即“北照(召)、南照(召)、東照(召…[詳細] |
東街村 | ~208 | 鄉(xiāng)中心區(qū) | 村莊歷史悠久。傳有“五虎四照出天子”之說。“五虎”即“東虎(呼)、西虎(呼)、南虎(呼)、北虎(呼)、”;“四照”即“北照(召)、南照(召)、東照(召…[詳細] |
南王莊村 | ~209 | 村莊 | 南王莊村的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位莊村 | ~210 | 村莊 | 位莊村的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王大吳村 | ~211 | 村莊 | 村落形成于宋代以前!端问贰ず忧尽酚涊d:“宋元豐四年(1081)和決小吳埽......十月,大吳埽不塞,北流已成正河”為證。據王氏始祖在明永樂年間自…[詳細] |
碾子頭村 | ~212 | 村莊 | 據早年河水上漲,為了防止?jié)M溢,在大堤上搶筑的小堤,稱為“子埝”。因地處“子埝”盡頭,故名埝子頭。后演變?yōu)槟胱宇^。清同治六年(1867)《滑縣志》載有“…[詳細] |
西曹莊村 | ~213 | 村莊 | 據村落形成于元代以前,因曹姓建村命名曹莊,后以方位得名西曹莊。清同治六年(1867)《滑縣志》載有“曹莊”![詳細] |
東曹莊村 | ~214 | 村莊 | 據村落形成于元代以前,因曹姓建村命名曹莊,后以方位得名東曹莊,沿用至今![詳細] |
楊村村 | ~215 | 村莊 | 村落形成悠久,據《滑縣志》及五代史記記載:五代十國時期,梁龍德三年(923)梁將王彥章具舟楊村。據楊氏先祖建村,故以姓氏得名楊村,沿用至今。清同治六年…[詳細] |
滹沱村 | ~216 | 村莊 | 據村落形成于明初,因始祖是從山西滹沱河畔遷來,為了紀念故鄉(xiāng),而名滹沱,沿用至今。清同治六年(1867)《滑縣志》載有“滹沱”![詳細] |
小王固村 | ~217 | 村莊 | 據清同治六年(1867)《滑縣志》載:宋代,因黃河改道,王氏一族遷此黃河故堤上建村,以姓氏稱為小王固![詳細] |
徐寨村 | ~218 | 村莊 | 徐寨村的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尚寨村 | ~219 | 村莊 | 尚寨村的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馬寨村 | ~220 | 城鄉(xiāng)結合區(qū) | 馬寨村的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112,為城鄉(xiāng)結合區(qū)![詳細] |
北召村 | ~221 | 村莊 | 村莊歷史悠久。傳有“五虎四照出天子”之說。“五虎”即“東虎(呼)、西虎(呼)、南虎(呼)、北虎(呼)、”;“四照”即“北照(召)、南照(召)、東照(召…[詳細] |
北大吳村 | ~222 | 村莊 | 村落形成于宋代以前!端问贰ず忧尽酚涊d:“宋元豐四年(1081)和決小吳埽......十月,大吳埽不塞,北流已成正河”為證。據曹、陳、馮、晁姓氏始祖…[詳細] |
劉大吳村 | ~223 | 村莊 | 村落形成于宋代以前。《宋史·河渠志》記載:“宋元豐四年(1081)和決小吳埽......十月,大吳埽不塞,北流已成正河”為證。據傳明初劉姓先祖自山西洪…[詳細] |
閆莊村 | ~224 | 村莊 | 據《閻氏家譜》記載:明永樂年間,先祖兄弟二人自山西省洪洞縣遷居北召村,因兄弟不許同住一處,而又舍不得遠離,弟弟只有改李姓住魏莊。明末又有閻氏兄弟四人從…[詳細] |
李莊村 | ~225 | 村莊 | 據北召村《李氏宗譜》載:明代末年間,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兄弟三人,分居滑縣四間房鄉(xiāng)的李大木村,中召鄉(xiāng)北召村和?h善堂村。清朝乾隆年間,從北召村遷出一支在…[詳細] |
王莊村 | ~226 | 村莊 | 據原名王家莊,王姓于明萬歷年間由北召村遷入雙村。后又和樊姓同住在雙村東南地槐樹圪垱,取名“東槐閣”若干年后,王姓多于樊姓,改名“王樓”繼而又叫王家莊,…[詳細] |
雙村村 | ~227 | 村莊 | 據《樊氏宗譜》記載,始建就叫雙村。明初樊姓先祖自山西洪洞遷來,沿用此村名至今。清同治六年(1867)《滑縣志》載有“雙村”。…[詳細] |
西街村 | ~228 | 鄉(xiāng)中心區(qū) | 村莊歷史悠久。傳有“五虎四照出天子”之說!拔寤ⅰ奔础皷|虎(呼)、西虎(呼)、南虎(呼)、北虎(呼)、”;“四照”即“北照(召)、南照(召)、東照(召…[詳細] |
地名由來:
該地有“五虎四照出天子”之傳說,“五虎”即“東虎(呼)、西虎(呼)、南虎(呼)、北虎(呼)、”;“四照”即“北照(召)、南照(召)、東照(召)、西照(召)”。中召曾稱東召,后因位于南召、北召中間,改稱中召。清同治六年(1867)《滑縣志》載有“中召”。
基本介紹:
中召鄉(xiāng)地處黃河故道南岸金堤之上,位于內黃縣城南32公里處,北鄰本縣后河鎮(zhèn),西鄰本縣梁莊鎮(zhèn),東鄰濮陽縣新習鄉(xiāng)和濮陽市高新區(qū)王助鄉(xiāng),南與滑縣四間房接壤,地理位置優(yōu)越。中召鄉(xiāng)歷史上隸屬關系多變,宋元隸澶州(濮陽),明永樂初改為直隸大名府滑縣仁壽鄉(xiāng),1940年劃為高陵縣第五區(qū),1949年劃屬內黃縣第四區(qū),1957年撤區(qū)并鄉(xiāng),建立區(qū)級建制的中召鄉(xiāng),1958年改為中召鄉(xiāng)人民公社,1984年恢復中召鄉(xiāng)。
中召鄉(xiāng)轄28個行政村,3.35萬人,面積59.9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5.2%,其中耕地面積5.6萬畝。中召鄉(xiāng)屬黃河沖積平原的一部分,地勢平坦,氣候四季分明,土壤分為三類,北部為沙地,中部為粘土
歷史沿革:
1949年屬內黃縣第四區(qū)。
1957年建立區(qū)級建制的中召鄉(xiāng)。
1958年改中召人民公社。
1984年復稱中召鄉(xiāng),沿用至今。
區(qū)劃: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中召鄉(xiā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