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大封鎮(zhèn) | 隸屬:武陟縣 |
區(qū)劃代碼:410823104 | 代碼前6位:410823 |
行政區(qū)域:河南省 | 地理分區(qū):華中地區(qū) |
行政級別:鎮(zhèn) | 車牌代碼:豫H |
長途區(qū)號:0391 | 郵政編碼:454100 |
轄區(qū)面積:約85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6.18萬人 |
人口密度:約727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qū):32個行政村 |
代碼 | 城鄉(xiāng)分類 | 簡介 | |
東唐郭村 | ~200 | 村莊 | 傳上古時期唐堯來察看黃河時在今駕部停歇,“落架為城、城外為郭”,得名唐郭。清康熙年間聚落擴大分為兩塊,以方位析稱東唐郭。…[詳細] |
西唐郭村 | ~201 | 村莊 | 傳上古時期唐堯來察看黃河時在今駕部停歇,“落架為城、城外為郭”,得名唐郭。清康熙年間聚落擴大分為兩塊,以方位析稱西唐郭![詳細] |
駕部一村 | ~202 | 村莊 | 大駕部農村居民點分由4個村民委員會管理,以成立順序得名。傳因上古時期堯王前來查看黃河時在此停歇而得名駕部,民國年間析出小駕部后,改稱大駕部![詳細] |
駕部二村 | ~203 | 村莊 | 大駕部農村居民點分由4個村民委員會管理,以成立順序得名。傳因上古時期堯王前來查看黃河時在此停歇得名駕部,析出小駕部后,改稱大駕部![詳細] |
駕部三村 | ~204 | 村莊 | 大駕部農村居民點分由4個村民委員會管理,以成立順序得名。傳因上古時期堯王前來查看黃河時在此停歇而得名駕部,民國年間析出小駕部后,改稱大駕部![詳細] |
駕部四村 | ~205 | 村莊 | 大駕部農村居民點分由4個村民委員會管理,以成立順序得名。傳因上古時期堯王前來查看黃河時在此停歇而得名駕部,民國年間析出小駕部后,改稱大駕部![詳細] |
駕部五村 | ~206 | 村莊 | 小駕部與大駕部統(tǒng)稱駕部,村委會從大駕部4個村委會后排序,故名。傳因上古時期堯王前來查看黃河時在此停歇得名駕部,后析出小駕部![詳細] |
駕部六村 | ~207 | 村莊 | 小駕部與大駕部統(tǒng)稱駕部,村委會從大駕部、小駕部已有的5個村委會后排序,故名。傳因上古時期堯王前來查看黃河時在此停歇得名駕部,后析出小駕部![詳細] |
東巖村 | ~208 | 鎮(zhèn)鄉(xiāng)結合區(qū) | 傳為古安昌城東關的一部分,因東關中間有一條大溝,位其東側,即稱東沿,后演為東巖![詳細] |
西巖村 | ~209 | 村莊 | 傳原是古安昌城東關的一部分,因東關中間有一條大溝,位于大溝西側故稱西沿,后演為西巖。…[詳細] |
大封村 | ~210 | 鎮(zhèn)中心區(qū) | 傳周武王伐紂途經此地時曾大封功臣,故名大封![詳細] |
南湖村 | ~211 | 村莊 | 傳大司馬周圍曾有東、南、西、北、中五個湖,位于南湖附近,故名![詳細] |
趙莊村 | ~212 | 村莊 | 傳古名安昌城,后因趙姓居多得名趙莊。1958年成立趙莊大隊,屬大封人民公社。1983年改趙莊村民委員會,屬大封鄉(xiāng)。1996年屬大封鎮(zhèn)。…[詳細] |
董宋村 | ~213 | 村莊 | 由董、宋二姓得名。1958年為董宋大隊,屬大封人民公社。1983年更名為董宋村民委員會,屬大封鄉(xiāng)。1996年屬大封鎮(zhèn)![詳細] |
寨上村 | ~214 | 村莊 | 傳此處原為宋朝農民起義軍位于清風嶺上的營寨舊址,明末清初由韓、李二姓居住成村,得名寨上![詳細] |
東水運村 | ~215 | 村莊 | 傳此地原名高莊,因人口發(fā)展形成東、西兩個高莊,后因黃河河叉從兩村南繞過,兩村逐漸形成黃河北岸水陸碼頭且水上運輸繁忙,人們便稱兩村為“水運”,居東得名東…[詳細] |
南孟遷村 | ~216 | 村莊 | 傳由鄰近的孟門村人遷居此地成村得名孟遷,清代分成兩個聚落,以方位得名南孟遷![詳細] |
北孟遷村 | ~217 | 村莊 | 傳由鄰近的孟門村人遷居此地成村得名孟遷,清代分成兩個聚落,以方位得名北孟遷![詳細] |
老達寨村 | ~218 | 村莊 | 傳說這里曾是韃靼人的住處,故名。1958年為老達寨大隊,屬大封人民公社。1983年更名為老達寨村民委員會,屬大封鄉(xiāng)。1996年屬大封鎮(zhèn)。…[詳細] |
南催莊村 | ~219 | 村莊 | 傳原以人名得名崔桓莊,清代以方位析分北崔桓、南崔桓,民國年間南崔桓改稱小催莊,后又改稱南催莊![詳細] |
老催莊村 | ~220 | 村莊 | 原名崔桓莊,傳以人名得名,后以方位析分為北崔桓,民國年間因村莊歷史久遠演稱老催莊![詳細] |
保安莊村 | ~221 | 村莊 | 傳明末老催莊人在此搭庵種地,生子取名保安,后定居成村,故名![詳細] |
前孔村 | ~222 | 鎮(zhèn)鄉(xiāng)結合區(qū) | 原以翟姓得名翟家莊,簡稱翟莊,民國年間因鄰近孔村,以方位改稱前孔村![詳細] |
后孔村 | ~223 | 鎮(zhèn)鄉(xiāng)結合區(qū) | 以孔姓得名孔村,又以相對規(guī)模得名大孔村,后以相對方位得名后孔村![詳細] |
小孔村 | ~224 | 鎮(zhèn)鄉(xiāng)結合區(qū) | 原名新莊,民國年間因鄰近孔村,改稱小孔村![詳細] |
孟門村 | ~225 | 鎮(zhèn)鄉(xiāng)結合區(qū) | 傳此地原為古安昌城北門,后以孟姓得名孟北門,簡稱孟門![詳細] |
大屯村 | ~226 | 鎮(zhèn)鄉(xiāng)結合區(qū) | 傳此地曾為周武王伐紂時的屯兵處,故名。1958年為大屯大隊,屬大封人民公社。1983年更名為大屯村民委員會,屬大封鄉(xiāng)。1996年屬大封鎮(zhèn)![詳細] |
南屯村 | ~227 | 村莊 | 清末大屯部分村民為耕種方便遷此居住,民國年間以方位得名南屯。大屯,傳曾為周武王伐紂時的屯兵處,故名。…[詳細] |
東屯村 | ~228 | 鎮(zhèn)鄉(xiāng)結合區(qū) | 原稱牛莊,亦稱牛屯,民國初期因聚落較小得名小屯,又因位于大屯東側,1948年后改稱東屯![詳細] |
大司馬村 | ~229 | 村莊 | 含義有二:一說因此地曾為三國時期司馬懿屯兵大營處得名,今周圍尚存?zhèn)髡f中司馬懿屯的糧倉、觀星臺等遺址;二說原為司馬氏所居故名,明成化《河南總志》載:“司…[詳細] |
司馬崗村 | ~230 | 村莊 | 傳三國時期司馬懿曾在此筑觀星臺,后臺上形成村莊得名崗上村,民國年間改稱司馬崗![詳細] |
王落村 | ~231 | 村莊 | 含義有二:一說可能是由人名“王落(樂)”演化得名。二說傳清末捻軍起義首領死于此地,以王落駕之意得名![詳細] |
地名由來:
傳周武王伐紂途經此地時曾大封功臣,故名。
基本介紹:
大封鎮(zhèn)位于焦作市武陟縣西南邊陲,南臨黃河,與滎陽隔河相望,新洛、溫武公路穿境而過,轄32個行政村,8萬余人,全鎮(zhèn)面積85平方公里,是焦作市第一大鎮(zhèn)。2005年全鎮(zhèn)國內生產總值達7.5億元,地方財政收入624.8萬元,人均純收入3841元。先后榮獲“河南省特色鄉(xiāng)鎮(zhèn)”、“河南省文明村鎮(zhèn)”、“河南省衛(wèi)生先進鄉(xiāng)鎮(zhèn)”、“河南省農業(yè)結構調整先進鄉(xiāng)鎮(zhèn)”、“焦作市六好鄉(xiāng)鎮(zhèn)黨委”、焦作市特色農業(yè)鄉(xiāng)鎮(zhèn)“、焦作市發(fā)展企業(yè)明星鄉(xiāng)鎮(zhèn)”等榮譽稱號。
——歷史悠久,人杰地靈。大封起于商周,淵源流長,史載周武王封臣之地,歷代名人輩出。境內現存司馬遺址、安昌遺址等古文化遺跡。
——土地肥沃,物阜民豐。盛產小麥、玉米
榮譽排行:
2022年3月,大封鎮(zhèn)被命名為2021年度河南省衛(wèi)生鄉(xiāng)鎮(zhèn)。
文化旅游:
三義廟位于武陟縣大封鎮(zhèn)趙莊村。年代為明。三義廟是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
大司馬遺址時代:新石器時代地址:武陟縣大封鎮(zhèn)大司馬村
歷史沿革:
明屬武陟縣待賢鄉(xiāng)。
清屬武陟縣永一里、永二里、維一里。
1945年屬武陟縣維新鄉(xiāng)。
1948年先后屬武陟縣二、四區(qū)。
1953年并村設大封鄉(xiāng)。
1955年設大封中心鄉(xiāng)。
1956年改大封鄉(xiāng)。
1958年成立大封公社。
1983年復稱大封鄉(xiāng)。
1996年撤鄉(xiāng)設大封鎮(zhè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