烔煬鎮(zhèn)太和村北與肥東交界,是烔煬鎮(zhèn)的北大門,現(xiàn)有人口4600多人,占地面積1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000多畝,分部18個自然村,37個村民小組,有太和小學一所,境內105省道和淮南鐵路橫貫東西。太和距烔煬鎮(zhèn)8公里,距肥東縣橋頭集鎮(zhèn)4公里,距合肥和巢湖中心站,出行方便。我村歷史悠久,自古五姓集現(xiàn)名叫太和集,是自古商隊經商運輸必經之路,人文薈萃,文化底蘊厚重,每逢古歷雙日為上市集,有各種各樣的農民自產……。 |
太和村位于段郢鄉(xiāng)北5公里處。地處中原,沃土肥壤,地平如砥,一望無垠。該村于2006年12月由原趙莊村、太和村合并而成。目前,全村轄14個自然村莊,20個村民組,761戶,總人口3681人,耕地面積4030畝。該村于2006年成立了黨支部,共有黨員62名。 作為新農村建設示范村之一,近年來,村“兩委”重點圍繞新農村建設“五句話”的總要求,全面抓好新農村建設。目前,全村基本實現(xiàn)了通電、通水、通廣播、通……。 |
因過去此地有一古廟,其廟內有一太和殿,故得名太和村。1950年9月為村,屬石和鄉(xiāng),1958年村改大隊、鄉(xiāng)改公社后為大隊,屬石和公社,1984年大隊改村、公社改鄉(xiāng)后為村,屬石和鄉(xiāng),1992年屬石沱鎮(zhèn),1998年屬石和鄉(xiāng),2002年12月將古井村并入太和村,并設立村民委員會。仍屬石和鄉(xiāng),2008年屬石沱鎮(zhèn)至今。太和村……。 |
因境內太陽光壩子,故名太和村。1958年之前太和大隊、陽光大隊、白花大隊系一個村為小河8村,1958年之后成立菜蔬大隊,轄三個社,在1976年改為經農社,因境內地處太陽光壩子同時取名太和大隊,直屬太和鎮(zhèn)管轄,1984年石嶺鄉(xiāng)撤銷合并太和鎮(zhèn)時,太和大隊改為太和村村民委員會。2001年原水口村合并為太和村,2001年6月因撤鄉(xiāng)并村,太和村由陽光、水口、太和三個村組成,原水口村平橋1組改為現(xiàn)太和村8組,……。 |
轄區(qū)范圍內有一地名為太和場,故名。1950年前后屬太和鄉(xiāng)第一保,1952年改為太和鄉(xiāng)太和村,1958年改為太和公社太和管理區(qū),1962年改為太和大隊,1980年改為嘉樂公社太和大隊,1984年改為嘉樂鄉(xiāng)太和村。2001年5月鄉(xiāng)鎮(zhèn)建制調整,撤銷嘉樂鄉(xiāng)劃歸中山鎮(zhèn)轄,隨屬。2005年11月將塘口村所屬行政區(qū)并入太和村。太和村……。 |
清朝中期,鄭尚宇在鄭家寨建場,取“太平”之意,得名太和場。村以太和為名。1949年為雙龍鄉(xiāng)22保,1950年為雙龍鄉(xiāng)22村,1958年為雙龍(區(qū))人民公社5管區(qū)1連,1961年為龍河人民公社太和大隊,1984年為龍河鄉(xiāng)太和村,1993年為龍河鎮(zhèn)太和村。2004年因區(qū)劃調整,由原來的太和村和砂石村合并為太和村,沿用至今。太和村……。 |
取“天地間沖和之氣”,得名太和屋基,設立村時以此為名。1950年屬高嘴鄉(xiāng)支援村。1958年屬支援管區(qū)。1962年名太和大隊。1983年更名為太和村。2003年印信村并入太和村。2009年更名為太和社區(qū)村民委員會。2019年復名太和村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太和村……。 |
以境內的古山寨太和古寨而得名。原為十三村、十四村;1953年12月設立太和鄉(xiāng);1958年設立太和管理區(qū);1961年,人民公社化運動時,設立太和生產大隊;1984年1月,實行政社分設時,撤銷太和生產大隊,設立太和村村民委員會,簡稱太和村村委會。;2003年將原白菊村3、4、5組合并為太和村1組,原柏林村1、4、5組合并為太和村4組,原柏林村2、3、6組合并為太和村5組,原石梯村1到15組合并為太和村……。 |
太和村,因境內太和寨而得名。1951年1月建太和村(屬黃柏鄉(xiāng)),以境內太和寨得名。1953年屬明月鄉(xiāng)。1955年劃歸雙石鄉(xiāng)。1956年劃入白羊鄉(xiāng)。1958年11月改村為管理區(qū)隊。1961年劃歸雙石公社分出和平大隊后為太和大隊。1967年改為東升大隊。1975年復名太和大隊。1984年4月改大隊為村。2004年9月由原太和村和紅日村合并為太和村,沿用至今。太和村……。 |
取“太平和睦”之意,故而得名。1962年中興公社包含太安、和謙兩個大隊。1984年改大隊為村。太安、和謙兩個村,在2004年建制調整后,將兩村合并為太和村。同時成立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太和村……。 |
太和村原名四家村,據(jù)說是由四個姓氏戶族在此居住,合稱四家村。后來以人民太平和睦之意改名太和村,沿用至今。公社化時期與東升、蘇莊合稱四家大隊,20世紀五十年代在此地成立太和公社,1963年并入民聯(lián)公社,屬民聯(lián)公社管轄。1983年設立民聯(lián)鄉(xiāng)政府,改叫太和村,屬太和村村民委員會管轄的農村居民點。2017年屬民聯(lián)鎮(zhèn)管轄,現(xiàn)為民聯(lián)鎮(zhèn)人民政府下轄的村民自治組織。太和村……。 |
梁家墩鎮(zhèn)太和村地處甘州區(qū)國道227線以東,連霍高速公路入口處,下轄7個自然村,486戶,1477人,特困戶1人,每月568元,低保戶12戶20人,一類9戶14人,每月439元,二類3戶6人,每月417元,殘疾人15人,全村行政區(qū)域面積145.30公頃,1258.95畝,可耕種面積830.09畝,占總用地面積66%,主要以種植露地蔬菜和勞務輸出為主,種植蔬菜460畝,占60%,種植糧食作物367畝(……。 |
太和村位于古水鎮(zhèn)南邊,“廣賀”高速公路古水段出口正在其中,古水鎮(zhèn)工業(yè)園亦在村中興建。全村下轄32個自然村,總戶數(shù)980戶,總人口4428人;現(xiàn)有耕地面積1800畝,山林面積21000畝,魚塘面積65畝。2008年全村集體經濟收入3.2萬元,農民人均收入4802元;村委會在編干部7人,現(xiàn)有黨員123人�!� |
太和村委會位于鎮(zhèn)政府西面1公里處,與承平、湖口村等村交界。全村總戶數(shù)501戶,總人口2017人,勞動力1199人,其中外出務工數(shù)415人。全村轄8768.5畝,耕地總面積4429畝,其中水田1045畝,旱地2045畝,山林面積870畝。所轄村小組10個,分別為九塘、新屋下、坳背、新陳屋、老劉屋、太和圩、旱坑、老圩場、洪門村�,F(xiàn)有村干部5人,黨員67人。全村主要經濟作物黃煙1580畝,水稻1970畝……。 |
因村姓氏多,共有七姓,為了鄰里之間的和睦,又近太和圩,故名。清代屬朝洞鄉(xiāng),明末清初屬荷田堡荷泗鄉(xiāng),1958年屬新荷大隊,后分出改為太和大隊,1986年稱太和管理區(qū),1999年稱太和村委會,沿用至今,隸屬梅縣區(qū)南口鎮(zhèn)。太和村……。 |
鍏充簬鎴戜滑 鑱旂郴鏂瑰紡 鍏嶈矗澹版槑 缃戠珯鍚堜綔 鎴戣渚涚ǹ |
鑱旂郴鎴戜滑锛� QQ锛�2642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