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魏家村位于蓬萊城西南方向,是一個三面是耩的小山村,東邊隔耩和牛山楊家相連,南邊隔耩和吳家相接,北邊隔耩和呂馮村相望,西邊距下魏家2華里。明朝成化年間,魏姓由山西小云南遷來,定居于現(xiàn)下魏家的地方,取名魏家。明朝萬歷年間,魏姓一部分遷居此地,因位于魏家上游,故取名上魏家,原魏家更名為下魏家。上魏家1955年成立初級社;1956年成立高級社;1958年建立上魏家大隊;1984年改為上魏家,F(xiàn)有128戶,380人,890多畝耕地。
上魏家村北耩是過去登州府通往濟南府的官道,官道南有一個烽火臺,也叫墩,過去是十里一個墩,上魏家到登州府正好二十里。據(jù)說,從登州府到濟南府共有100多個墩。官道北有個廟,名叫茶棚廟。這是一座關(guān)帝廟。廟坐北朝南,門前是精雕細刻的花崗巖石塊鋪地。大門兩旁各有一棵兩摟多粗的大槐樹,正對大門的道南還有一棵更粗的大槐樹,大槐樹的東邊是一個戲臺。廟分兩個大殿,進入大門是前殿,前殿左右兩邊各塑有一匹戰(zhàn)馬和一員戰(zhàn)將,高大威猛,形象逼真。尤其左邊的赤兔馬,馬頭昂起,前蹄騰空,似欲飛騰一樣。據(jù)說,有一天晚上,赤兔馬顯靈,跑了出去,在廟門前的石塊上留下了一個馬蹄印。
過了前殿是大院,大院西邊有兩排廂房,前排是伙房,后排是磨坊、碾坊、牲口欄和倉庫等。大院東邊是和尚的住房,房前有兩棵大樹,一棵石榴樹,一棵黃檀樹。大院北邊是后殿,后殿正中是高大的關(guān)公塑像,左有關(guān)平,右有周倉。東西兩邊是兩排小型塑像。
和尚所住的東廂房的東邊,還有一個院落。院落的東邊是一個鐘樓,里面掛有一個八百多斤重的大鐘,每當敲鐘時,方圓十里八村都能聽到。院落的南邊,緊接著前殿是四間茶房,是過往客人喝茶的地方。院落的北邊,緊接著后殿是四間客房,是過往客人住宿的地方。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客房改成了學校。
茶棚廟香火鼎盛,住有10多個和尚,有200多畝廟地,常年雇用兩個長工種地。每年的農(nóng)歷六月二十四,是關(guān)老爺?shù)纳,唱大戲,趕廟會,熱鬧非凡。廟里的和尚,除了念經(jīng)外,還會吹奏銅管等樂器,周圍十里八村有紅白喜事,都請茶棚廟的和尚吹奏。
說起茶棚廟的來歷,這里還真有些故事呢。相傳,明朝時期,城東鄉(xiāng)有一個人到濟南去告狀,走到上魏家時,天已經(jīng)黑了,他坐在道邊休息,忽然看見耩頂出現(xiàn)了兩盞紅燈籠,飄飄渺渺,忽遠忽近,這個人馬上跪地磕頭,并許愿,若打贏官司,定在此地修廟。后來,這個人果然打贏了官司,于是,便在此修了一座關(guān)帝廟。
清朝時期,登州府有一人到濟南趕考,走到此,見道邊有座關(guān)帝廟,便進廟燒香,并許愿,若考中狀元,將重修廟宇,重塑金身。后來,這人果然考中了狀元,于是,籌資蓋起了后殿。并在殿前蓋了個茶棚,給過往行人免費供應(yīng)茶水,茶棚廟由此得名。
清朝末年,呂馮村呂人國,年少時闖關(guān)東,后來成了英美煙草公司在東三省的代理商。發(fā)財后,回鄉(xiāng)投巨資修建了茶棚廟的前殿,征了廟地,使茶棚廟達到了空前的規(guī)模,享譽大半個中國。過去,提起上魏家,沒有多少人知道,但提起茶棚廟,不知道的人卻很少。因此,上魏家村曾叫茶棚上魏家。
據(jù)村里老人回憶,民國時期,不少人在茶棚廟周圍開起了百貨店、食品店、酒館等,整日人來人往,形同集市。當時在廟里的三代和尚是:第一代圣英、圣信;第二代廖景、廖團;第三代龍寬、瑞寬等。后來,圣英、圣信去世,廖團去當了胡子,打家劫舍,為非作歹,后來在下寺夼被抓住,在蓬萊被槍斃。剩下的廖景帶著第三代和尚龍寬、瑞寬守護著這座廟宇。
1943年,蓬萊城的鬼子準備在茶棚廟建據(jù)點,八路軍知道后,一把火燒掉了茶棚廟。廟毀后,廖景留在了村里,龍寬、瑞寬隨部隊當了兵,據(jù)說,后來成了師一級的干部。
上魏家村附近有蓬萊閣旅游區(qū)、九丈崖、長島旅游風景區(qū)、三仙山、八仙過海旅游景區(qū)、蓬萊海洋極地世界等旅游景點,有蓬萊海參、長島海參、蓬萊加吉魚、蓬萊蘋果、煙臺鮑魚、長島海膽等特產(chǎn),有長島漁號、戚家拳、八仙過海傳說、長島顯應(yīng)宮媽祖祭祀大典、膠東道教音樂、大桿號吹奏樂等民俗文化。
區(qū)劃:山東省·煙臺市·蓬萊區(qū)·北溝鎮(zhèn)·上魏家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