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孝義鎮(zhèn) | 隸屬:文水縣 |
區(qū)劃代碼:141121106 | 代碼前6位:141121 |
行政區(qū)域:山西省 | 地理分區(qū):華北地區(qū) |
行政級別:鎮(zhèn) | 車牌代碼:晉J |
長途區(qū)號:0358 | 郵政編碼:033000 |
轄區(qū)面積:約36.3平方公里 | 人口數(shù)量:2.6萬人 |
人口密度:716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qū):12個行政村 |
代碼 | 城鄉(xiāng)分類 | 簡介 | |
孝義村 | ~200 | 鎮(zhèn)中心區(qū) | 古時該鎮(zhèn)曾為鬼市、中義、南夏祠3個自然村,以后逐漸連成一片,因鬼市附近多墳地,常有人來上墳以示孝心,故村更名時首取孝字,又取中義村之義字,定名為孝義![詳細(xì)] |
馬村村 | ~201 | 村莊 | 相傳漢武帝劉徹曾經(jīng)路宿此地并在此操練人馬,故名“馬村”。…[詳細(xì)] |
馬東村 | ~202 | 村莊 | 相傳,穆桂英騎兵住于穆家寨,養(yǎng)馬于穆家寨,本村位于穆家寨東,所以取名馬東![詳細(xì)] |
橋頭村 | ~203 | 村莊 | 明代此村稱為仁義鎮(zhèn),清同治年間洪水泛濫成災(zāi),阻礙交通,村民們在此搭建一座木橋,因該村地處橋頭,故名為橋頭村。…[詳細(xì)] |
樂村村 | ~204 | 村莊 | 相傳,孔子大弟子子夏路經(jīng)此地,看見此地人們快樂,祥和,取名樂村![詳細(xì)] |
北夏祠村 | ~205 | 村莊 | 相傳,在古代孔子的大弟子子夏曾經(jīng)在此地講學(xué),為此村民們在村中建起子夏祠,村民定為夏祠村,因該村居北得名![詳細(xì)] |
東夏祠村 | ~206 | 村莊 | 相傳,在古代孔子的大弟子子夏曾經(jīng)在此地講學(xué),為此村民們在村中建起子夏祠,村民定為夏祠村,因該村居?xùn)|得名![詳細(xì)] |
西夏祠村 | ~207 | 村莊 | 相傳,在古代孔子的大弟子子夏曾經(jīng)在此地講學(xué),為此村民們在村中建起子夏祠,村民定為夏祠村,因該村居西得名![詳細(xì)] |
上賢村 | ~208 | 村莊 | 唐時因朝亂一皇太子被迫出家到此,修梵安寺避難修善,人們稱上等賢人就改為上賢村。…[詳細(xì)] |
北武度村 | ~209 | 村莊 | 該村原與南武度村為一個村莊,村名為任厚堡,清道光年間,洪水將該村從中沖出一道深溝,將該村分為兩部分,此村位置偏北,故名為北武度村。…[詳細(xì)] |
南武度村 | ~210 | 村莊 | 據(jù)村志記載,原名‘仁厚堡’,清道光年間,改為南武度村![詳細(xì)] |
平陶村 | ~211 | 村莊 | 1949年至1957年屬于文水縣第六區(qū)行政管轄,1958年10月至1960年屬于燈塔公社管轄。1961年至1983年屬于孝義公社管轄,1984年屬孝義…[詳細(xì)] |
地名由來:
孝義鎮(zhèn)的命名,其歷史可上溯至東漢:今孝北村一塊地方,古代稱棗園。村內(nèi)住著田氏三兄弟,其父遺言,兄弟應(yīng)同心協(xié)力,振興家業(yè),不得分家。父死后,妯娌不和,只好分家,準(zhǔn)備將院內(nèi)一棵紫荊樹截為三段分之。樹聞之焦枯而死。兄弟三人圍樹痛哭,決議不再分家,紫荊樹死而復(fù)活。后人取三兄弟遵父遺言謂“孝”,兄弟相愛謂“義”定名孝義。
基本介紹:
文水縣轄鎮(zhèn)。1958年建燈塔公社,1961年更名孝義公社,1984年建孝義鎮(zhèn)。位于縣境南部,距縣城6公里。面積36.3平方公里,人口2.6萬。307國道、馬段公路過境。轄孝義、馬東、馬村、上賢、北武度、南武度、平陶、橋頭、樂村、北夏祠、東夏祠、西夏祠12個村委會。農(nóng)業(yè)主產(chǎn)小麥、豆類、谷子。文物古跡有上賢新石器遺址。
歷史沿革:
1949年至1952年屬文水縣第六區(qū)管轄,1953年至1955年設(shè)孝義鄉(xiāng),1956年至1957年,分屬孝義鄉(xiāng)、蘇家堡鄉(xiāng),1958年,屬紅旗人民公社,同年11月,屬汾陽縣,1959年至1960年屬文水縣燈塔人民公社管轄,1961年至1983年屬孝義人民公社管轄,1984年4月,撤銷孝義人民公社,設(shè)立孝義鎮(zhèn),沿用至今。
區(qū)劃:山西省·呂梁市·文水縣·孝義鎮(zhè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