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安邑街道 | 隸屬:鹽湖區(qū) |
區(qū)劃代碼:140802006 | 代碼前6位:140802 |
行政區(qū)域:山西省 | 地理分區(qū):華北地區(qū) |
行政級別:街道 | 車牌代碼:晉M |
長途區(qū)號:0359 | 郵政編碼:044000 |
轄區(qū)面積:約74.09平方公里 | 人口數(shù)量:4.8萬人 |
人口密度:648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qū):10個社區(qū)、27個行政村 |
代碼 | 城鄉(xiāng)分類 | 簡介 | |
新城社區(qū) | ~001 | 城鄉(xiāng)結合區(qū) | 負責東部新區(qū)的居民養(yǎng)老保險、戶口遷移、計劃生育、綜合治理等工作的基層群眾自治組織![詳細] |
文侯社區(qū) | ~002 | 城鄉(xiāng)結合區(qū) | 魏文侯(前472年―前396年),姬姓魏氏,名斯,一名都,安邑人,魏桓子之孫。戰(zhàn)國時期魏國開國君主。用歷史名人命名文侯社區(qū)居委會,彰顯其深厚文化底蘊![詳細] |
外灘首府社區(qū) | ~004 | 主城區(qū) | 駐地位于外灘首府小區(qū),負責外灘首府社區(qū)事務管理工作的基層群眾自治組織![詳細] |
金海灣社區(qū) | ~005 | 主城區(qū) | 駐地位于金海灣小區(qū),負責金海灣社區(qū)事務管理工作的基層群眾自治組織。…[詳細] |
黃金水岸社區(qū) | ~006 | 主城區(qū) | 駐地位于黃金水岸小區(qū),負責黃金水岸社區(qū)事務管理工作的基層群眾自治組織![詳細] |
橄欖城社區(qū) | ~007 | 主城區(qū) | 駐地位于愷鑫橄欖城小區(qū),負責橄欖城社區(qū)事務管理工作的基層群眾自治組織![詳細] |
禹都社區(qū) | ~009 | 主城區(qū) | 2017年設立并命名禹都社區(qū)居民委員會,并沿用至今。…[詳細] |
學府名都社區(qū) | ~010 | 主城區(qū) | 駐地位于學府名都小區(qū),負責學府名都社區(qū)事務管理工作的基層群眾自治組織![詳細] |
信合名都社區(qū) | ~014 | 主城區(qū) | 駐地位于盛世信合名都小區(qū),負責信合名都社區(qū)事務管理工作的基層群眾自治組織。…[詳細] |
東方華城社區(qū) | ~015 | 主城區(qū) | 駐地位于東方華城小區(qū),負責東方華城社區(qū)事務管理工作的基層群眾自治組織![詳細] |
周張坡村 | ~204 | 城鄉(xiāng)結合區(qū) | 周家坡轄屬安邑街道,位于運城市東部新區(qū)。東臨八一水庫,西面禹西路,南臨鹽湖大道,北臨禹都大道,是城市規(guī)劃區(qū)內典型的“城中村”。交通便利。本村屬獨立行政…[詳細] |
蘆子溝村 | ~207 | 城鄉(xiāng)結合區(qū) | 蘆子溝由5個自然村組成,即東崖根村、西頭窯、蔚村、牛家坡村、宋家巷村。共有500余戶,2870口人,土地2780畝。全村以種植業(yè)、養(yǎng)殖業(yè)為主導產業(yè)。該…[詳細] |
廟村村 | ~208 | 城鄉(xiāng)結合區(qū) | 廟村現(xiàn)有2480口人,土地3200畝。下轄向陽村、李全勝村、營堡窯、窯頭溝四個自然村。大部分村民外出務工,形成了以農業(yè)生態(tài)園、農家樂為特色的非農產業(yè)。…[詳細] |
南楊家莊村 | ~209 | 村莊 | 南楊家莊位于運城鹽池的最東端,全村現(xiàn)有1300余口人,土地近1000畝,全是鹽堿地。主導產業(yè)為種植小麥、棉花和外出務工。據(jù)傳說,該村西北有一條通往潞村…[詳細] |
任村村 | ~210 | 城鄉(xiāng)結合區(qū) | 任村距運城市區(qū)五公里。現(xiàn)有323戶,1200口人,土地2400畝。主導產業(yè)為種植業(yè)。鹽湖區(qū)觀光農業(yè)示范點之一翠棗飄香農業(yè)生態(tài)示范園即在該村。該村村名起…[詳細] |
辛卓村 | ~220 | 村莊 | 辛卓村北靠同蒲鐵路、太風公路,東有運三高速公路,西鄰運城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F(xiàn)有960口人,1300畝土地。主導產業(yè)為養(yǎng)殖業(yè)。辛卓村原分為前辛卓村、后辛卓村![詳細] |
大市北村 | ~232 | 主城區(qū) | 相傳過去安邑北門外橋坡下,是貧民打短工的市口,貧民每天早晨在那里等待雇傭,因該村在市口北,故名大市北。…[詳細] |
三家莊村 | ~234 | 村莊 | 元朝末年,一女真族仝姓來安邑任縣令,后弟兄三人落戶于此,故名三家莊![詳細] |
灣子村 | ~236 | 村莊 | 因姚暹渠于該地從北折西而過,形成了一個大彎,故名灣子村。…[詳細] |
北街村 | ~237 | 主城區(qū) | 北街村的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111,為主城區(qū)。…[詳細] |
郭家卓村 | ~238 | 村莊 | 因最早居民為郭姓人家,后遂成村落,故名郭家卓![詳細] |
東楊家卓村 | ~239 | 村莊 | 相傳在八百多年前有個老頭叫楊太干,他帶著三個兒子長居于此村,故名東楊家卓。…[詳細] |
西里莊村 | ~240 | 村莊 | 相傳該村是由楊姓所立,而楊姓本為復姓“相里”,后為方便,即以“相”字為姓“里”字為村名,是為里莊。明末清初,洪水把村斷為兩個,此村居于西面,故名西里莊…[詳細] |
西街村 | ~241 | 城鄉(xiāng)結合區(qū) | 西街村的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112,為城鄉(xiāng)結合區(qū)![詳細] |
南街村 | ~244 | 城鄉(xiāng)結合區(qū) | 南街村的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112,為城鄉(xiāng)結合區(qū)![詳細] |
小市北村 | ~245 | 村莊 | 據(jù)傳以前該處有個小市場,該村位于小市場的北面,故名小市北![詳細] |
東王村 | ~246 | 城鄉(xiāng)結合區(qū) | 傳說隋朝末年竇建德率農民起義軍反隋,曾駐軍于此,自稱夏王,后人就把他曾住過的村莊叫夏王村,因該村位于夏王村東南,人們仰慕竇建德把村名叫做東王村![詳細] |
東街村 | ~248 | 城鄉(xiāng)結合區(qū) | 東街村的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112,為城鄉(xiāng)結合區(qū)。…[詳細] |
黃家卓村 | ~250 | 城鄉(xiāng)結合區(qū) | 相傳西漢時期為黃姓人家聚居而成,故名黃家卓,“卓”為“莊”字的諧音![詳細] |
下王村 | ~251 | 村莊 | 下王村位于安邑辦事處西北角。本村屬獨立行政村,共有四個居民小組, 315余戶,計村民1405人,勞動力1198人,黨員人數(shù)34人,耕地面積2000畝。…[詳細] |
軍屯村 | ~252 | 村莊 | 傳說古時有馬隊駐玉陶上村,在現(xiàn)軍屯村屯糧,遂取名軍屯。…[詳細] |
上王村 | ~253 | 城鄉(xiāng)結合區(qū) | 由于該村地處低洼,灘涂成片,因此始叫灘村,后根據(jù)該村西邊有個下王村,便改名叫上王村。之后又因上王村與現(xiàn)上王鄉(xiāng)重名,又改名為灘村。撤鄉(xiāng)并鎮(zhèn)后又正名為上王…[詳細] |
徐家莊村 | ~254 | 城鄉(xiāng)結合區(qū) | 因村中主要姓氏為徐,故得名徐家莊。1947年屬安邑縣第一區(qū);1953年屬上王鄉(xiāng);1958年屬于運城縣安邑公社北七管理區(qū);1961年成立徐家莊生產大隊,…[詳細] |
湯里村 | ~255 | 村莊 | 相傳周武王滅商,部分商湯后裔遷徙于此,因不忘先祖湯王滅夏建商偉業(yè),故名湯王故里,簡稱湯里![詳細] |
馮柏村 | ~256 | 城鄉(xiāng)結合區(qū) | 因是由馮家卓村與柏園村合并而來,各在村名上取一字,故名馮柏村![詳細] |
丁蘆村 | ~257 | 城鄉(xiāng)結合區(qū) | 因是蘆子村與丁家卓村合并,各取一個字,故名丁蘆村。…[詳細] |
房埝村 | ~258 | 城鄉(xiāng)結合區(qū) | 因是由埝尾頭村和房子村合并而來,各取村名一字,故名房埝村![詳細] |
地名由來:
北魏期間428年,原安邑縣(治所在今夏縣西北禹王城)被分為南北兩縣,其中的南安邑縣治所位于此處。北安邑改名夏縣后,南安邑被稱為安邑。
基本介紹:
鹽湖區(qū)安邑辦事處位于市區(qū)以東城鄉(xiāng)結合部,209個國道、運三高速、運侯高速、大運二級公路穿境 安邑街道而過,交通便利。全辦下轄32個村民委員會、39034口人,60086畝耕地。主導產業(yè)以小麥、棉花、經(jīng)濟林、運輸業(yè)為主,2006年全辦人均純收入3390元。全辦建有2所中學,18所小學,4500余名學生。建有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1所,村級衛(wèi)生所31個。
山西省運城市東部的安邑街道辦事處。北魏期間428年,原安邑縣(治所在今夏縣西北禹王城)被分為南北兩縣,其中的南安邑縣治所位于此處。北安邑改名夏縣后,南安邑被稱為安邑。縣境內擁有古代著名的鹽湖“解池”之一部分,元代時為鹽運、鹽政之便在城西數(shù)華里處鹽池
歷史沿革:
安邑,古為禹王之都。
后為夏之都邑。
戰(zhàn)國時為魏都安邑。
漢置安邑縣,為河東郡治。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分南安邑縣和北安邑縣,屬河北郡。
太和十八年(494)廢北安邑縣。
南安邑縣屬河北郡。
隋改名安邑縣,開皇十六年(596)兼置虞州。
大業(yè)初廢州,縣屬河東郡。
義寧元年(617)兼置安邑郡。
唐武德初為虞州治。
貞觀十七年(643)屬蒲州。
乾元元年(758)改安邑縣為虞邑,屬陜州。
大歷四年(769)復為安邑縣,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