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片视频在线网址,亚洲av世界男人的色的天堂,黄色免费看网站,国产拔擦拔擦8xcom高清在线,黄色片子网站,国产美女一级特黄网站大全,新一级毛片国语版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 > 廣州市 > 越秀區(qū)旅游

越秀區(qū)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廣州農(nóng)講所舊址講習所舊址位于廣東省廣州市中山四路42號。是毛澤東等人于1926在廣州舉辦的廣州農(nóng)動所舊址。在廣東省廣州市中山四路42號。原是番禺學宮,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清代重建。農(nóng)民運動講習所由中國共產(chǎn)黨人彭湃等倡議,經(jīng)中國-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決議通過開辦。自1924年7月至1926年9月共舉辦6屆。1、2屆所址在廣州市越秀南-路惠州會館,3、4、5屆在廣州東皋大道1號,第6屆所址遷此。1~5屆主任為彭湃、羅綺園、阮嘯仙、譚植棠。第6屆1926年5~9月舉辦,改主任為所長,毛澤東任所長,肖楚女為專任教員,教員有彭湃、惲代英、阮嘯仙等。本期招收學員327人,來自當時的-20個省,在此學習……[詳細]
  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位于廣州市越秀區(qū)恤孤院路3號。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是迄今中國共產(chǎn)黨唯一在廣州召開的、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全國代表大會,對中國革命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1979年,中共三大會址被列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7月1日正式修復開放。中共三大會址原為1幢兩層高、每層2間相連通的普通房屋,為人字瓦頂?shù)拇u木結構,是設有騎樓的典型舊式廣州民居形式。但房屋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被日軍飛機炸毀。經(jīng)過新建后,新建紀念館分為地下一層和地上兩層,全部用于陳列展覽;舊民居5號樓將作為臨時展廳,展出與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有關的專題展覽;5號樓和新館通過兩層的走廊連成一……[詳細]
  位于市區(qū)北面的白云山南麓,面積16萬平方米,是為紀念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在廣州起義戰(zhàn)役中犧牲的烈士而建的。1911年4月27日,同盟會在廣州舉行起義,起義失敗后同盟會會員潘過微冒著生命危險把散落的七十二位烈士遺骸收殮安葬于紅花崗,后將此地改名為“黃花崗”,黃花即菊花,象征節(jié)烈。黃花崗墓園北向南,建筑規(guī)模宏大,氣魄雄偉,占地面積13萬平方米,始建于1912年,孫中山書“浩氣長存”四字鐫于墓坊。烈士墓構筑在崗陵之上,紀功坊峙立墓后。墓道兩旁蒼松翠柏,烘托出滿園黃花輝映碧血的莊嚴肅穆氣氛。園內(nèi)還建有八角亭、四方池、石橋等。建國后政府在墓園外筑起圍墻,1961年這里被國務院第一批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詳細]
  廣州起義紀念館,即廣州公社舊址,為原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廣東省立公安局,位于中國廣州市起義路200號之一,是由中國共產(chǎn)黨的張?zhí)最I導發(fā)動的廣州起義而建立的蘇維埃政府——廣州公社所在。廣州起義失敗后蘇維埃政府隨即廢止。雖然廣州公社僅存三天,卻是中國大城市里建立的第一個蘇維埃政府,被譽為“東方巴黎公社”。1949年解放軍攻占廣州后,公安局被廣州市人民政府所接管,并于此設立廣州市公安局。1956年,廣州市人民政府把南樓辟為廣州起義陳列室,對內(nèi)開放。1987年,廣州市公安局移交了舊址的南樓、中樓及門樓等建筑給文物部門,后對舊址進行維修復原,成立了廣州起義紀念館。葉劍英曾為此題字“廣州公社舊址”。因廣州市公……[詳細]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位于越秀山西側的象崗山上,是利用1983年在象崗發(fā)現(xiàn)的第二代南越王趙昧的陵墓而建成的,也是廣東省第一座古墓博物館。館內(nèi)可分為三部分,一是面向解放北路的綜合陳列樓,主要陳列香港楊永德伉儷捐獻的歷代瓷枕和其他臨時性展覽。二是南越王墓墓址,按原狀保存,并對外開放。三是于墓室西側的主體陳列大樓,陳列南越王墓0土的文物珍品。1983年6月,在廣州象崗發(fā)現(xiàn)了一座大型南越國古墓,同年8月25日至10月6日,經(jīng)國務院批準,由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廣東省博物館聯(lián)合組成象崗漢墓發(fā)掘隊對該墓進行發(fā)掘,墓0土“文帝行璽”金印等一千余件珍貴文物,證明墓主就是第二代南越王趙?。發(fā)……[詳細]
  石室圣心大教堂坐落于廣州市區(qū)中心的一德路,是天主教廣州教區(qū)最宏偉、最具有特色的一間大教堂,建于1863年,落成于1888年,歷時25年始建成,至今有130多年的歷史。由于教堂的全部墻壁和柱子都是用花崗巖石砌造,所以又稱之為“石室”或“石室耶穌圣心堂”、“石室天主教堂”。是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教堂建筑總面積為2754平方米,東西寬35米,南北長78.69米,由地面到塔尖高58.5米。教堂屬“哥特”式建筑,可與聞名世界的法國巴黎圣母院相媲美。石室天主堂四周,一年四季樹木常青,鮮花簇擁,五彩繽紛。目前世界各地的信徒和游人都到石室觀光。教堂正面是一對巍峨高聳的雙尖石塔,高插云霄。石塔中間西側是一座大時……[詳細]
  這座絳紅色的建筑就是鎮(zhèn)海樓,它是廣州文化史跡引人注目的一顆明珠,被譽為嶺南第一勝景。鎮(zhèn)海樓因其樓高五層而稱其為“五層樓”。此樓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由永嘉侯朱亮祖所建,初名“望海樓”,后又題名為“鎮(zhèn)海樓”,有雄鎮(zhèn)海疆之意。1956年改為廣州博物館。關于鎮(zhèn)海樓的興建,有一段有趣的傳說。朱元璋得了天下,定都南京,建立明朝之后。一天,他和鐵冠道人同游南京鐘山,游興正濃之時,鐵冠忽然指著東南方對朱元璋說,廣東海面籠罩著青蒼蒼的一股“王氣”,似有“天子”要出世了,必須立刻在廣州建造一座樓鎮(zhèn)壓住“龍脈”,否則日后必成大明的禍患。朱元璋聽后,游興頓失,急忙派人到廣東查詢,發(fā)現(xiàn)廣州的越秀山上現(xiàn)王者之氣……[詳細]
  廣州民諺說:“未有羊城,先有光孝”。廣州光孝寺是羊城年代最古、規(guī)模最大的佛教名剎。光孝寺坐落于光孝路,是廣州市四大叢林(光孝、六榕、海幢、華林寺)之一,1961年3月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寺最初是南越王趙佗(220一265)之孫趙建德的住宅。三國時吳國都尉虞翻因忠諫吳王被貶廣州,住在此地,并在此擴建住宅講學,虞翻死后,家人把住宅改為廟宇,命名“制止寺”。東晉時期,西域名僧曇摩耶舍來廣州-時,在此建了大雄寶殿。唐宋時期,該寺改為“報恩廣教寺”。南宋紹興二十一年(1151)改名光孝寺。此名一直沿用至今。光孝寺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自從曇摩耶舍在此建寺講學以后,先后有許多名僧也來……[詳細]
  中山紀念碑是為紀念偉大的民主革命家孫中山先生而建的,它位于觀音山頂上,循“百步梯”上躡498級可通達。紀念碑建越秀公園于1929年,由著名建筑師呂彥直設計。碑身全部用花崗石砌成,高37米,碑底為方形,向上漸小而尖,碑內(nèi)有梯級可回旋至頂,第一、第二層四面都可憑欄俯瞰。更高處,每層有窗可向外遠眺。碑基上層四面有26個羊頭石雕,象征羊城。石碑的正面是長約7米、寬約4米的巨型花崗石,上面刻著孫中山的遺囑,遺囑的全文是:“余致力國民革命幾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四十年之經(jīng)驗,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lián)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斗。現(xiàn)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務須依照余所著《建……[詳細]
  五仙觀位于廣州市越秀區(qū)惠福西路,F(xiàn)寺觀建于明洪武七年(1337年),是一座祭祖五仙的谷神廟。該觀屬道教寺廟,寺坐向南,門上大匾上有清人書寫的“五仙古觀”四個大字。五仙觀依山而建,現(xiàn)存有頭門、后殿、東齋與西齋。五仙觀為綠琉璃瓦重檐歇山頂,木構架保存完好,玲瓏新巧。后殿東側裸露的一塊紅砂巖,上有巨大的腳印凹穴,古人一向認為這是“仙人拇跡”,重點保護下來。明清兩代,這里分別以“穗石洞天”和“五仙霞洞”列入羊城八景。五仙觀在歷史上屢建屢廢,現(xiàn)址亦經(jīng)歷多次變遷。據(jù)有關史籍記載:北宋時廣州就建有祀奉五仙人的寺院;南宋嘉定年間(1208~1224年)寺觀遷至西湖玉液池畔,即今西湖路附近,稱奉真觀;南宋末年又……[詳細]
  南越國宮署遺址位于廣州老城區(qū)中心中山四路。公元前203年,秦將趙陀割據(jù)嶺南,建立南越國,在都城番禺(今廣州)興建王宮御苑。南越國宮署遺址內(nèi)不僅有南越宮苑,還有從秦、漢、晉、南朝、隋、唐、南漢、宋、元、明、清到民國共12朝的遺跡遺物。這些遺跡層層相疊,構成了一部記載廣州兩千多年發(fā)展的無字史書。南越國宮署遺址面積共15萬平方米,東起倉邊路,西至廣大路,南起中山路,北至越華路,被專家們稱為東方的“龐貝”古城。而宮署的核心區(qū)域為4.8萬平方米,東起忠佑大街,西至北京路,南起中山路,北至廣州大廈門前,這范圍已被市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區(qū)。為了保護宮署遺址,市政府已撥出?5億多元補償外商的地皮價值和搬遷市兒童……[詳細]
  明廣州古城墻位于廣州市越秀山上。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把宋代廣州三城合而為一,并向北擴展,跨越到越秀山,史稱舊城。據(jù)明黃佐《廣東通志》載,當時廣州城“周長三千七百九十六丈、高二丈”。有城門、城樓、敵樓、警鋪等。“崇禎十三年(1640年)增筑北城,將城墻培高七尺,增厚墻基,并且每隔二十丈置有臺階,以便在城墻上落”。越秀山明代城墻現(xiàn)存總長度為1137米,除鎮(zhèn)海樓段外,只剩下10米高以下,高低不一的殘垣,其他有關建筑已蕩然無存。1987年,鎮(zhèn)海樓后面連同東、西兩側的城墻共長180米,已修繕復原,1989年又接修其東的20米,共200米已雉堞嚴整,恢復舊觀。從中山紀念碑后邊,折向西行,……[詳細]
  春園,位于新河浦路22~26號,坐北向南,為一式三幢并列的3層磚石混凝土結構的洋房,樓高13.5米,每層深19.1米、寬9.8米。24號樓頂天臺建有一座混凝土結構的八角亭。四周有圍墻,每幢間可以相通。圍墻門口向南,左右兩條柱子上各有一座石獅子,門楣上刻“春園”兩字,院內(nèi)有水井。1923年6月,中國共產(chǎn)黨召開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共中央機關遷至廣州,春園即為黨中央的活動地。中共三大期間,是大會代表居住的地方,共產(chǎn)國際代表馬林和出席會議代表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等住在春園24號2樓,F(xiàn)建筑物外貌保存完好。1993年,作為舊民居建筑,被公布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地址:廣州市越秀區(qū)新河浦路24號類型:……[詳細]
  南越國水關遺址位于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qū)西湖路63號光明廣場負一層。南越國水關遺址是南越國都城南城墻的“水關”(水閘)遺存,發(fā)現(xiàn)于2000年,水關僅存木構水閘,坐北朝南,距今地表約4米,其上疊壓有東漢、晉、南朝和唐、宋等晚期的建筑遺跡。水閘位于當時的珠江北岸,南北向,閘口寬5米,南北長35米,水閘的閘口的南北均呈“八”字形敞開,面積約903平方米。南越國水關遺址是目前水關遺址是我國城市考古發(fā)現(xiàn)時代最早、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處木構水遺址。2006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前史書記載只知道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秦將任囂在番禺建城,史稱“任囂城”。公元前204年趙佗創(chuàng)立南越國后……[詳細]
  六榕寺塔位于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qū)的六榕寺內(nèi)。寺塔始建于南朝劉宋年間(420年-479年)。梁大同三年(537年),詔許曇裕法師在此興建一華麗的木塔,供奉從海外迎回的佛舍利,賜名寶莊嚴寺舍利塔。北宋初年,焚于火,寺仍存而塔已湮滅。宋端拱二年(989年)重修寺院,改稱凈慧寺。紹圣四年(1097年)主簿林修與信士王衢歸沙門道琮于舍利塔故址重建寶塔,下瘞佛牙舍利,龕藏賢劫千佛像,故易名千佛塔。元符三年(1100年),著名文學家、書法家蘇東坡來寺,見塔畔植有蒼翠的榕樹6株,欣然手題“六榕”寺榜,后來遂稱六榕寺。千佛塔于清初重修后,因塔身檐壁色彩斑斕而有花塔之稱。1987年建的大雄寶殿內(nèi)的釋迦牟尼、阿彌陀佛……[詳細]
  南越文王墓是迄今嶺南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規(guī)模最大、隨葬品最豐富的漢代石室彩畫墓,其與后來發(fā)現(xiàn)的南越國宮署遺址和南越國木構水閘遺址等共同組成最重要的南越國時期考古遺存。199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成為廣州首批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之一。南越文王墓于1983年被發(fā)掘,其墓主為南越國第二代王趙眜(約前137年至前122年在位),墓室主體按挖豎穴的方法構建,東、西耳室掏洞而成,整體平面呈“士”字形,建筑面積約100平方米,選用粗加工的750多塊紅砂巖筑成。墓室共有七室,前部有前室、東耳室、西耳室,后部有主棺室、東側室、西側室和后藏室。前室石門南端有一4.12米外藏槨,槨南為斜坡形……[詳細]
  廣州“三二九”起義指揮部舊址,位于廣州市中心區(qū)越華路小東營5號(現(xiàn)已經(jīng)改為15號),是1911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黨人為推翻清朝統(tǒng)治進行決戰(zhàn)的總指揮部。這次起義孫中山先生給予高度評價:“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云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憤怒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制。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已成,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并壽!”建筑為坐北向南的青磚大屋,原是清朝官員的住宅“朝議第”,四進三開間,單層、兩面坡頂素瓦,大門是嶺南建筑中典型的趟櫳門;院內(nèi)每進之間均以天井、花園相隔,均配屬晚清嶺南典型的民居建筑形式。在20世紀20年代被同盟會員李章達先生……[詳細]
  嶺南第一樓因樓上懸掛一口明代青銅鐘,又名禁鐘樓,位于廣州市惠福西路五仙觀大殿之后。明洪武七年(1374年)行省參知政事汪廣洋建。后毀。萬歷年重建,現(xiàn)存上層的木構架是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的遺構。清代著名詩人屈大均把它與鎮(zhèn)海樓、海山樓和拱北樓合稱為四大崇樓。鐘樓坐北朝南,通高17米,首層用紅砂巖石砌筑臺座,仍為明代遺存。寬13.9米、深11.9米、高6.8米,中開一寬3.8米、深5.7米的拱券形門洞,前后貫通。二層為木構建筑,四面敞開,重檐歇山頂,正脊飾鰲魚寶珠。面闊三間11.8米、進深三間39.73米,13架梁用4柱,梁柱用材粗大,風格古拙簡樸。正檁底部書“時大清乾隆歲次戊申季冬吉旦”、……[詳細]
  廣東省農(nóng)民協(xié)會舊址位于東皋大道一號(現(xiàn)東皋大道禮興街6號)。在這座寬敞、幽靜的大院中,有一幢整齊美觀的米黃色樓房,這座樓房原是廣州商團副團長陳恭受的花園別墅。在大革命時期,它曾經(jīng)是廣東80萬農(nóng)會會員的戰(zhàn)斗指揮部——廣東省農(nóng)民協(xié)會(簡稱“省農(nóng)會”)的所在地。1924年10月,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政府鎮(zhèn)壓了商團叛亂后,將此樓房沒收充公。1925年,農(nóng)民運動講習所(簡稱“農(nóng)講所”)由越秀南路惠州會館(現(xiàn)越秀南路89號)遷到這里,續(xù)辦了第三至第五屆。省農(nóng)會自成立后至1927年“四.一五”國民黨反革命政變前,便以此為大本營,率領全省農(nóng)民干出驚天動地的事業(yè)。1925年5月1日,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廣東省第一……[詳細]
  位于文明路215號的鐘樓禮堂。原為國立廣東高等師范學校禮堂,面積300多平方米。這里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誕生地,也是魯迅1927年在中山大學任教時進行革命活動的重要場所。鐘樓的首層有一個平時不引人注意的小禮堂,面積300多平方米。就是在這個小禮堂里,曾發(fā)生過國共關系史上重大的歷史事件。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孫中山在共產(chǎn)國際和中國共產(chǎn)黨幫助下,在這里主持召開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改組了國民黨,重新部署國民革命事業(yè)。1988年舊址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第一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期間,因鐘樓的廣場毗鄰中國共產(chǎn)黨廣東區(qū)委、中華全國總工會、省港-委員會、廣東婦女解放協(xié)會和農(nóng)-動講習所,所……[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