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宋氏祖居及宋慶齡陳列館是全國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位于文昌市昌灑鎮(zhèn)古路園村。管理單位是文昌市宋慶齡基金會。宋氏祖居為傳統(tǒng)的海南民宅建筑,磚瓦土木結構,正屋凹廊布局,設有正屋兩間,廚房一間,橫屋三間,圍墻門兩個,建筑面積660平方米,圍墻正門橫楣上方掛鄧小平題寫“宋氏祖居”四個金色大字。宋慶齡陳列館建于1985年,位于宋氏祖居的西北側(cè),祖居和陳列館相距85米,兩者是一個整體,占地面積共93.6畝。陳列館是一座庭院式建筑,屋頂飾有金黃色琉璃,建筑面積420平方米,館前有面積達720平方米的兩級平面的前庭,門口前庭正中豎立宋慶齡半身漢白玉石雕像,雕像高1.2米,基座高1.7米,寬1.5米,陳列館院正中庭院豎立孫中山半身花崗巖石雕像,孫、宋兩座雕像在同一中軸線上,兩個雕像距離40余米,其正門前宋慶……
[詳細] 定安縣衙博物館位于海南省定安縣定城鎮(zhèn)中南街、東門街和西門街交接的丁字路口北側(cè),是國家2A級景區(qū)。定安縣衙遺址位于定安縣定城鎮(zhèn),時代為明。為海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二堂為中心,向北87米,向南90米,向西82米,向東27米,面積25.01畝�!�
[詳細] �?阽姌潜涣袨楹?诎司爸�,它歷史悠久,最早是為適應對外通商而建立,已成為�?诘淖钪匾臉酥拘耘c象征性建筑物之一。如今的�?阽姌鞘�1987年海口市人民政府根據(jù)城市建設的需要,依照舊鐘樓原貌撥款改建。建成后成為�?谝淮缶爸拢麨椤肮喷娦侣暋�。鐘樓位于海口市區(qū)北部長堤路�?趦和珗@內(nèi),面向入�?冢厦嬷猩綑M街與中山路相對,北臨海甸溪,依街傍水,姿影綽約,景致十分幽雅。用地面積110.25平方米,建筑占地27.56平方米,樓高27.3米,6層鋼筋混凝結構建筑,外貌雄偉壯觀。大鐘選用上海555版電子鐘,四邊鐘面由直徑2米塑料塊構成,時針長0.53米,分針長1米,30分鐘報時一次,由擴音器從4個大喇叭播出電子音樂,音樂清晰、宏亮、悠揚。舊鐘樓介紹:康熙二十四年(1686年)海口設立統(tǒng)管本島沿海十處的……
[詳細] 石石矍(què))村,位于瓊州海峽澄邁灣南岸,老城鎮(zhèn)開發(fā)區(qū)境內(nèi),可耕地面積4000畝,其中天然泉灌水1200畝,海岸線曲折連綿約5公里,涂灘1000畝,盛產(chǎn)甘蔗、魚蝦,主要經(jīng)濟來源于打漁、種植和第三產(chǎn)業(yè),人均收入4000元。西南方向是海南第一港—馬村港(古稱石矍港)。石石矍古村始建于唐代,歷史已超過1400年,村內(nèi)現(xiàn)存?zhèn)鹘y(tǒng)建筑大多修建于明清年代,距今已有近300年歷史;其中保存較好的將軍第(馮氏大宗祠)始建于隋唐年代,距今超過1400年。矍村地勢后高前低,村前有一形似梳子的小湖——飲馬湖,全村各院落沿著小湖依勢排列,連成一體。且這里是南朝高州太守馮寶、冼夫人渡瓊置州登岸之地,也是馮氏先祖最早居住之村,同時也是冼夫人最后的留芳之地,被稱為“冼夫人村”。全村現(xiàn)有300多戶,1500多人,全部姓馮……
[詳細] 丘濬墓 明弘治八年(1495),丘濬病逝于京師官邸,終年75歲。次年,朝廷為丘濬舉行葬禮,墓地選定在瓊山水頭村五龍池之源。據(jù)說,丘濬墓地是他生前特意托人回到家鄉(xiāng)選定的。在去世前3年,丘濬托風水師尋訪墓地,擔此重任的是安徽人徐豹。徐豹到達瓊州后,直接找到丘濬的學生,著名詩人王佐,二人一起為丘濬在家鄉(xiāng)選擇了一處最后的歸宿地。 丘濬墓建于明孝宗弘治八年(1495),修建花費工時將近4個月。墓庭占地0.25公頃,主墓用花崗巖砌成,圓頂,高約6米,坐南朝北偏東5°。原墓基分為6層,墓道計有16級臺階。墓前立有墓碑,高4.4米,底座寬2米,碑身寬1米,上方刻有對舞雙龍,中間刻有“皇明敕葬光祿大夫柱國少保兼太子太保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特贈左柱國太傅謚文莊丘公誥封正一品夫人吳氏之墓”,左右邊沿刻有青松、仙鶴……
[詳細] 澄邁火山巖古村落群位于澄邁縣,時代為明-清。為海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美榔村以村中傳統(tǒng)火山巖建筑集中區(qū)域為核心保護區(qū),核心保護范圍:68309.29平方米。大美村將大部分有保護價值的傳統(tǒng)建筑群集中連片區(qū)劃入核心保護區(qū)。核心保護區(qū)的具體區(qū)劃邊界以《保護區(qū)劃圖》為準,面積約2.5公頃。揚坤村揚坤古村落的核心地段,將大部分有保護價值的傳統(tǒng)建筑群集中連片區(qū)劃入核心保護區(qū)。核心保護區(qū)的范圍主要是古建筑集中的區(qū)域,具體區(qū)劃邊界以《保護區(qū)劃圖》為準,面積約2.4公頃。龍吉村東起村莊風水林西側(cè),南達浣衣池,西至村西風水林東側(cè),北到村莊北部新建村居南側(cè)。核心保護區(qū)總面積約6.29公頃。羅驛村東起李氏宗祠東側(cè)外墻,東南至文昌塔、觀音廟和古驛站遺址,南達村前日湖、月湖南岸,西至岱之祖祠西側(cè),西北至用倒塔、侯……
[詳細] 臨高文廟,臨高文廟位于臨高縣城美麗的文瀾江畔,是海南省現(xiàn)存較完整、規(guī)模最大、歷史最久的大型古建筑群,位于監(jiān)高縣城美麗的文瀾江畔。其主體臨高文廟建筑由大成殿、大東門、東廡、西廡、名宦祠、鄉(xiāng)賢祠等組成。大成門前原有欞星門、泮池、金水橋、東齋、西齋等、是臨高縣著名的旅游勝跡。一九九二年開始,由中央、省有關部門撥款和臨高縣人民政府出資修復,現(xiàn)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對外開放。歷史臨高文廟原叫儒學,明清時與孔廟合二而一,歷稱學宮,亦稱孔廟、圣殿。臨高文廟于北宋慶歷年間,奉詔始建,至今已有900多年歷史。南宋紹興年間移建于現(xiàn)址,毀于元朝。明洪武三年重建于舊址,亦已有700多年。文廟歷經(jīng)明代知縣、清代知縣募捐修建。民國初年,紳士譚鳴鸞等人組織了幾十人,簡裝輕騎,深入各鄉(xiāng)村、墟鎮(zhèn)集資大修。據(jù)石碑記載,捐款人……
[詳細] 海南革命烈士紀念碑是海南省、�?谑袗蹏髁x教育基地和青少年革命傳統(tǒng)教育基地,位于�?谑泄珗@路2號海口人民公園內(nèi)。管理單位是海口市民政局。海南革命烈士紀念碑建于1954年4月,是為紀念堅持瓊崖革命斗爭和英勇渡海作戰(zhàn)而犧牲的2萬多名烈士而建。2003年由地方政府劃撥專款進行重修。海南革命烈士紀念碑占地面積0.8畝,建筑面積36平方米。紀念碑用大方塊花崗石砌成,碑四周設有石欄桿,呈四面體,碑總高14.5米,碑身高11米,碑身正面刻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基座正面及碑身背面上刻有朱德同志的題詞:“長期堅持瓊島革命斗爭和英勇渡海作戰(zhàn)而犧牲的同志們!你們是中華民族最優(yōu)秀的兒女。你們的英雄行為,對解放瓊島和全中國起了不可磨滅的作用。烈士們的功績永垂不朽!”紀念碑四周綠樹成蔭,松柏挺拔,為革命豐碑增添了莊嚴……
[詳細] 王文明烈士紀念園是海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位于瓊海市嘉積鎮(zhèn)東風路(海南省瓊海市嘉積中學校旁),紀念園占地面積2073.49平方米,園內(nèi)建王文明烈士紀念亭和王文明衣冠冢。1985年,瓊海縣(今瓊海市)人民政府興建王文明烈士紀念亭。紀念亭占地面積0.5畝。亭呈六角形,高5米,頂綴琉璃瓦,六壁綴瓷磚。亭正面上方橫梁上鐫刻“王文明烈士紀念亭”,四周有水泥欄桿。王文明,1894年出生于廣東樂會(今海南瓊海),字欽甫。1917年至1920年,在瓊崖中學讀書時,王文明參與領導了愛國學生運動,曾被選為瓊崖學生聯(lián)合會副會長、-日貨總會會長。1924年秋王文明就讀于上海大學社會系,系統(tǒng)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教育,不久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25年到廣州,參與組建瓊崖革命大同盟。他廣泛團結瓊崖革命青年,以《新瓊崖評論》為陣……
[詳細] 海口天后宮位于中山路87號的�?谔旌髮m(也稱天后廟、媽祖廟)始建于元代,距今有700多年歷史。解放后,海口市財政部門將天后宮當公產(chǎn)接收,后轉(zhuǎn)歸海口市房產(chǎn)局管理。�?谑蟹慨a(chǎn)局將其當做直管公房,長期租賃給海口市商貿(mào)局所屬的�?谑刑匦枭唐饭⿷偣镜闹猩饺A僑商場使用。2000年6月,海口市政府批準公布天后宮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5月,海南省政府批準公布天后宮為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據(jù)明正德《瓊臺志》記載,最晚在元代,在瓊山(今屬海口)、萬州(今萬寧)、崖州(今三亞)和感恩(今東方)等地,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天妃廟”。不過,萬寧、三亞和東方的“天妃廟”已無遺跡,唯有海口的尚存,遺址就在海口老街中山路和白沙門上村,廟名現(xiàn)叫“天后宮”。日本人小葉田淳的《海南島史》也提到:“海南島最初的天后廟,是元朝……
[詳細] 當?shù)匾喾Q這山尾嶺、萬州塔。青云塔體為八角形,用火磚和零星石料砌成,塔高約27米,分七層七檐。頂層正中,突出一個八棱柱,柱頂托道一個球形塔剎。底層內(nèi)壁為八角形,上面六層內(nèi)壁均為圓形,每層從不同方向?qū)﹂_兩個拱門,一供觀賞,二供通風透光。底層西面開一個門,門頂塔墻上嵌有一塊長方形的石碑,上面刻有青云兩字。旁有道光壬辰年建小字。塔的第三層與底層塔門同向。又嵌有一塊同樣大小的石碑,上面刻有甲峰兩字,旁有小字,因太高看不清楚,塔腹中空,光線充足,風清涼爽。游人從底層西門進去,可仰望塔頂,縱觀塔腹全貌,領略古塔的高超建技和迷人景色。青云塔是海南現(xiàn)存地稀有古塔之一,建于清朝道光壬辰年(公元1832年)。據(jù)《萬州志》載,青云塔的前身是文魁塔,始建于清朝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毀壞后于道光壬辰年重建,取名青云……
[詳細] 甘泉島遺址位于海南省西沙群島中的甘泉島坡地上。文化堆積層厚度約1米,地層中有少量植物燃燒剩下的炭粒灰燼。1974-1975年發(fā)掘出土有半陶半瓷器雙耳罐10件、卷沿罐5件、棱形壺2件,器蓋3件,年代為唐至五代。出土瓷器有小口瓶、點彩瓶、點彩罐、粉盒、凸唇盞、蓮瓣紋缽、寬沿畫花大碗等,時代為宋。大部分器型同于廣州西村皇帝崗晚唐至北宋窯址所產(chǎn),胎釉、紋飾均一樣。1974年3月和1975年的兩次考古調(diào)查中,曾先后兩次在島西北端沙堤內(nèi)側(cè)深一丈處發(fā)現(xiàn)了唐、宋兩代的居住遺址�?脊艑<以趰u的西北部發(fā)現(xiàn)一處我國唐宋時期漁民建造的磚墻小廟1座,珊瑚石壘砌的小廟多達13座;出土了50多件日常生活用的陶瓷器,其中有唐代青釉陶雙耳罐、卷沿罐,宋代青白釉瓶、四系小罐、青釉碗、劃花大碗、蓮花紋大碗,突唇碗、粉盒等瓷器皿,……
[詳細] 楊善集紀念亭及故居建于1958年,坐落在瓊海加積鎮(zhèn)富海路。楊善集,是我黨早期的革命活動家,瓊崖黨組織和武裝斗爭主要創(chuàng)始人,1927年9月23日,在領導全瓊舉行武裝總-的椰子寨戰(zhàn)斗中壯烈犧牲,年僅27歲。楊善集(1900-1927)字義甫。1900年2月4日生于海南瓊海市福田北捅村。1916年就讀于瓊崖中學,參加-。1919年畢業(yè)回鄉(xiāng)任小學教師。1921年秋考入廣東公路工程學校。1923年12月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曾參與創(chuàng)建瓊崖革命同志會等進步青年團體,出版《新瓊崖評論》等刊物。1924年被派往蘇聯(lián),先后入莫斯科東方大學和紅軍學校中國班學習。同年12月轉(zhuǎn)為中國0黨員。1925年8月回國,9月起任共青團兩廣區(qū)委宣傳部部長、區(qū)委執(zhí)行委員兼廣州地委書記和宣傳部部長,12月任共青團廣東區(qū)委書記,發(fā)……
[詳細] “天南第一泉”為漢代古井,名叫“漢馬伏波井”,位于東方市西海岸。井口頗大,直徑八尺多。據(jù)鄉(xiāng)人傳說,此井原系方井,后人擴大為圓井,以磚砌成,井近處原有伏波祠,久已毀廢。墻上嵌一塊石碑,題“漢馬伏波之井”,署“乾隆辛巳”(清高宗二十六年即公元1761年)。“漢馬伏波井”,四面環(huán)山,時而云霧繚繞,幽靜之極。一條高山河流從西側(cè)奔流而下,濃濃的負離子散發(fā)著撲鼻的自然氣息,令人心曠神怡。夏日水涼,冬日水暖,十所村數(shù)百家汲取井水,即遇天旱,井水從不枯歇,自古水質(zhì)清甜,故有“天南第一泉”和“感恩第一甘泉”之美稱。據(jù)中國現(xiàn)代著名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大詩人郭沫若1961年視察海南觀看此井時證實,此井確為漢光帝時馬援將軍經(jīng)過海南時所造,已有一千九百五十多年了。郭沫若飲品井水,連口稱贊,詩隨口出:“水泉清冽異江灌,……
[詳細] 海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馮白駒故居位于海口市瓊山區(qū)云龍鎮(zhèn)南約5公里的長泰村。村莊四周林木蒼翠,從平坦的大道進入村莊,在盤根錯節(jié)濃蔭如蓋的老榕樹旁,便是被-總理譽為“瓊岸人民的一面旗幟”的馮白駒將軍的故居。長泰村背依山丘,面俯綠野,馮白駒故居處于村莊最高處,屋后古木成林,屋前庭地寬闊,花圃艷麗,草地如錦。馮白駒故居始建于1922年,1942年冬日軍“蠶食”“掃蕩”時被焚毀,1951年修復,1984年按原貌重建。寬闊的庭地上,一座雄偉的雕塑首先映入游人眼簾,馮白駒剛毅的面容令人肅然起敬。黑色花岡巖雕塑底座上,由-題寫的“馮白駒將軍”五個燙金大字熠熠生輝。故居由正屋、后屋、銅像和陳列室四部分組成,占地面積6畝。走近故居,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豎立在庭院正中的馮白駒半身銅像,銅像高1米、寬1米,基座高1……
[詳細] 白沙門天后宮始建于元代,是海南興建的第一座媽祖廟,也是海南媽祖文化的起始地,相傳是由福建商賈渡海到海口經(jīng)商而建,有800年歷史。白沙門村是城中村,地處海口市區(qū)最北端的海甸島上,過去是一個濱臨瓊州海峽的漁村。以前,天后宮前有個小港口可以停泊船只,據(jù)說,那時官員到海南島赴任,都在此上岸,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入宮祭拜媽祖,而后走馬上任;商人渡海到海南,在此登陸,也一定要拜祭這里的媽祖,才可做生意。數(shù)百年來,村里的先民過著日出揚帆起,日落滿載歸,向大海討生活的日子,在大海的風浪中,期盼豐收平安。因此,祀奉媽祖,祈求平安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解放后,政府填海要地,高樓大廈替代了低矮漁村,寬闊的馬路替代了沙地灘涂,村民遠離了大海,樸素的媽祖信仰卻一直滲透在海島人的心中,成為一種揮之不去的文化和……
[詳細] 見龍塔又名仙溝塔,位于海南省定安縣城東南約7公里的龍滾坡上,由磚石砌成,共7層,高25米。塔磚有《千字文》的單字印記,底層正面額上刻有見龍塔三字。1956年人民政府撥款修整見龍塔,1986年,定安縣人民政府定其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并著-救和保護。1996年,定安縣文化館集資對見龍塔進行修繕,使其保持昔日風姿。見龍塔是海南至今保存較為完整的建筑時間較早的古塔之一。始于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定安知縣伍文運和鄉(xiāng)紳林起鶴等捐資創(chuàng)建,未竣,至乾隆三十三年(1765年)再由知縣吳先舉等捐資繼成。塔高20余米,八角七層仿樓閣式,塔磚有《千字文》的單字印記,底層正面額上刻有見龍塔三字,塔頂覆盆上樹鐵剎竿巔插藍天,游人可從內(nèi)壁磚梯螺旋登至塔頂,遠眺建江南岸,觀賞江邊及遠處綺麗景色,貽情悅性,心曠神怡……
[詳細] 毋忘九·一八國恥紀念碑是海口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海口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位于海口市府城鎮(zhèn)北門的三角公園內(nèi)。管理單位是海口市瓊山區(qū)民政局。毋忘九·一八國恥紀念碑由社會力量捐助,建于1931年12月。整個建筑為鋼筋水泥結構,設計奇特,獨具風格。紀念碑高4米,基座呈圓形,直徑4.6米,碑主體結構呈三面豎寫“東北”字樣形狀,及漢字壁畫構建碑體,代表東北三省,隔面均刻有“毋忘九.一八國恥紀念碑”的醒目大字,其主干為六面柱體,像一把利劍直戳象征日本侵略者太陽旗的圓形基座上,以表示中國人民收復東北三省的決心和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堅強意志。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突襲沈陽,開始全面侵占中國東北三省,謂之“九·一八”事變。為表示永遠不忘這一國恥日,瓊崖人民自愿捐款興建起這座永久的紀念碑�!�
[詳細] 封平約亭位于澄邁縣大豐鎮(zhèn)大豐村內(nèi),距老城鎮(zhèn)(古縣治)約十公里。始建于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 年),同治二年(1863 年)重新修葺,保存至今。封平約亭,坐北朝南,木石結構,一進四合院式布局,前為大門,中為庭院,后為正屋。面闊10 米,進深約20 米,總占地約200 平方米�!胺馄郊s亭”意為封平都議事的場所。 因其地處當時交通要道,村莊密集,人口眾多,商貿(mào)物流繁盛而形成了市集,所以又叫“封平多峰鋪(市)”。青石板路邊還立有集市行界碑,如:肉、魚、米、油、鹽等,均分界買賣,依約交易,童叟無欺,可見當時商賈云集,繁榮之盛。封平都治就設在該地。 地址:澄邁縣大豐鎮(zhèn)大豐村 交通:環(huán)島西線高速公路大豐互通出口處附近。 電話:0898-67518207 ……
[詳細] 鎮(zhèn)瓊炮臺遺址是�?谑兄攸c文物保護單位,位于�?谑旋埲A區(qū)濱海東路北側(cè)與泰華路南側(cè)的濱海公園。管理單位是�?谑胁┪镳^。鎮(zhèn)瓊炮臺始建于清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炮臺呈圓形,是露天式古炮臺,四周墻垣環(huán)炮,垣高3.15米。整體占地面積0.89畝。炮臺內(nèi)北部由護垣分隔成五座炮位,各置大炮一尊(原炮已無存),炮口朝北,直指瓊州海峽,控制整個�?跒常瑫r有水泥階梯可登臨炮位屋頂平臺,以便瞭望敵情。正門至炮位建有一條筆直的水泥甬道,長15米,為炮臺入口,是兵員進出、彈藥輸送之道,甬道兩旁地勢平坦寬敞。臺內(nèi)西側(cè)有水井一口,供兵員生活使用。鎮(zhèn)瓊炮臺建時正值中法戰(zhàn)爭,是清政府為防御法軍侵瓊而建,這是中國人民抵御外侮的歷史見證。……
[詳細]
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閹间礁纾归柣鎴eГ閸ゅ嫰鏌ら崫銉︽毄濞寸姵姘ㄧ槐鎾诲磼濞嗘劗銈板銈嗘肠閸ャ劌浜遍梺瑙勫劤绾绢參寮抽敂鐣岀瘈闂傚牊绋撴晶鏃€绻涘畝濠侀偗闁哄矉缍侀、妯款槻濞存粎鍋ら弻鐔兼惞椤愶絽纾╅梺璇茬箰閸熸潙顫忓ú顏勫窛濠电姳鑳剁换渚€姊洪崨濞楃懓螞閸曨垱鍋╅梻鍫熶緱閸氬顭跨捄渚剬闁归攱妞藉娲川婵犲嫮鐣甸柣搴㈣壘閸㈡彃宓勯悷婊呭鐢宕愰悽鐢电<婵°倓鑳堕埥澶嬬箾鐏炲倸鈧绔熼弴掳浜归柟鐑樻尵閸樼敻姊虹拠鈥崇仭婵犮垺枪椤e潡姊绘担铏瑰笡闁圭ǹ顭烽幃鐑藉煛閸涱叀鎽曞┑鐐村灦缁酣鎮块埀顒€鈹戦鏂や緵闁稿繑绋戞晥婵°倕鎳忛埛鎴炵箾閼奸鍤欐鐐寸墵閺岋綁顢橀悙娴嬪亾閸噮鍤曢悹鍥ㄧゴ濡插牊淇婇姘倯婵炲牊娲熼弻锝嗘償椤栨粎校闂佺ǹ顑呯€氫即銆侀弮鍫熸櫢闁跨噦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