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光緒·余姚縣志·典祀》記載,龍泉寺,東晉咸康二年(336)建,唐會昌二年(842)廢,大中五年(851)重建,南宋建炎年間被毀。宋高宗因躲避金兵追蹤,途經(jīng)余姚,登龍泉山,賜金重建龍泉寺。元至元十三年(1276)又毀,元貞元年(1295)重建。當時的龍泉寺規(guī)模較大,有彌陀閣、千佛閣、蟠龍閣、羅漢院、上方寺、中天院、東禪院、鎮(zhèn)國院、喚仙亭、更好亭、龍泉亭等。自山麓至絕頂?shù)铋w儼然,背山面水,為一邑佳處。后因寺僧有不規(guī)行為,寺被百姓焚毀,至光緒間由尼姑募資重建。山門寺額“龍泉寺”三字為余姚書家楊積芳所書,字作歐陽詢體,筆力挺秀險勁。龍泉寺坐北朝南,背靠龍泉山,面臨姚江,自南至北沿中軸線依次為山門、……[詳細] |
朱舜水紀念堂位于龍泉山南麓,依山坡順勢而建。原為姚-氏“老三房”宗祠,為清代建筑。朱舜水先生乃朱氏老三房支系后裔。頭門向西,門前懸掛“朱舜水紀念堂”匾。里面是前后三進建筑,分別為門廳、正廳、后廳,坐北朝南,依山勢而建,依次抬高。門廳為兩層五開間樓房。明間樓下為正門,門前高懸“崇孝祠”匾額,是原來朱氏老三房宗祠的堂名。穿過門廳,登上較陡的幾十級石階之后,便是第二進正廳。正廳為五開間平房,抬頭即見“勝國賓師”四字巨匾,是日本學人對朱舜水先生的崇高稱號。這里原是祭祖的正堂,現(xiàn)辟為朱舜水先生史跡陳列,展示著較多與朱舜水相關的文獻資料,他在余姚與日本兩地的遺跡圖錄、照片,日本友人回贈的有關朱舜水的圖像、……[詳細] |
學士橋位于大隱鎮(zhèn)里埠頭村,是座石砌平板多孔梁橋,又是一種漫水橋。南北橫跨于里埠頭村與學士村之間的溪河上。橋寬l.95米,全長70.3米,它不僅是余姚市最長的古橋,而且建筑風格獨特,除兩岸橋堍外,共有橋墩十三個,橋孔十四個,橋墩用規(guī)整的條石錯縫砌疊,西端砌成分水尖,以減少排洪阻力,又不易被漂流物撞擊、纏繞。橋梁兩端用條石墊鋪臺階,橋面由平鋪于兩邊的長條石和長方形石板組成,橋面刻有“五福捧壽”、“平升三級”等寓意吉祥圖案,以表示人們對生活寄予美好的希望。中孔橋板東側鐫刻“清咸豐四年集資重建”字樣。寬闊的水面、狹長的橋梁,兩側不設置欄桿,它適用于洪水易發(fā)而時間短,又無條件或無必要造高水位橋梁的產(chǎn)石地……[詳細] |
黃家墻門,即黃徵義住宅,位于余姚城內(nèi)管家弄100號。黃徵義為著名思想家黃宗羲第五世孫,字仲治,號平敝。從小聰穎過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中舉人,嘉慶二十四年(1819)中進士,曾任從化知縣,任滿以病重告歸,杜門不預外事。晚號鶴石山人,著有《鶴石山房詩稿》。黃徵義舊宅坐北朝南,沿縱軸線自南至北依次為門廳、正廳、后樓、后罩屋,通面闊均為19.55米,各分五間。門廳為樓房,通進深5.50米,穿斗式梁架結構,用五檁、三柱;正廳通進深9.75米,明間梁架結構為抬梁式,用八檁、五柱,山墻呈馬鞍形,明、次間前后有廊,前廊為船棚形頂、軒梁、平梁及雀替,均雕刻精細;正廳前的庭院深5.80米,緊靠正廳明間后有……[詳細] |
宰輔第位于余姚鎮(zhèn)南河頭保慶路,是明代大學士呂本(閣老)故居。呂本(1503一1587),字汝立,號南渠、期齋,早年曾拜謝丕、倪宗正為師。嘉靖十一年(1532)中進士,二十七年任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大學校長)。次年廷推閣員,呂本被明世宗特選以少詹事的身份入內(nèi)閣辦事。二十九年,晉升為吏部右侍郎兼東閣大學士。三十年晉禮部尚書。三十三年進太子太保,兼文淵閣大學士。三十五年加少保,兼武英殿大學士,主管吏部事。次年晉光祿大夫,兼太子太傅。宰輔第坐北朝南,沿縱軸線依次為門廳,轎廳、正廳、寶綸樓(御書樓)。每廳前均有圍墻,正廳前有門樓,把庭院一分為二,形成兩個庭院。里院中心有甬道,正廳兩側有套樓,外院東西兩側各有……[詳細] |
余姚出土的漢三老碑在金石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現(xiàn)收藏在杭州孤山的西泠印社內(nèi)。而本市現(xiàn)尚存的保存最完整的最早的碑刻當屬姜山廟方丈碑。該碑原在姜山廟內(nèi),廟被拆除后移至姚西佛教社內(nèi),現(xiàn)在牟山鎮(zhèn)姜山村某一民居門前。姜山村背靠群峰,面臨牟山湖,村內(nèi)古木參天,真是風景這邊獨好。該家村民離姜山村約有500米,獨門獨戶,居住在青山環(huán)抱的山岙之中。其東為青灣,北為草鞋爬勾,南為田岙,西約100米為姜女池。該碑鐫刻于南宋慶元三年丁巳(1197)五月,系梅園石質(zhì),豆沙色,全碑文字基本完整。但八百余年歲月的風塵還是在它身上留下了痕跡,有幾處已風化,字跡難辨,中間已有裂痕。石碑高1,38米,闊O.99米,厚0.105米……[詳細] |
位于姚北重鎮(zhèn)臨山的戚少保祠,是為紀念我國歷史上戰(zhàn)功卓著的明代民族英雄、抗倭名將戚繼光而建的一座紀念性建筑明嘉靖年間,倭寇經(jīng)常侵擾我沿海州縣,臨山成為抗倭的前沿陣地。朝廷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抽調(diào)抗倭名將戚繼光入浙參戰(zhàn)。同年夏,任寧紹參將,浙東三衛(wèi)(定海衛(wèi)、觀海衛(wèi)、臨山衛(wèi))均受其節(jié)制。戚繼光在臨山衛(wèi)共署守了三年左右時間,在署守臨山期間,以他非凡的軍事才能,加上嚴明的軍紀,對群眾的愛護,“戚家軍”神出鬼沒,勇敢善戰(zhàn),常常打得倭寇暈頭轉向。故倭寇一聽戚繼光之名就聞風喪膽。他的功績?yōu)榕R山的歷史留下了光輝的一頁,受到群眾的愛戴和崇敬。早在明代嘉靖年間,當?shù)厝嗣窦磳⒊勤驈R改建成“參將祠”,以紀念這位……[詳細] |
諫議坊位于余姚城南半霖的史家村內(nèi),南北緊臨民宅。該坊坐南朝北,四柱三間,通面闊7.20米,明問闊2.50米,次間闊1.35米,方形石柱。石坊高5.70米,明間頂部額匾的北面橫鐫“諫議坊”三字,南面刻鑿“濟美”兩大字;小額匾上刻有“兵科給事中史立!卑俗。石梁南北兩面雕刻有植物紋圖案,東西兩頭為突出獸頭,次間頂部各有四個立體飾件,明間額坊上鐫有獅子滾繡球和花卉紋浮雕圖案。石坊基本完整,但頂上蓋頂已毀。整座石坊石雕工藝精湛,雕刻精細,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諫議坊建于明代,是為史立模而立。史立模,字貴宏,正德十六年(1521)進士。在他擔任兵科給事中時,曾上疏提出三條重要建議:“選擇賢能之士以充實邊郡……[詳細] |
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司令部舊址,位于余姚市梁弄鎮(zhèn)曉嶺街“小源和”。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這里曾是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和浙東革命根據(jù)地的軍事指揮中心,F(xiàn)為余姚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寧波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原址現(xiàn)開辟為新四軍浙東縱隊史料陳列室。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司令部舊址,是目前我市保存相當完好又頗具地方建筑特色的一座清代四合院民居建筑。它座北朝南,前后兩進,前進系倒座平房,后進為重檐硬山樓房,兩翼為左右?guī)浚袨槭逄炀。整個建筑典雅靜穆,氣勢莊重,很多地方匠心獨運,體現(xiàn)了較高的建筑藝術水平。為了緬懷新四軍游擊縱隊抗擊敵寇、浴血奮戰(zhàn)的不朽業(yè)績,教育子孫后代,弘揚光榮革命傳統(tǒng),在浙東區(qū)黨委成立暨浙東抗日根據(jù)地創(chuàng)……[詳細] |
“高風千古”石坊位于余姚市低塘鎮(zhèn)黃清堰村。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浙江按察司使于重修嚴子陵先生祠、墓的同時,特重建“高風千古”石牌坊,以紀念漢代高士嚴子陵先生。嚴光(公元前37年—_公元43年),字子陵,出生于姚北下河嚴家,是一位歷代傳頌的高風亮節(jié)之士。嚴子陵是光武帝劉秀的同窗好友,光武帝想委任嚴子陵為諫議大夫,而嚴子陵對爾虞我詐的官場惡習早已深惡痛絕,更不愿為官場繁瑣的禮節(jié)所束縛,向往無拘無束、清凈無為的自在生活,故拒絕了光武帝的任命,在富春江邊過著農(nóng)耕漁釣的隱居生活。他的這種不圖名利,不圖富貴的思想品格,一直受到后世的稱譽。北宋的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曾以“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詳細] |
清暉佳氣樓位于余姚鎮(zhèn)武勝門路82號內(nèi),為明禮部侍郎倪宗正故居。取名于陶淵明“山氣日夕佳”和謝康樂“山水含清暉”詩句。倪宗正,字本端,號小野。弘治十八年考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官至武選員外郎,后調(diào)至廣東南雄任知府。頗有政績,死后贈學士,謚文忠。一生工詩善書,王陽明曾贊其詩文逼近陶淵明和杜甫。倪宗正留下的著作有《謝文正公年譜》、《易說豐實集》、《小野集》、《觀海集》、《太倉集》、《突兀集》等多種。清暉佳氣樓坐北朝南,硬山重檐,通面闊9米,分三間,通進深10.22米,明間為抬梁式梁架結構,用九檁、五柱。該樓用材較小,結構尚完整,部分構件損壞腐朽較多。尚存的“清暉佳氣樓”木匾,傳為王陽明先生所書贈。……[詳細] |
關帝殿位于牟山鎮(zhèn)王剡作村馬家堰,東緊靠馬家堰堰壩,西為衍和弄,北臨馬家堰河,河對岸即為上虞市。河邊有頗具特色的馬家堰街廊,散發(fā)著濃郁的江南水鄉(xiāng)氣息。馬家堰堰壩是余姚保持最完整的一座古堰。關帝殿坐東朝西,分前后兩殿,前后殿通面闊均為19.45米,各分五間。前殿通進深5.15米,梁架結構為抬梁式;后殿通進深8.30米,明間為抬梁式梁架結構,用十檁、四柱;次、稍間為穿斗式結構;前后殿之間的天井深12.80米,天井西北兩側各有廂樓三間,與前殿緊連,通面闊9.95米,通進深3.65米,均為抬梁式梁架結構;廂樓上前有欄柵護圍;緊靠前殿明間的天井中有戲臺一座,平面呈正方形,每邊闊4.45米,戲臺頂部為結構精……[詳細] |
余姚鹿亭中村的仙圣廟戲臺始建于南宋,幾經(jīng)毀壞重建,現(xiàn)存建筑為清康熙三年至八年(1664~1669)重建,它是寧波地區(qū)現(xiàn)存戲臺中年代最早、建筑技藝最精致的一座。仙圣廟戲臺是仙圣廟的一部分。仙圣廟依山傍水,前有寧曉公路沿溪通過,后有廟后山環(huán)抱,座東北,前后兩進,五開間,兩側各有廂樓三間,騰空而起的戲臺位于天井一側,與前殿明間銜接。前殿是樓房,樓上臨天井一邊設廊,與兩側廂樓回廊相通,外側圍構欄,觀眾可倚欄看戲。據(jù)《鄭氏家譜》手抄本記載,仙圣廟戲臺由中村鄭氏于元代至治年間(1321—1323)遷移到今址。戲臺面闊4.67米,呈正方形,高約6米。歇山頂,飛檐翹角,四根石角柱中部載鋪平臺,戲臺頂部為斗拱和……[詳細] |
浙東敵后各界人民臨時代表會議舊址在梁弄鎮(zhèn)東北的原正蒙學堂。正蒙學堂建于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是由黃守齋先生創(chuàng)辦的一所著名學校,校名目正蒙,有“蒙以養(yǎng)正,匡扶正義”之意。校舍分前后兩進,座北朝南,依次為月宮形大門、天井、前進七開間平房,天井,東西廂房,后進五開間平房,后進小廂房各五間,四周圍以圍墻。舊址建筑用材較小,結構裝飾都較簡單,屬于清末比較典型的一般民居。1945年1月21日至31目,浙東抗日根據(jù)地的“浙東敵后各界人民臨時代表會議”在正蒙學堂隆重舉行。出席會議的有政府方面、軍隊方面及會稽、四明、浦東、三北和鄞、鎮(zhèn)、奉沿海地區(qū)的代表、文化新聞界的代表等一百零一人。會上,譚啟龍、何克希、……[詳細] |
草茅庵,位于余姚市洪山鄉(xiāng)余鮑陳村約2.5公里的山崗上。是一座較為典型的庵堂建筑,座東朝西,九開間木結構正殿,通面闊32.75米,通進深8.9米。抬梁式梁架,硬山屋面,系清末建筑。草茅庵是四明地區(qū)迄今為止保存較好,建筑特色較濃厚的一處宗教建筑。更是浙東革命斗爭史上著名的草茅庵重建革命武裝舊址。1947年5月上旬,中共四明工委在洪山鄉(xiāng)孔岙召開重要會議,決定發(fā)動群眾,建立武裝。5月15日夜晚,由中共四明工委主持召開了建軍大會,宣布重建革命武裝。顧德歡、陳布衣、朱之光等同志參加了這次會議。部隊番號對外稱“三五支隊第四中隊”,對內(nèi)番號為“四中隊”,部隊建立了黨支部。后來這支部隊經(jīng)過多次戰(zhàn)斗,迅速發(fā)展壯大……[詳細] |
邵家老宅位于余姚市臨城村新邵家弄,清代晚期磚木結構建筑。原屋主邵氏,于上海經(jīng)營生意。當?shù)胤Q為“新邵家”。該宅整體坐北朝南,前后四進,規(guī)模較大。前進門廳,后為正廳,穿儀門后為后樓與兩廂所圍之天井,后有罩屋。門廳硬山平屋,面闊五間。明間五架抬梁帶前單后單,作正墻門之用。后正廳硬山頂平屋,五開間。內(nèi)穿抬混合梁架,六柱八檁。前設檐廊,較為樸素。原前有兩廂房,現(xiàn)已拆改。正廳后為一高墻,中開儀門,整體磚砌結構。上設磚雕,雕刻豐富。正中門額為“鳳山小筑”四字。儀門兩側另開兩邊門。高墻朝北設披屋,與兩廂構成回廊。后樓硬山造建筑,屋較高大,兩側貓弓山墻,面闊五間,其中兩稍間獨立,為傳統(tǒng)重檐式;正中三間為單檐,二……[詳細] |
羊額古道,建于南宋嘉定年間,已有七百八十余年歷史,一直為梁弄南通大嵐之要道,有天梯之稱。據(jù)載,孫氏九世孫孫德玉,曾為崇政殿侍講,后因傷足,久治不愈,寧宗皇帝就特賜拐杖一根,不久就告病還鄉(xiāng)。他與慶元德云和尚最為知交,因德云和尚主持杖錫寺,相距甚遠,山道險阻,不便往來,二人出資開鑿羊額嶺,嶺旁巖壁鑿有“羊額古道”四字。 古道全長約五公里,用塊石砌成,寬約二米。兩邊山崖陡峭,竹木參天,鳥雀啁鳴,蘭草噴香,澗底流水潺潺,美如琴聲。雨天嶺上煙霧彌漫,人如在云中行走。登嶺眺望,梁弄山水盡收眼底。傳說有仙人丹丘子在這一帶修道牧羊,更增添了古道的神秘! 」诺罇|面,有岙曰北斗灣,內(nèi)有眾多山澗小溪,最大……[詳細] |
狀元樓處于泗門鎮(zhèn)閣老府內(nèi),據(jù)說是謝遷幼年讀書處,為明代建筑。謝遷(1449—1531),字于喬,號木齋。成化十年(1474),謝遷舉鄉(xiāng)試第一(解元),次年,又中殿試一甲第一名(狀元),授修撰,累遷左庶子。曾任太子太傅,兵部尚書,東閣大學士等,死后贈太傅,謚文正。他一生光明磊落,秉節(jié)直諒,是歷史上著名的賢相。謝遷中狀元后曾將原先讀書之處作了擴建和修葺,狀元樓之名自此而得。該樓四周圍墻,坐北朝南,重檐歇山,四角上翹,通面闊15.90米,分三間二弄,通進深10.50米。抬梁式與穿斗式相結合的梁架結構,用九檁、七柱。狀元樓迄今已逾五百年,歷史悠久,仍能基本保持原有結構和風貌,彌足珍貴,是余姚現(xiàn)存最古老……[詳細] |
李家塔板橋位于鹿亭鄉(xiāng)李家塔村,是一座石墩屋蓋式板橋,它以結構獨特,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江南雨水充足,氣候多變,橋梁是江南水鄉(xiāng)的道路紐帶,也是水鄉(xiāng)的特色,涼亭可讓行人歇腳、避雨。李家塔板橋則在橋上建屋,集橋梁、涼亭于一體,給行人帶來了極大便利。李家塔板橋全長27.7米,橋闊4.5米,橋墩由六根高8.95米巨形條石并列豎于溪上,上再橫鋪條石一根,用以聯(lián)結橋墩,防止傾倒。整座橋身僅一只橋墩,側視猶如金雞獨立。在橋墩上平鋪大原木10根,擱架予兩岸,上釘木板,形成橋面。橋上蓋有十間高約4米的橋屋,梁架系抬梁和穿斗結合,中部貫通形似長廊,木橡上蓋小青瓦。全橋兩側圍以木柵,柵下部甩木板護圍。橋南端原有一庵,……[詳細] |
趙考古祠是余姚市一處著名的紀念性建筑,位于余姚鎮(zhèn)筍行弄26號。是為紀念明初著名教育家、音韻學家趙謙,于明嘉靖年間而建,現(xiàn)存建筑為清同治初年重建。趙謙(1351—1395),原名古則,字撝謙,號考古先生,鳳亭鄉(xiāng)(今肖東鎮(zhèn))人。一生淡泊名利,專注學術,留下著作300余卷,為古文字學作出了重大貢獻。“趙考古祠”歷經(jīng)風雨滄桑,仍保持了原有的基本格局。該祠為硬山頂,有倒座和正廳兩進,通面闊均為14.6米,正廳通進深9.76米,倒座通進深10.1米,抬梁和穿斗相結合的梁架結構。地面用石板錯縫平鋪。中間天井面積為250平方米,全部用石板平鋪。趙考古祠這種由倒座和正廳構成的基本結構,樸素大方的裝飾藝術,凸現(xiàn)出……[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