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里古建筑群隆里所城垣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為土夯成。不久因大雨,城墻多傾塌。永樂二年(1404)派屯兵復修。未幾又坍塌,天順元年(1457)再次修復,用石砌邊,中間填土夯實。清順治十年(1653)第三次修復。第三次修復的城墻高4米,下部厚4米,上部厚3米,周長1700米。東南西北面各設城門一座,上修建城樓。城樓也稱之鼓樓,為兩層0式杉木建筑,四角飛翹,飛角下吊信風鈴,風起鈴動,聲音清亮。東門名“清陽”,南門名“正陽”,西門名“迎恩”,北門閉塞不開,而在側邊東北角開一便門供出入。原來每座城門均設甕城,即兩道門,進出需拐個彎,稱之“勒馬回頭”,F(xiàn)南門和西門還保存原樣,其余東門只存一道門。城外掘有寬4米許的護城河,現(xiàn)南門外尚存有一座架在護城河上的石板橋。近年來,錦屏縣文物部門按國家文……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