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章安街道 | 隸屬:椒江區(qū) |
區(qū)劃代碼:331002008 | 代碼前6位:331002 |
行政區(qū)域:浙江省 | 地理分區(qū):華東地區(qū) |
行政級別:街道 | 車牌代碼:浙J |
長途區(qū)號:0576 | 郵政編碼:318000 |
轄區(qū)面積:約62.9平方公里 | 人口數(shù)量:7.8萬人 |
人口密度:1240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qū):38個行政村 |
代碼 | 城鄉(xiāng)分類 | 簡介 | |
建設(shè)村 | ~200 | 城鄉(xiāng)結(jié)合區(qū) | 建設(shè),行政村。建設(shè)駐地在墩頭自然村。1949年解放初屬章安鄉(xiāng)。1956年合作化時屬章安高級社墩頭生產(chǎn)大隊。1961年改名建設(shè)大隊。其意:村民和干部同心…[詳細] |
回浦村 | ~201 | 城鄉(xiāng)結(jié)合區(qū) | 回浦,行政村。回浦駐地在章安鎮(zhèn)內(nèi)。因村靠近回浦(河名),村以河得名。1949年解放初屬章安鄉(xiāng)。1956年合作化時屬章安高級社。1958年10月建立橋西…[詳細] |
華景村 | ~202 | 主城區(qū) | 華景,行政村。華景駐地在章安鎮(zhèn)內(nèi)。以華景閘而得名。1949年解放初屬章安鄉(xiāng)。1956年合作化屬章安高級社。1958年建立華景生產(chǎn)隊。1961年建立華景…[詳細] |
蔡橋村 | ~203 | 村莊 | 蔡橋,行政村。以駐地蔡橋(村有橋,為蔡興龍始建,名蔡橋)自然村而得名。1949年解放初屬章安鄉(xiāng)蔡橋村,1956年合作化時屬章安高級社蔡橋生產(chǎn)大隊。19…[詳細] |
長匯村 | ~204 | 村莊 | 長匯,行政村。駐地在長大、匯頭兩個自然村交界處,各取其村名首字命名,故稱長匯村。1949年解放初屬章安鄉(xiāng)。1956年合作化時屬章安高級社華景生產(chǎn)隊。1…[詳細] |
山前村 | ~205 | 村莊 | 山前村位于章安西北部,東靠梓林東大河,北靠百里大河,有3個自然村,占地面積600多畝,全村人口1198人, 13個村民小組,黨員39人,2012年人均…[詳細] |
湖巉村 | ~206 | 村莊 | 湖巉,行政村。以駐地湖巉(早年村莊四面環(huán)湖,村前西南方向鱟山潺流,直泄整個村莊,故名)自然村而得名。1949年解放初屬章安鄉(xiāng)湖巉村。1956年合作化時…[詳細] |
楊司村 | ~207 | 村莊 | 楊司,以駐地楊司自然村得名(舊時稱半楊村,村民一半姓楊,故名。1981年改稱楊司村)。1949年屬楊司鄉(xiāng)管轄。1958年建立半楊生產(chǎn)隊。1961年10…[詳細] |
合旗村 | ~208 | 村莊 | 合旗,駐地上塘自然村(該處南面、左右直落兩口湖,如旗桿。每口湖的北頭東邊各有一塊平坦地,在東叫東岳坦;在西叫明后坦,古時將兩塊平坦稱“旗頁”,兩旗在同…[詳細] |
古橋村 | ~209 | 村莊 | 古橋,以駐地古橋自然村得名(古時有一蔡姓御史,在古城山教過書,他在山下二條江流低洼處建一橋,取名古橋,村以橋名)。1949年屬楊司鄉(xiāng)管轄。1958年建…[詳細] |
閘頭村 | ~210 | 村莊 | 閘頭,以駐地閘頭自然村得名(早年在古橋之上建一水閘,取名古橋閘。村莊座落在閘兩邊,故名閘頭)。1949年屬楊司鄉(xiāng)古橋村。1958年建立閘頭生產(chǎn)隊。19…[詳細] |
西洋王村 | ~211 | 村莊 | 西洋王,以駐地西洋王自然村得名(原由王姓分居立村,村在西邊田垟中)。1949年為楊司鄉(xiāng)西洋王村。1958年建立西洋王生產(chǎn)隊。1961年10月改為勝利大…[詳細] |
前街村 | ~212 | 村莊 | 前街,以駐地前街自然村得名(早年在該地建兩條街,一條叫前街;另一條叫后街。自此形成前街與后街兩個自然村)。1949年為楊司鄉(xiāng)前街村。1958年建立前街…[詳細] |
謝張村 | ~213 | 村莊 | 謝張,以駐地謝張自然村得名(福建遷徙的農(nóng)民居住在此山岙,他姓張,后來招個女婿,姓謝,始稱謝岙張,后簡稱謝張)。1949年為楊司鄉(xiāng)謝張村。1958年建立…[詳細] |
謝楊村 | ~214 | 村莊 | 謝楊,駐地田洋自然村(相傳古時有一楊姓居住在此山岙里,娶了謝姓女子,故名謝楊)。1949年為楊司鄉(xiāng)謝楊村。1958年建立謝楊生產(chǎn)隊。1961年10月改…[詳細] |
柏樹里村 | ~215 | 村莊 | 柏樹里,以駐地柏樹里自然村得名(古時村邊有一座小祠堂,門口有一柏樹,樹高葉茂,聞名鄉(xiāng)里,群眾稱村為柏樹里)。1949年為楊司鄉(xiāng)柏樹里村。1958年建立…[詳細] |
雙洋村 | ~216 | 村莊 | 雙洋,駐地塘里洋自然村(村莊四周河塘較多,村被河塘包圍,故名)。1949年屬楊司鄉(xiāng)管轄。1958年由高洋與塘里洋兩自然村村聯(lián)合建立高塘生產(chǎn)隊。1961…[詳細] |
湖角村 | ~217 | 村莊 | 湖角,以駐地湖角自然村得名(村西有直大湖,村后有橫湖,村莊在兩湖交界處,故名湖角頭)。1949年為楊司鄉(xiāng)湖角村。1958年建立湖角生產(chǎn)隊。1961年1…[詳細] |
東西村 | ~218 | 村莊 | 東西,駐地東山頭自然村。1949年屬楊司鄉(xiāng)管轄。1958年由東山頭村與坑口建立東西生產(chǎn)隊。1961年10月改為東西大隊。1983年體制改革時稱東西村民…[詳細] |
花園村 | ~219 | 村莊 | 花園,駐地湖邊自然村。1949年屬梓林鄉(xiāng)管轄。1958年建立花園生產(chǎn)隊。1961年建立花園大隊。1983年體制改革時稱花園村民委員會。轄湖邊、大岙、高…[詳細] |
范岙村 | ~220 | 村莊 | 范岙,以駐地范岙自然村得名(村莊地處山岙,村民以范姓居多,故名)。1949年屬梓林鄉(xiāng)管轄。1958年范岙村與下洋孔村聯(lián)合建立鷲嶺生產(chǎn)隊。1961年建立…[詳細] |
下洋孔村 | ~221 | 村莊 | 下洋孔,以駐地下洋孔自然村得名(村在梓林南邊,當?shù)亓?xí)慣南為下,又村四周一片田垟,村民以孔姓聚居,故名)。1949年屬梓林鄉(xiāng)管轄。1958年范岙村與下洋…[詳細] |
西洋村 | ~222 | 村莊 | 西洋,以駐地西洋自然村得名(西洋位于梓林之西,地勢低洼,遇雨成汪洋一片,故取名西洋)。1949年屬梓林鄉(xiāng)管轄。1958年建立西洋生產(chǎn)隊。1961年建立…[詳細] |
梓林村 | ~223 | 村莊 | 梓林,以駐地梓林(因村里有一棵古老的梓樹,故名)自然村得名。1949年屬梓林鄉(xiāng)管轄。1958年建立梓林生產(chǎn)隊。1961年建立梓林大隊,屬梓林公社管轄。…[詳細] |
山門村 | ~224 | 村莊 | 山門,以駐地山門自然村得名(此村“見夫山峙于后,狀若立屏,水環(huán)于前,其形如帶,東南半里有一山,兩峰相對,勢同排泅,山門之謂殆由此也”)。1949年屬梓…[詳細] |
馬峙村 | ~225 | 村莊 | 馬峙,以駐地馬峙(馬峙靠山,其山形似立馬,叫馬峙山,村以山得名)得名。1949年屬梓林鄉(xiāng)管轄。1958年建立馬峙生產(chǎn)隊。1961年建立馬峙大隊。198…[詳細] |
陳宅村 | ~226 | 村莊 | 陳宅,以駐地陳宅得名。1949年屬梓林鄉(xiāng)管轄。1958年由陳宅與李宅兩村合并,建立山浜生產(chǎn)隊。1961年兩村分開,單獨建立陳宅大隊。1983年體制改革…[詳細] |
李宅村 | ~227 | 村莊 | 李宅,以駐地李宅得名。1949年屬梓林鄉(xiāng)管轄。1958年由陳宅與李宅兩村合并,建立山浜生產(chǎn)隊。1961年兩村分開,單獨建立李宅大隊。1983年體制改革…[詳細] |
道頭金村 | ~230 | 村莊 | 道頭金,以駐地道頭金自然村得名(遷居此地的以金姓為先,村近椒江,江邊有埠頭,民眾俗稱道頭)。1949年解放,1951年屬黃礁鄉(xiāng)管轄,稱第五村。1958…[詳細] |
下洋村 | ~231 | 村莊 | 下洋,以駐地下洋自然村得名(下洋地處礁川下游,故稱下洋)。1949年解放,1951年稱第二村,屬黃礁鄉(xiāng)。1958年建立下洋生產(chǎn)隊。1961年為黃礁公社…[詳細] |
黃礁村 | ~232 | 村莊 | 黃礁,村駐地上洋自然村(上洋、下洋、塘里一帶稱椒川,俗稱黃礁。此地原為一片海灘(方言稱洋),黃礁地處礁川上游,故稱上洋)。1949年解放,1951年上…[詳細] |
東埭村 | ~234 | 村莊 | 東埭,以駐地東埭自然村得名(此地東南筑有土壩,圍墾海涂,久而逐漸民眾聚居而成村落,故稱東埭村,方言埭即堤也)。1949年解放,1951年屬黃礁鄉(xiāng)管轄,…[詳細] |
山橫村 | ~235 | 村莊 | 山橫,駐地新屋自然村(原幾戶農(nóng)民都居住茅棚,后建造了木結(jié)構(gòu)的新屋,而得名)。1949年解放,1951年屬黃礁鄉(xiāng)管轄,稱第六村。1958年為山橫生產(chǎn)隊![詳細] |
柏加張村 | ~236 | 村莊 | 柏加張,以駐地柏加張自然村得名(村莊以張姓聚居)。1949年解放,1951年屬柏加鄉(xiāng)管轄,稱第二村,。1958年屬改黃礁,稱柏加徐生產(chǎn)隊。1961年為…[詳細] |
柏加徐村 | ~237 | 村莊 | 因祖先姓徐,后逐繁衍百家以上,故稱百家徐村。…[詳細] |
柏加沙村 | ~238 | 村莊 | 柏加沙,以駐地柏加沙自然村得名(原只有單門獨舍另星居住,故稱“舍”,后漸增多至柏加)。1949年解放,1951年屬柏加鄉(xiāng)管轄,稱第六村,。1958年建…[詳細] |
柏加王村 | ~239 | 村莊 | 柏加王,以駐地柏加王自然村得名(祖先姓王,逐漸增至柏加以上,故名)。1949年解放,1951年屬柏加鄉(xiāng)管轄,稱第三、四村。1958年改屬黃礁,稱柏加王…[詳細] |
九陽村 | ~240 | 村莊 | 各取九子村和向陽村一個字,組合新的村名![詳細] |
地名由來:
有“章治久安”之意!罢掳病敝加跂|漢建武年間改回浦縣為章安縣,此為縣治!对涂たh圖志》卷二十六:“臨海縣,本漢回浦縣地,后漢更名章安!薄都味ǔ喑侵尽肪硪唬骸肮馕鋾r改回浦為章安縣。”另說東漢章和元年(87年)建章安縣!稌x太康三年地記》:“本鄞南之回浦鄉(xiāng),章帝章和元年立!薄
基本介紹:
章安街道地處臺州市椒江北岸,東與前所街道相鄰,西、北與臨海市接壤。于2001年11月由原章安鎮(zhèn)和黃礁鄉(xiāng)合并而成。全街道下轄40個行政村,地域面積62.9平方公里,人口7.8萬。地理位置優(yōu)越,交通便捷,椒江大橋橫跨南北,省道“83”線穿境而過,75省道復(fù)線即將動工興建,規(guī)劃中的臺縉高速公路東延段的入口處,是椒江區(qū)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街道。豐富的土地資源、人力資源和以古郡文化為代表的特色旅游資源,充分顯示了其巨大的發(fā)展?jié)摿Α?p>街道黨委、辦事處始終堅持以工業(yè)促進城市化,并以城市來帶動工業(yè)化,促進農(nóng)民富裕和區(qū)域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在幾年來的共同努力下,目前街道在發(fā)展上別具優(yōu)勢與特色。2005年實現(xiàn)
歷史沿革:
據(jù)《臨海縣記載》:唐武德四年為海州府駐地,宋、明、清均稱章安縣,清末至解放前為章安鄉(xiāng)。
1949年7月解放后建立章安鄉(xiāng);1958年為沿海公社章安管理區(qū);1959年龍溪、溪口、梓林、楊司、前所、章安6鄉(xiāng)立章安(大)公社,章安鄉(xiāng)改名章安鎮(zhèn);1961年因體制下放,章安大公社撤銷并入杜橋區(qū),章安鎮(zhèn)更名章安公社;1983年設(shè)建制鎮(zhèn),1984年改設(shè)椒江市章安區(qū),1992年5月撤銷楊司、梓林2鄉(xiāng),同時將梓林、楊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