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寺始建于明嘉靖元年,至今已約五百余載,大清涼者《金剛三味經》云“芳失本心,即當懺悔,懺悔之法,是為清涼”,此寺名之主旨也,原寺以土地祠、山門、觀音殿、大雄寶殿為軸線,兩廂禪舍儼然,鐘鼓二樓對峙,壯麗恢宏,而院中古柏參天,紫荊蟠曲,后院果蔬飄香,寺左小橋流水,相映成輝,更覺“清涼”,誠禮佛之勝地,信旅游之佳所。相傳寺成之初,一命官左遷新韁,午間小憩于途次,夢見有寺掩映于碧水翠柳之間,即徐步以入,盡觀寺內景物,逐叩拜于三寶法像之前,忽聞佛祖言曰:“放下幻夢塵勞,勤修戒定智慧,癡迷乎五濁惡壯,便失真如本心”。旋而夢醒,甚覺異之,暮宿本埠,初見清涼寺,似曾涉足,忽憶日間所夢,乃大驚,惶惶然急步以趨,但見寺中景物,與夢中所見毫厘不差,則溘然大悟,于是陳辭有司,獲準。遂為本寺主持。由是,香火鼎盛,爾來數(shù)年不衰,原大雄寶殿有懸匾一方,上 書曰:“夢驚清涼”。即旌此事,惜如此莊嚴佛教之勝地,如此深厚之文化沉淀,竟毀于文革一旦,實屬不幸。今政通人和,國富民殷,有志之士,竭力籌措,八方信民,慷慨解囊,歷經數(shù)載,于2003年遷建至現(xiàn)址,總面積466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積900平方米,建主要殿堂5座(間),面積300平方米,附屬房屋32間,面積600平方米。現(xiàn)有教職人員5人。2011年又對該寺進行擴建,新建客房27間,廣場及停車場2000多平方米。寺院遠近聞名,香火旺盛,為一處重點藏傳佛教活動場所和旅游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