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旅游名勝推薦-古民居篇
程奕墓位于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qū)臨江鎮(zhèn)岙底村龜山西麓,坐南朝北。墓葬為塊石砌圈椅式,上下三壇,墓前正中設一卵石砌甬道。墓室略上拱,內(nèi)外兩層塊石砌墓圈。三壇祭壇平面均呈八字。第一壇立面左右有程奕后代墓碑兩方,為清代。第二壇正中立任道遜書寫的墓志銘,青石材質,殘損,須彌座底座。第二壇與第三壇間中部設兩級踏步,第三壇與甬道間設三級踏步。墓圈立面均為塊石對縫斜鋪,祭壇用方塊石錯縫平鋪。程奕墓神道門位于臨江鎮(zhèn)岙底村圣旨亭路46號民居南側,原為程奕墓前神道門,文革-后遷至現(xiàn)址。程奕墓神道門為二柱沖天式,單開間,南北走向,花崗巖質地。橫梁與柱采用榫卯結構做法。橫梁長約2.5米,寬約0.32米,南側立面從左至右陰…
[詳細] 西丹古民居俗稱五落官廳,位于深土鎮(zhèn)西丹村,為清代殿前侍衛(wèi)西丹入氏林演登所建,距今已有將近200年的歷史,被列為漳浦縣文物保護單位。西丹古民居的主體格局為九落五進布局,規(guī)模宏大,結構緊湊,體現(xiàn)出家族人丁興旺、團結一心的特點。 據(jù)說清乾隆年間,一個叫林邦的漳州大商人曾在漳州一帶連開13間絲線行。有一天,林邦外出路過西丹村時剛好碰上天氣變壞,在土地公祠躲避風雨。休息時土地爺托夢于他,要求他拿回自己的西丹村土地。夢醒之后,林邦立即找來風水先生,評測此地的風水情況并攜帶妻兒老小到西丹村開社定居。清朝嘉慶十四年(1809年),林邦后輩林寅登考中武科進士,官侍衛(wèi)。林寅登歸休后建成了現(xiàn)在的西丹古民居。 這座五…
[詳細] 舒家巷古民居群舒家巷位于華陽鎮(zhèn)績溪縣博物館東側,大體保存清代的原有街巷布局,其中12號、27號、28號三棟古民居保存較好,文物價值較高。胡芝琴宅坐落在華陽鎮(zhèn)舒家巷27號,建于清代,坐北朝南,占地面積420平方米,該建筑為上下對堂,二摟通轉,中設天井,東西廂房。該宅用料碩大,做工別致,梁柱全部做成方形,室內(nèi)的木構件略施雕刻,中進的上首有一塊朱漆描金書有“耆英冠社”的匾額,是清朝乾隆二十三年,此宅主人九十大壽時,當時的縣令贈送的。東側為廚房和附屬房。此宅做法較少,有一定的藝術價值。舒少敏宅坐落在華陽鎮(zhèn)舒家巷28號,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95平方米,建于明末清初。該宅為上下對堂,二樓通轉,東西廂房,中…
[詳細] 棠樾古民居位于歙縣城西南7.5公里處的鄭村鎮(zhèn)棠樾村,古民居為明清時期所建,主要建筑介紹如下:欣所遇齋及存養(yǎng)山房:清嘉慶年間建,為清兩淮鹽運總商鮑志道之弟鮑啟運故宅“遵訓堂”的偏廳,分為南、北兩部分,南為欣所遇齋,北為存養(yǎng)山房,中間用一屏大型花墻相隔,總占地面積418.8平方米。皆為二層樓房。書齋三開間,樓下為廳,匾額為清書法家胡長庚篆書。山房亦為三開間,前有較寬敞庭院,東邊有過廂,可與書齋相通,匾額為清書法家王文治所題。保艾堂:清嘉慶初年建,該建筑群原有一百零八間房,三十六天井,是徽州地區(qū)有名的巨宅。現(xiàn)存保艾堂白果廳為原三座大廳之一。該廳北向,三開間,廳前、左、右有回廊,中為天井,占地面積17…
[詳細] 時代:明清類型:古建筑地址:南昌縣三江鎮(zhèn)三江村前、后萬自然村簡介:萬村古民居位于南昌縣三江鎮(zhèn)三江村前、后萬自然村,自北宋神宗年間故兵部尚書、愛國先賢萬迪公始遷至此,迄八百余載。該自然村地臨四縣之交,秀挹三江,世代文風蔚然,忠誠義士,人才輩出,歷朝金榜題名之進士,有記載就有十五人,舉人秀才數(shù)百名。該自然村自宋迄明肇基以來,世代繁衍昌盛,古建筑群蔚為大觀�,F(xiàn)存的61幢古建筑,均系磚木石結構,外墻下砌花崗巖石(角礪巖),上砌青灰色斗磚,室內(nèi)鋪青石地面,內(nèi)部為木構建筑,梁柱粗大,梁檁均為雙合梁,雕刻明窗,宅內(nèi)布局一般為一、二進,廳堂側舍,因地取勢,布局合理,高大宕明。幢與幢之間巷道規(guī)劃整齊,水道暢通,…
[詳細] 白沙圩鄉(xiāng)臘元村臘元村位于宜章縣白沙圩鄉(xiāng)東南部,距白沙圩鄉(xiāng)約2公里,距宜章縣城約34公里,與莽山風景區(qū)相接。據(jù)陳氏族譜記載:永樂九年(1411年),從茶陵衛(wèi)力梓樹下奉調(diào)到宜章笆籬堡鎮(zhèn)守了十年的千戶陳聞中,因筑城屯田、鎮(zhèn)匪安民有功,被朝廷加封為四品都尉。功成名就的他思量著選址卜居,繁衍生息。他信奉青山綠水出佳地的道理,于是,從笆籬堡往南走去。約莫走了四五里路,只見那地方青山如黛,帽若烏紗,還有一溪潺潺的流水,一片蔥郁的蠟樹園林,是子孫繁盛的吉兆。陳聞中打定主意,卜居遷徙!于是,一個叫做蠟園背陳家的村落就這樣誕生了。后來,人們?yōu)榱朔奖�,改‘蠟’成‘臘’,改‘園’成‘元’,簡稱臘元陳家。臘元陳家古民居…
[詳細] 翠郊古民居是迄今為止在江南地區(qū)所發(fā)現(xiàn)的單體建筑面積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民居,堪稱江南古民居之杰作。翠郊古民居被收入中國“老房子”大型畫冊,并于1998年在世界圖書博覽會上展示,引起國內(nèi)外建筑界專家的關注。又稱翠郊大厝、洋里民居、吳氏老房子,位于距福鼎市區(qū)20公里的白琳翠郊。翠郊古民居建于清乾隆10年,距今約250年,興建者系春秋五霸之一的吳王夫差第104代孫,歷經(jīng)13年、耗資白銀2萬兩。整個建筑占地面積1.4萬平方米,房屋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既有皇家宮殿建筑的恢宏跋扈,又融合了江南民宅的精雕細琢。整體布局以三個三進合院為主體,由6個大廳、12個小廳、24個天井、192間房、360根木柱組合…
[詳細] 祝家樓古民居位于紅安縣華家河鎮(zhèn)祝家樓村,清代建筑。坐北朝南,依山而建。民居由三條南北縱深、互相平行的巷道相連,每條巷道口均建有門樓,自東向西依次為花門樓巷、曹門樓巷、香鋪行巷�;ㄩT樓巷兩側為祝正本老宅、祝尚珍老宅、祝尚貴老宅、祝正林老宅、祝建功老宅、祝中洲老宅、祝先滿老宅、祝先輝老宅;曹門樓巷兩側為祝正英老宅、祝正寧老宅、祝中斌老宅、祝永海老宅、祝先楊老宅、祝正喜老宅、祝尚方老宅、祝忠漢老宅;香鋪行巷兩側為祝永柱老宅、祝永神老宅、祝尚正老宅、祝尚信老宅、祝忠珍老宅、祝尚紅老宅、祝正權老宅,均為穿斗式梁架結構,青磚墻,布瓦鋪蓋,上鋪木0,0之間互通,墻體上部飾以彩繪。祝氏宗祠建于清道光乙未年(1…
[詳細] 百丈巖古民居建筑群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團風縣東北部,龍王山腳下,距團風縣城50公里。古宅建筑群為典型明清古建筑,依山而建,山青水秀,和諧寧靜,展現(xiàn)了人與自然和諧的人居環(huán)境,是創(chuàng)意寫生、協(xié)會研討、-休閑的好地方。中灣林祝堂舊居:三米寬的青石板,拾級而上百余步,進入中灣古民居。林祝堂舊居主建筑一進三幢九大間,室內(nèi)有天井六個,為懸山頂式磚木結構建筑,青磚布瓦,全部是青條石疊起的臺基。門廳與前廳間,前廳與正廳間均設有天井,上可采光,下可排水。正廳梁架采用穿頭式與抬梁式的混合結構,室內(nèi)天花板構成各種形式的“軒”,室內(nèi)橫梁,梁架上有精致的雕刻,托墊木柱的石墩上雕刻的飛禽走獸栩栩如生�!按呵锶f古”牌…
[詳細] 閩清杏園古民居坐落在福建省閩清縣鹿角村360號,始建于1925年-1927年間,占地面積2500多平方米,整個建筑集明清、民國及南洋建筑風格,是一座獨具特色的南方古民居。杏園始建于1925年-1927年間,由鹿角劉氏二十九世劉觀邱出資興建。劉觀邱生于1899年(光緒巳亥年),早年赴南洋創(chuàng)業(yè),開設和利園農(nóng)場,后歸國返鄉(xiāng),在鹿角家鄉(xiāng)親自設計建新厝,新厝建成后,將西邊一半房產(chǎn)售讓給其兄劉觀泗,因劉觀泗號杏村,劉觀邱字素園,兩兄弟字號中各取一字,故命名為“杏園”。1987年,劉觀邱四個兒子將杏園東北、西北面洋樓進行了改建,在主體格局不變的情況下,形成四合院落的總體布局。2020年由劉觀邱…
[詳細]
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閹间礁纾归柟闂寸绾惧綊鏌i幋锝呅撻柛銈呭閺屻倝宕妷锔芥瘎婵炲濮靛銊ф閹捐纾兼繛鍡樺姉閵堟澘顪冮妶鍡樿偁闁搞儯鍔屾禍閬嶆⒑鐟欏嫬鍔ょ痪缁㈠弮瀵娊鏁傞悾宀€鐦堥梻鍌氱墛缁嬫挻鏅堕弮鈧换娑樼暆婵犱線鍋楅梺鍝勭焿缂嶄線銆佸Ο娆炬Щ婵炲瓨绮庨崑銈夊蓟閻斿吋鎯炴い鎰剁到绾锯晠姊虹拠鑼闁哥喐娼欓~蹇撁洪鍕獩婵犵數濮抽懗鍓佹崲娓氣偓濮婃椽宕ㄦ繛妤冩嚀铻為柛鏇ㄥ灡閸嬧晠姊婚崼鐔剁繁闁告艾顑呴…璺ㄦ崉娓氼垰鍓梺褰掓敱濡炶棄顫忓ú顏勫窛濠电姴瀚悾鐢告煟鎼淬垼澹橀柛銏″絻瀹撳嫰鎮峰⿰鍛暭閻㈩垱顨婂畷鎰版偨閻㈢數锛滃┑掳鍊撻懗鍫曞煡婢跺绠鹃悘鐐插€搁埀顒侇殕缁旂喖寮存幊娴滃綊鏌熼悜妯诲暗闁告ḿ鏁诲铏规嫚閳ュ磭浠┑鐘灪鏋い锝呮健濮婄粯鎷呴搹鐟扮闂佸湱枪椤兘骞冮悜钘夌厸闁告侗鍙€閹芥洖鈹戦悙鏉戠仸缂侇喖閰i幃鍧楀焵椤掆偓閳规垿顢欓弬銈勭返闂佺ǹ绻戠粙鎴炴櫏濠德板€曢幊蹇涘煕閹寸偟绠鹃柤濂割杺閸ゆ瑦顨ラ悙瀵稿⒌闁哄矉缍侀、姗€鎮欏ù瀣壕闁割煈鍣崵鏇㈡偣閸ャ劎銈存俊鎻掔墛娣囧﹪顢涘顒佸€┑鐐茬墛濞茬喖寮婚敐鍡樺劅妞ゆ牗绮庢牎闂備胶枪椤戝懐鈧矮鍗抽妴渚€寮崼鐔告闂佽法鍣﹂幏锟�
重點關注